21蜀鄙之僧
③在文章留白處想象、練筆。
④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可向學生推薦幾篇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特別是一些學生耳熟能詳(或者以前在課文中學過)的故事,如《鄭人買履》《鷸蚌相爭》《橘逾淮為枳》《關尹子教射》《東施效顰》《楚王好細腰》等,讓學生嘗試自讀,能背誦更好。
6.識字與寫字。
①本課要求學生會認“蜀、僧、恃、缽”4個生字,要注意提醒學生“恃”的聲母是“sh”,不是“s”。
②要求會寫“蜀、鄙、僧”3個字。三個字筆畫都比較多,且易寫錯,可通過范寫、交流識記方法等加強記憶。
[參考資料]
1.作者簡介: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丹棱人。幼而穎異,十歲能文。雍正十年(1733年)中進士,授吏部主事,順天(現北京市)鄉試同考官等職。后辭官回家,在四川錦江書院講學。他文學造詣很深,著作有《白鶴堂詩文集》等。
2.背景介紹
本文是節選,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是寫給子侄們看的。目的是教育他們樹立志向,刻苦學習,學有所成。
附:
為學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教學設計舉例】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正確停頓。背誦課文。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字。
2.熟讀課文,理解文言詞匯,理解句義、文義。
3.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4.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誦讀、背誦,增強文言語感。
2.在朗讀中,對照譯文,理解詞義、句意、文意。
[教學難點]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義,感悟這個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
問號袋、標有停頓的課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從題入手,營造文言文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