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另一生說:老師,我從課文第九自然段看到:“兩個孩子跑過來,死死地抓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兩個孩子跌倒在地。”所以我認為,王母娘娘是個六親不認的人,她連跟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小孩也不認,她太壞了。抓住這個句子我組織學生說了另外一些描寫王母娘娘的詞語,如“鐵石心腸、心狠手辣”等。通過這些環節學生對王母娘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通過這堂課我發現,學生在潛意識中對一些正面的人物比較欣賞,而不愿面對一些反面的人物,思想確實很單純。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篇民間故事,語言淺顯易懂,對于文中所涉及到的幾個人物,學生也能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圍繞幾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在文中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來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再次去體會感受。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小組合作完成對課文的脈絡的把握,列出小標題,展示匯報后,全班一致通過“名字由來——相依為命、老牛牽線——樹林相識——幸福生活——隔河相望——鵲橋相會”這樣的提綱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以方便復述課文。為了降低學生復述課文時的難度,對于“隔河相望”一部分,我又引導學生按照“知道下落——發誓抓回——闖入家里,抓走織女——心急如焚——,攜子追趕”的順序說說這段課文的內容,以分散復述課文的難點。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對于課文的結構層次,文中的人物等內容,學生都能比較好地去掌握,但是我總有一種感覺,學生好像對于任何一篇課文都不怎么感興趣,好像都是在應付老師,沒有多少的主動。在《上好課的智慧與策略》中的“課堂教學中的師德修養”一文里,我看到這樣的話“要能低下身子去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學生聽課時最想知道什么,已經知道什么。……我們應該讓學生帶著學習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教材,走近教師。”讀后,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問自己:在上課之前,對學生我了解多少?在上課時,對學生我知道他們掌握了多少?在課后,對學生我知道他們在做什么嗎?對于學生,我知道他們希望我怎樣去教他們嗎?……一連串的問題之后,我如坐針氈。原來我的教學是處在空中樓閣,對學生我一無所知,我怎么能上好課呢?怎么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調動起來呢?“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思想與學生思想交流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教師思想單向灌輸的過程。”這種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之上。
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后來,我讓學生把自己在學習新的知識已經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或是想知道的寫在小紙條上交給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我該怎樣去備課,怎樣去上課。
但愿在今后的教學中,情況會有所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