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 螳螂捕蟬教案(精選9篇)

螳螂捕蟬教案

發布時間:2022-12-06

螳螂捕蟬教案(精選9篇)

螳螂捕蟬教案 篇1

  《螳螂捕蟬》教案

  豐臺區右安門二小     周 輝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指代的不同內容。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三、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8課《螳螂捕蟬》。我們知道這種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們都學過哪些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古人寫文章的語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今天我們學習的《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作者劉向寫這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呢?我們一起看課文。

  二、新授:

  (一)讀課文:

  1、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讀不準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

  誰愿意第一個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讀得是否正確、流利,停頓是否合理。

  評讀,再指讀。

  2、范讀,說說老師與他們讀得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老師能讀得有感情呢?(老師理解了課文的意思)

  (二)理解字詞意思:

  1、怎樣才能讀好課文呢?(要先理解課文的意思)

  想想我們學過哪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解、查字典、對照譯文、讀)

  多讀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古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個字“讀”他們認為“熟讀百遍,其意自現”。

  2、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種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 文中這么多的“其”字你們都理解了嗎?誰能一邊讀課文一邊說說"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別指的是誰或什么?

  b、 理解了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發現嗎?

  同樣一個“其”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這樣的字或詞很多,它需要我們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這是我國古代文學語言藝術的一大特色,同學們以后還會深入的學習。

  c、小結:今天我們有學習了一種“結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齊讀所掌握的五種方法。

  3、檢查注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

  子(你) 是(這,此) 務(追求) 悲(動聽)

  4、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1) 自己練習。

  (2) 指名講故事內容。

  (3)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決提出不懂的問題:

  1、 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1) 少孺子為什么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 吳王為什么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 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3、 全班交流

  第一題:

  1、少孺子為什么要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呢?

  2、學生結合當時的形勢來說一說。

  (1)學生談。

  (2)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么。(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3)老師操作課件,并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為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可見少孺子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4)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5)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后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著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游于后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吳王的注意,趁機講這個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設計的,足見他用心良苦。)

  第二題:吳王為什么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2、吳王說:“好啊!”他在夸贊什么?

  在夸贊少孺子聰明、機智、勇敢、忠心愛國。

  3、吳王在夸贊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為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生讀)

  這樣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不能!)

  三、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1、 吳王決心伐楚,態度極其堅定時,他是怎么說的?

  a學生自讀

  b、學生體會讀。

  c、指導學生有語氣地讀

  d、全班體會讀

  2、指導學生對比朗讀吳王的話。

  a、指名前后對比讀。“敢有諫者死!”—“善哉!”

  b、全班對比讀。

  c、師生合作對比讀。

  3、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與理解自由朗讀全文。

  四、 學生談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收獲或體會。

  1、做事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2、同樣是勸,方法不同,受到的效果也不一樣。大臣的方法可能是直接講道理,少年的方法是巧妙勸說,讓吳王自己悟出道理,由此可見這個少年正是聰明智慧。)

  五、 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同學們的感受很深,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一直流傳至今的原因,也足見這個故事在語言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生命力和價值,回去以后把它背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同學一起合作,編排一個課本劇;也可以發揮想象,練習創造性的復述。

  現代語文是古代語文的繼承和延續,如今大量的古代語言還存在于現代語言中,成語就是最好的證明。要學好語文,一定要學好文言文,積累大量語匯,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螳螂捕蟬教案 篇2

  熱烈祝賀陶建忠老師在常州市村校優秀課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 :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螳螂捕蟬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3.復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一 、復習

  1、同學們,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 (齊讀,板書課題)

  2、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那么,大臣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3、可是吳王卻很固執,誰來讀讀吳王的話?

  出示: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指名讀。

  4、就是這位固執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那么這位少年到底說了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學習課文。

  二、精讀感悟

  1、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迅速瀏覽課文第二部分,看看少年到底說了什么?(少年說了一個故事)

  2、交流:少年講了一個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誰來把這個故事講一講。

  出示這個故事

  ①故事中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抓住相關的詞語體會一下,相信你會深有感受。

  ②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從這幾個詞語你能體會到蟬的心情怎樣?練讀

  “螳螂”: “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③現在,你覺得這個故事有意思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板書:蟬  螳螂  黃雀)

  那么,蟬、螳螂、黃雀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呢?

