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第6組復習教案
第六組
教學內容: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第六組課文基礎知識
教學目標:
1、搜集和閱讀詩歌,增強對詩歌的興趣,感受詩歌的特點。能搜集并按一定標準給詩歌分類。
2、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通過朗誦詩歌、欣賞詩歌、學寫童詩等活動,感受詩歌的魅力。
4.能辨析古詩中的小問題,區別古體詩與現代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背誦指定詩文,能分析詩歌
教學難點: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種形式
一、古詩與現代詩的區別
古詩,一般講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
現代詩,不像古詩那樣在字數和押韻上要求那么嚴格,它的寫法比較自由,句子長短自由,分為若干小節。
(1) 么是古代詩歌: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①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
(2)什么是現代詩:
①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敘事詩和抒情詩。。
② 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
一、 詩歌分類
• (可以按內容分: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關于秋天的詩、關于春天的詩……
可以按題材分:山水詩、邊塞詩、思鄉詩、詠物詩……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
按體裁分;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
按國家和作者分:外國詩、中國詩
按創作方法分:詩歌、民歌或童謠
按時間分:古代詩、近代詩、現代詩、當代詩)
三 詩歌特點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
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四、課文中的詩歌復習
《詩經•采薇》
寫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詞牌名(它不是這首詞的題目,它與這首詞的內容沒有關系,這首詞的題目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我們學過的《憶江南》)
這首詞盛行于宋代,它的調有定格,句子有定數,字有定聲。詞有單調、雙調之分。單調就只有一段,如《憶江南》,雙調就是分為兩大段,即上下兩片(闕),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是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詞人將(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等這些景物巧妙地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整首詞體現了(詞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也正是作才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詩,體現了詩人對雨的(喜悅之情)。作者是(唐)代的(杜甫),詩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天凈沙•秋》
天凈沙:曲牌名(這首曲的題目是秋。)《天凈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種),曲盛行于元朝,體式與詞相近,它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多使用于口語,句式較為靈活,語言也比較通俗。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樸描寫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沒有秋景的清蕭,沒有悲涼的情緒。贊美了色彩鮮明的美麗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紅葉”“黃花”三個詞語,讓我們感覺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鮮明。同時,全曲沒用一個“秋”字,卻傳達出了濃郁的秋意。整首曲詩人巧妙地并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椏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只大雁,飛下地面。曲中,靜中有動,動靜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