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設計
這千百年千百萬白發雙親,千百萬可憐妻子,千百萬孤苦孩子,對征人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10)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里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談談對這句的理解。
(2)“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歷史資料)
(3)出示課外資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介紹陰山:陰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王昌齡啊王昌齡,你為什么對朝廷不滿,為什么這么渴望能征善戰的將軍?同學們,在讀讀這一句,有沒有更深的體會?(通過探問,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為王昌齡這滿腔的愛國熱情,才發出了這氣壯山河,流傳千古的感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閉上眼睛,品讀詩的意境,背誦詩歌。
四、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1、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而王昌齡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給這“人未還”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詩歌內容——“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光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3、師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擊鼓,問:戰士聽到這樣的鼓聲,會有什么表現?(引導學生想象戰士奮勇殺敵的表現。)
4、有沒有疑問要問這些戰士?(你們為什么這么勇敢無畏?難道你們不怕死,不想念親人?)
5、戰士們會怎樣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6、激qing總結: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尾聲:回到現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對于戰爭,你有什么看法,這是老師留給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還有一份唐代邊塞詩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 關
人未還
同情征人 渴望和平 熱愛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