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教學反思
船長教學反思
教學感悟:
一、深入鉆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
課文是英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說《船長》,講述的是一個動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瑪麗”號巨輪的突然撞擊,“諾曼底”號輪船的船身被撞開了一個大口子,船上的乘客無不驚惶失措,爭相逃命,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哈爾威挺身而出,沉著鎮定地指揮全體人員有條不紊地撤離,而自己卻以身殉職,與輪船一起沉入大海。反復讀了幾遍課文,我有三點想法:其一,既是小說,就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知哈爾威船長這一形象上,通過品讀課文感受人物的高貴品質。其二,文章最后說: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這是作者對船長的評價,也是對后人的期盼。如何讓學生認識英雄的本質,在心中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是教學的難點。其三,怎樣在強調人文性的同時不偏廢工具性,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是我在教學前重點思考的三個方面。
二、將朗讀感悟和品味賞析相結合。
整堂課我把船長形象的剖析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學生讀書探究:第一,感悟內容,探究內涵,發覺文本的深層含義。諸如船長下達命令的順序,與船員們對話的用意,把自己置身于度外。第二,品味語言,賞析寫法,領悟語言的奧妙,如對“吼”字的品悟,對船長和船員們對話的賞析等。特別是對“對話”的描寫,訓練的著力點不是在內容上,而是在寫法的賞析上,通過比較,不僅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當時情況的緊急,船長的鎮定,還領悟到“對話”描寫的奧妙和技巧,有助于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第三、重視讀書訓練,以讀促悟,讀中見悟。通過“默讀”,讀進文字里去,想象當時的情景,通過朗讀,讀出了“文字背后的力量與威嚴!”
三、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整合。
關于寫作特色的教學,近30年來,慢慢地被淡化了下來,然而,《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悟”和“了解”“表達方法”。所以在教學的第三環節上我從全新的角度進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比較,領悟課文結尾安排的藝術效果,從中感受到“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引導學生領悟選材的高妙,“一件事寫盡一生”“最后的20分鐘把他(船長)一生的品質都寫出來了;三是通過“現身說法”,三讀船長的三次不同收獲,使學生明白“不同時期讀同一篇文章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收獲與發現”。老師的這個嘗試,與傳統的“寫作特色教學”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教學的目的不同,即由傳統的寫作知識教學轉向了訓練綜合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提高閱讀“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他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課標”所倡導的表達方法教學,絕不是單傳的“工具性”訓練,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整合訓練的最佳途徑,是對教材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學資源最充分的挖掘。
教學遺憾:
1、小說中雨果的高明之處就是借助船毀將傾,人們極度慌亂的境況,來凸現船長的崇高形象。考慮到整堂課的時間關系,我在處理第二小節時過快了點,未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那場災難的嚴重性和人們的極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