  試著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同學們都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么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隱伏著的禍患,是非常危險的!)

  (5)我們聽了這個故事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吳王聽了以后,明白了嗎?

  ——明白了。

  從哪里看出?——恍然大悟。

  (出示):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6)“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導學生交流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蟬、螳螂與黃雀一樣,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及到身后的隱患,如果自己執意攻打楚國的話將會被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那后果將是自己的國家被其他的諸侯國所滅。)

  相機請學生上臺板書。(諸侯國——→吳王——→楚國)

  3、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課文學到這兒,同學們,你覺得這個少年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對這少年產生了怎樣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一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道理,主動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2)他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細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出相關的詞句細心體會,我相信咱們對他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語句讀出來,然后說說自己的體會。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交流:

  1、這位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勇氣可嘉)

  2、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為國分憂、十分愛國)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交流:  

  1、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堅定決心)

  2、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為重)

  3、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4、指導朗讀:那么,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你覺得應該怎么讀?(課件出示)

  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小組內讀一讀。

  生自由練讀

  小組展示

  三、人物對比、欣賞少年

  1、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不堪設想的后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也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后者卻如愿以償。這是為什么呢?

  2、少年侍衛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更委婉一些,稱得上是——智勸、巧勸。可見,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智謀。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回頭來看課文,這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2.你從中能得到什么收獲呢?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課件出示)

  (從少年身上、吳王身上,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中受到的啟發)

螳螂捕蟬教案 篇4

  《螳螂捕蟬》教案

  夏菲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古文的能力。

  2. 了解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

  3. 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深化寓意。

  4. 通過對多則有趣寓言的閱讀,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用學生秋游照片引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引發學生對這個寓言故事的興趣。

  二. 讀通課文,理解文意。

  1. 分組學習,正音、正義。

  逐字、逐句翻譯課文。讀、加點字、翻譯。最后由學生強調重點:找出不能搞錯的關鍵詞。

  2. 感悟寓意

  再次朗讀課文,讀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后,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的禍患 。       

  比喻只看見眼前有利可圖,卻不知道禍害就在后面。

  不能只看中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

  凡事需作全盤打算,不能鼠目寸光,毫無遠見。

  3. 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深化寓意。

  找出文中對動物形象進行描寫的詞。

  抓住文中關鍵詞語,看動畫片,展開聯想,進行形象再創造。

  用80-100字選擇蟬、螳螂、黃雀中的一種,通過生動形象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語言的描寫,突出其“欲得前利而不顧后患”。

  三. 通過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會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

  通過短小、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將深刻的道理用淺顯的方法表達出來,使人理解。

  四. 拓展

  寓言它通過短小、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將深刻的道理用淺顯的方法表達出來,使人理解。這種說理方式很容易為我們所接受。《螳螂捕蟬》的作者西漢劉向,就是擅長于用寓言來說理,他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不少文化瑰寶。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寫的其他寓言故事。

  要求:讀懂寓言大意并能說出得到的啟示。

  梟東徙

  劉向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齊景公出獵

  劉向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殆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晏子辭高僚

  劉向

  高僚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曰:“高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曰:“嬰,仄陋之人也,四維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讀音bi四聲,糾正)吾過,是以逐之也。”

  五. 作業

  1.背誦課文。

  2.選擇劉向寓言故事中的一則進行擴寫,300字左右。

螳螂捕蟬教案 篇5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寶。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節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說《西游記》的《三打白骨精》,欣賞了詞《如夢令》、《漁歌子》,今天我們繼續接觸中國古代寓言《螳螂捕蟬》。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螳”、“螂”并讓學生描紅。

  2、補充課題,明白出處。

  這是一個八字成語。你能將它補充完整嗎?

  螳螂捕蟬指名說。

  指明出處。“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出自《韓詩外傳》,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它原文:(課件出示)

  “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指導學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的精確與簡練。

  你還能說一個來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3、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設計意圖注重教材的銜接,注重整個單元課文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感受祖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二、初讀課文,理清故事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在書中做上記號。

  2、指名說說故事內容,用上自己的話來概括課文。

  3、指名讀課文,進一步了解故事內容,隨機學習生字,理解詞語。(侯與候的區別要講清,理解“諸侯”的意思。稟的讀音和字形要注意。)

  三、把握課文重點,感悟少年形象。

  1、默讀課文思考:面對吳王伐楚,大臣們的意見和少年的意見一致嗎?結果分別是怎樣的?

