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蜀鄙之僧
本文誦讀時,句中可做如下停頓(可據個人理解調整):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指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方法,更不必講古漢語知識。教材在課文后給出譯文,就是希望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理解文言文,這比從字詞入手瑣碎地理解文言文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這樣編排也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對照譯文,自己嘗試弄懂重點詞句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難教師給予幫助。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四步:
第一,反復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讀通課文的過程中,有些較容易的詞、句能自己解決。
第二,根據譯文初步理解詞、句的意思。對于學生不懂的地方,可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還可以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子作答的形式,來促使學生思考每句話的意思,同時也能幫學生梳理故事。
第三,在學生交流和質疑的基礎上,教師再點撥指導難詞難句。
第四,在理解的基礎上讀,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釋詞:
子:古時對對方的尊稱。
何恃:恃何,憑借什么。
買舟:租船。買,這里是租、雇的意思。
去:距離。
至:到。
4.對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第一,教師可讓學生在讀中,尤其是讀二僧的對話中理解。故事通過對話,把物質條件極為懸殊的貧富二僧在困難面前的完全相反的態度鮮明地揭示出來了。分角色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在讀中感悟人物的精神。
第二,“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寫出了故事的結局。這里明寫貧者去了南海,暗寫富者到底未能去南海。又一次通過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教師可拿富僧所說來反襯貧僧的不畏艱難。
第三,遭到嘲笑之后,貧僧用事實作了最好的回答。而他的心理活動和具體行動,都含蓄地表現在“自南海還”一句之中,簡練之至。引導學生在文章留白處想象,能幫學生深入感受人物內心世界。富僧態度的改變,也是對貧僧這種精神的進一步肯定。引導學生在此處想象,也有異曲同工的作用。
5.拓展延伸。
①可將故事改編成小話劇表演,也可用復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②可對這個故事的思想內容進行討論,討論一下可從哪些方面得出不同的理解。并聯系自己的實際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