  ①指名交流。理解‘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和“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理解兩個“死”的不同含義。想象眾臣勸說的場景,感受吳王的固執和暴戾。

  ②面對如此暴戾的吳王,大臣束手無策。他們散朝之后會私下麗議論什么呢?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拿著”、“轉來轉去”、“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朗讀體會少年的機智。

  2、少年怎樣巧諫的呢?你從中又能感受這是一位怎樣的少年呢?

  ①給人物加上合適的提示語,想象人物的神情,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指名交流,并分角色朗讀。

  繼續想象人物的內心想法,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對話,豐滿人物形象,并能用適當的成語來概括少年的形象。(機智勇敢、胸有成竹、毫不畏懼)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的空白,想象人物的神情、動作和內心想法,豐滿人物形象的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愛學語言故事。】

  ②理解“螳螂捕蟬”的寓意。

  課件出示“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自由讀,讀出蟬的“自由自在”,用這個詞語說話。

  指名朗讀,讀出螳螂的雄心勃勃。

  默讀這段話,在書中寫一寫,蟬、螳螂、黃雀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隱患,交流,教師板書。朗讀這段文字。

  3、聽了少年的話,吳王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件出示句子:“蟬、螳螂、黃雀,它們搜一心香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這禍患呢!”齊讀。

  吳王聽了這番話,他明白了什么?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他的心里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說說吳王的內心想法。齊讀課文第十二自然段。理解“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么?指名說,教師相機補充評價。

  創設情境:第二天早朝,吳王在大殿上會對大臣們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請人表演。(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情和語言,并要求能用上課文中出現的成語。)

  【設計意圖聯系螳螂捕蟬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動作創造性地朗讀,這樣,學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四、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引出話題:生活中、學習中,你有沒有發現“螳螂捕蟬”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如人們只顧開礦掙錢,不注重環保,山體植被被嚴重破壞;盲目引進化工項目,周邊環境被污染,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擾;學習時貪玩,一知半解,留下學習的隱患等。)

  2、課外閱讀《中國古代寓言》,繼續積累成語。

  板書設計:

  少年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吳王  攻打楚國  秦國諸侯國

  只顧利益  不顧隱患

  設計理念:注重教材的整體性,以學生為主,引導自讀自悟,將讀、寫、議緊密結合,注重課內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教材簡析: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布置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深厚的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教學思路:注重課文的整體性,突出重點,理解寓意,感悟人物形象,以“談話導入—初讀課文,理清故事內容把握課文重點—感悟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個部分組成。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難點: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螳螂捕蟬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說說“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3、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教學準備:制作課件教學重點、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教學過程:一、            揭示課題,復習舊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23課《螳螂捕蟬》。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主要講什么內容?(少年通過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二、            抓關鍵詞,復述故事(目的:分散復述的重點)1、聽寫四組詞語a、蟬 悠閑 自由自在    b、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c、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d、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瞄準2、請聯系這四組詞語,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 要求:邊聽邊記3、記住了嗎?下面就請你們按這四組詞語和掛圖(出示)復述故事。(可以加進自己的想象,進行發揮、創造,盡量做到具體、生動)4、指名復述故事。評價5、故事中有哪幾個主人公?9板書:蟬 螳螂 黃雀 少年)誰能用箭頭來表示一下在他們之間發生的事?過渡:這就是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一件有意思的事。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想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三、            自主閱讀,體悟道理1、請自由朗讀課文,劃出文中直接說明的一句話。2、交流。(1)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2)    指名讀。(評價、試讀)讀了這句話后有什么疑問嗎?(它們三個“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是什么呢?……)(3)    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大家想想,該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獨立閱讀,從文中找答案;分組討論,解決問題……)(4)    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上述問題。(5)    把你的學習成果向大家匯報一下好嗎?出示表格,檢查學習效果。你會填嗎?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6)、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么想的呢?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3、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出示句子: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吳王明白了什么?從中可看出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練讀這句話)過渡: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四、結合質疑,體悟少年的智慧1、重點討論:那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感悟到少年是智勸)2小結:如果說大臣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么,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可見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個怎樣的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結合學習第三自然段內容,隨機點撥:哪些詞語能體現出他冒死巧諫的智謀和決心?練讀)五、            練讀對話,練習表演(目的:深化理解課文,同時進行朗讀訓練、復述訓練)a)      課文以簡練的語句寫出了少年冒著極大的風險勸說吳王的過程。如果把這一過程表演出來的話,你們覺得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1.      熟讀對話,讀出符合人物身份的恰當語氣,最好能記住。2.      根據語言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情、動作。3.      加進旁白。(結合第3自然段內容,加進這樣的想象:花園里此時是怎樣的的一番景象呢?形成表演前的旁白)b)      學生分別逐項準備,逐項匯報。1.      分角色朗讀對話,進行評價。2.      自由選擇同伴合作練習表演,體會人物的神情、動作。教師巡視指導。3.      指名口述旁白,評議、補充。c)      哪兩位敢于上臺表演呢?學生上臺表演,然后評價。六、            總結課文,課堂練習1、總結課文:這篇寓言故事中的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到身后隱患是危險的。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學了課文,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在你身上有過這樣的教訓嗎?2、這則寓言故事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a、    借助故事說明道理:這是寓言的一般表達方式)(b、    前后照應,首尾連貫)3、課堂練習,用帶點的詞語造句。出示句子,指名讀:a、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b、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指名造句,師生評議。七、            布置作業1、造句恍然大悟……自由自在……2、填空學了這篇寓言故事,我們認識了(             )的吳王,(           )的少年,懂得了(                    )的道理。3、學習課文的寫法,編一則寓言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寫在日記本上)    板書:       23 螳螂捕蟬  蟬         螳螂       黃雀        少年           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

螳螂捕蟬教案 篇7

  熱烈祝賀陶建忠老師在常州市村校優秀課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 :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螳螂捕蟬教案 篇8

  作者:劉 丹    轉貼自:焦溪鎮舜山小學    點擊數:77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案

  焦溪鎮舜山小學 劉 丹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后患”的道理。

  3、復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上堂課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這位少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勸說吳王的?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讀吳王說的話。

  [一開頭,就可以看出老師是把這篇課文作為寫人的文章來教的。首先引導學生理解“少年”的形象,是對的。]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盡管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但是這位侍奉吳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勸說吳王。他究竟是怎么勸說吳王,并使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討論這兩個問題。

  [兩個過渡性的問題,提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講讀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著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1)指名朗讀。

  (2)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什么?(從“轉來轉去”一詞,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吳王的注意。從 “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等詞語,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吳王的決心。)

  (3)轉了三天,少年仍未見到吳王。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啟發學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勸說吳王的決心。)

  [句意理解的引導得法,尤其是啟發想象少年的內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創意。]

  2、講讀第4-11自然段。

  過渡:看來,這位少年他是非等到吳王不可了。三天后,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他是怎么與吳王交談的呢?請大家自由朗讀吳王與少年的對話。

  (1)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轉地與吳王交談。通過“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發吳王的好奇心,從而很自然地講述“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同桌分角色練讀:吳王與少年的對話。要求:注意讀好吳王、少年對話的語氣,體會他們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讀。

  (3)少年究竟給吳王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根據學生講述出示故事內容)

  ①用“ ”劃出故事,并練說。

  ②指名講故事。提示:講故事要生動。

  ③你覺得故事中,哪句話講得最有道理?

  ④討論:你覺得少年所講得“它們”表面上指什么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指蟬、螳螂、黃雀。螳螂想啄食蟬,黃雀想捕食螳螂。)

  ⑤引讀故事。(師引)蟬一心想著——(生讀)眼前的露水,(師引)卻沒顧到——(生讀)身后的螳螂;(師引)螳螂一心想啄食——(生讀)眼前的螳螂,(師引)卻沒顧到——(生讀)身后的黃雀;(師引)黃雀一心想捕食——(生讀)眼前的螳螂,(師引)卻沒顧到——(生讀)樹下的少年。(師引)蟬、螳螂、黃雀,它們(生讀)都只顧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身后的禍患。

  ⑥少年講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先讓學生弄清情節,通過分角色的朗讀,進入情境。然后把少年講的故事找出來,講述、討論,理解寓意,并理解少年“用意”。層次十分清楚。]

  三、學習第三段。

  過渡:少年講了這個故事,他的目的達到了嗎?從哪里看出來?

  1、指名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吳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出示填空:吳王聽了少年的話,受到了啟發,明白了 ,所以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四、深入探究。

  1、少年的目的達到了,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那么,少年怎么會想到講這個故事的?(因為吳王所處的環境與“螳螂捕蟬”有相似之處。因此,少年就通過這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么少年的勸稱得上是什么呢?(智勸)

  3、小結。侍奉吳王的少年懂得一個好的主意要成功,得選擇一個合適的環境、恰當的時機,他真可算得上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引導學生進行對照、分析,深刻地理解少年的形象。不僅讓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很好地滲透了探究性學習的精神,而且照應了開頭。]

  五、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吳王很固執,不聽大臣的勸說,一定要攻打楚國。但是,后來他聽了少年的故事,堅決地放棄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螳螂捕蟬的故事。你讀了這個故事,又懂得了什么?

  六、作業。

  1、復述寓言故事。

  2、填空:

  《螳螂捕蟬》一文,主要寫了少年巧用 ,從而體現少年的 ,同時還告訴我們 的道理。

  板書:

  23、螳螂捕蟬

  螳螂

  (吳國)

  (楚國)蟬 黃雀(其他諸侯國)

  少年智勸吳王(有勇有謀)

  [充分利用了文本資料,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不僅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少年的形象,學習他的精神和品質;而且從吳王的角度思考,懂得一個人應該勇于改正錯誤,還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寓意。在語文基本功訓練方面,抓得也較為全面,既有理解的訓練,又有積累和運用的訓練。]

  (簡評:徐偉健)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螳螂捕蟬教案 篇9

  《螳螂捕蟬》教案

  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螳螂捕蟬教案(精選9篇) 相關內容:
  • 《螳螂捕蟬》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聯系上下文說說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3、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 《螳螂捕蟬》教案(精選19篇)

    作者:劉丹轉貼自:焦溪鎮舜山小學點擊數:77《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案焦溪鎮舜山小學 劉 丹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10螳螂捕蟬》教案(精選10篇)

    《螳螂捕蟬》教案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教學目的: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 《螳螂捕蟬》教案(通用20篇)

    《螳螂捕蟬》教案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教學目的: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 《螳螂捕蟬》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聯系上下文說說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3、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 螳螂捕蟬 教案

    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1、同學們,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寶。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節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說《西游記》的《三打白骨精》,欣賞了詞《如夢令》、《漁歌子》,今天我們繼續接觸中國古...

  •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案

    作者:劉丹轉貼自:焦溪鎮舜山小學點擊數:77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案焦溪鎮舜山小學 劉 丹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螳螂捕蟬教案

    教學目標:1、聯系上下文說說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3、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 《螳螂捕蟬》教案

    《螳螂捕蟬》教案豐臺區右安門二小 周 輝一、教學要求: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指代的不同內容。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 《螳螂捕蟬》教案

    《螳螂捕蟬》教案夏菲教學目標:1.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古文的能力。2.了解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3.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深化寓意。4.通過對多則有趣寓言的閱讀,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 《螳螂捕蟬》教案

    《螳螂捕蟬》教案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教學目的: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 《螳螂捕蟬》教案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3.復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 《螳螂捕蟬》教案

    熱烈祝賀陶建忠老師在常州市村校優秀課評比中榮獲一等獎!溧陽市城南小學陶建忠教學目的: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 《螳螂捕蟬》教案

    熱烈祝賀陶建忠老師在常州市村校優秀課評比中榮獲一等獎!溧陽市城南小學陶建忠教學目的: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国产一级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成人高清a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 苍井优经典三级在线观看 | 阿v网站在线| 狠狠色丁香五月综合缴情婷婷五月 | 天天干天天射综合网 |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毛片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网站在线播放 |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 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 | 雪花飘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三级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美日韩中文字幕 | 西西人体www大胆高清仙踪林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 国内露脸8mav | 黄色免费无码无卡大全 | 午夜a毛片 | 蜜桃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系列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搜索 | 国产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污污汅18禁在线无遮挡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V片观看 |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观看麻豆 | 伊人第四色 | 性夜久久一区国产9人妻 | 熟妇人妻午夜寂寞影院 |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欧美 | 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青草 |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 99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