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通用5篇)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1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里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里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實踐機會。”課前搜集相關資料,開闊眼界;課上實施開放性教學,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空間;課后延伸,資源共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學習。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老北京過年的每個習俗的來歷,查找各國、各族過年的習俗的有關資料。找有關作者的生平簡介,主要作品。本課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讀的質量逐步提高。并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極利用課外的語文學習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安排了搜集資料、資料交流、編輯成冊共享等,增強了學生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 《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老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是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月初、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里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后增長見識。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以交流課前收集到的各國、各民族過年的習俗,從而導入對老北京的春節都有哪些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的學習;然后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之后細讀課文,抓住“開始”“高潮” “結束”的日子,體會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用筆畫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干什么。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等環節來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感情;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節日,也是學生們最喜歡、最企盼的一個節日,他們對這節課的興趣,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大家學得很投入。最后,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同學們暢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感受。平日里一些沉默的孩子們,一反常態,同學們爭先恐后、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閃光。“老北京過春節,要在臘八這一天泡臘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這一習俗,讓我這半個西安人頗費了一番周折的同時,卻也使我欣喜地感受到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在備課時,我從教參中得知,臘八蒜色味雙美,蒜色——如翡翠般綠,醋味——微辣。單從“如翡翠般綠”中一“綠”字,我知道了臘八蒜不光湛青透亮,而且呈翠綠色。辦公室的劉老師是位老西安,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異議:腌蒜有誰見過翠綠色的?要是看到一盤這樣的蒜,人的第一反應會是不可思異,是不是腌蒜的水平太差勁,接著可能會猜想這蒜會不會有毒?我聽了,琢磨琢磨,覺得是挺有道理的。可教參上這又如何解釋呢?劉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翡翠般綠”在這里只是說腌出來的蒜到了晶瑩透亮的地步。25年的生活閱歷告訴我:腌蒜不可能是湛青翠綠的。正當課堂有條不紊進行時,意想不到的環節出現了。在初讀課文,解決疑難過程中,王世豪同學說到了“翡翠”這一詞不明白,我讓會的同學幫他解決。劉真羽同學回答到:“我媽媽在暑假買了一個翡翠玉鐲。”我追問她這個手鐲有何特點?她只答到是綠色的。杜笑宇告訴我們:字典上“翡翠”的解釋為:綠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澤,很珍貴。我告訴同學們,翡翠是玉中的極品,它用在這里,是想說明什么呢?同學們把手舉得老高,機靈的梁暢宇第一個站起來開機關槍似的告訴我:“蒜泡得色如翡翠,‘翡翠’用在這里是說蒜的顏色是綠色的。”我贊賞地點點頭,夸獎他會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看的出大家都贊同這一觀點。這時,靦腆秀氣的張晶站起來,但掩飾不住一臉的疑惑,聲音細細的說:“老師,我沒見過綠色的腌蒜。”我及時表揚了她的大膽質疑,剛要拋出我的理解時,早已按捺不住的王瀟忽地站起來,大聲說:“我姥姥家就在北京,她腌出來的蒜就是綠色的,我還吃過呢!”有幾個同學也紛紛表示他們也都吃過綠色的腌蒜。這種結果是我所未料想到的。我就此收住了這一話題,讓有興趣的同學查找相關的資料,看看老北京的臘八蒜,和我們老西安的糖蒜有何區別。下來,我查找了相關資料,才知道臘八蒜和我們所熟知的糖蒜,制作方法有很大的差異。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外加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放冰箱冷藏,至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色味雙收。為什么得用紫皮蒜呢?原來,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又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用米醋原因是: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如今您要是到老北京風味的餐館用飯,吃炸醬面,一年四季都給您上一小盤翠綠的臘八蒜。我把這一資料及時的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在與他們一同憧憬2008年去北京看奧運會,順便嘗嘗臘八蒜的同時,我越發深深的體會到: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的過程。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只有給學生一個暢所欲言課堂,讓他們欲罷不能,思維才能在交流中碰撞,智慧才能在交流中閃光。 《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結合習作教學本文是說明文,但是又富有生活氣息,課文中講到了很多孩子們不是很熟悉的內容如臘八粥、泡蒜等等,可以由這些內容入手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文章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指出文章的寫作順序——時間順序,并且學會作者使用的寫作方法,例如舉例子、作比較等,找出相應的句子勾畫。但是,這堂課還要和習作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活學活用,把課文中好的東西用到寫作中去。孩子對這種習作指導是比較感興趣的,比起枯燥無味的形式化習作教學,這種范文的作用更大。只是如何有效的加入習作教學,使兩者互相不會很獨立,這還有待解決。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2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節日,也是學生們最喜歡、最盼望的一個節日。《老北京的春節》的作者是老舍先生。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風俗習慣。語言很生動,反映出老北京人歡歡喜喜過年的心情以及他們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這節課,我先讓學生自由小聲地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說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后我引導學生從每個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讓學生了解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再找出春節“開始” 和“結束”的日子。接著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人們過節時在干什么,學習作者抓住的人們活動來寫。再細讀課文,精讀第四自然段,畫出中心句。小組議論:熱鬧表現在哪些方面?除夕為什么這么熱鬧?重點朗讀第六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元宵節的燈有多有美有神奇。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教學時,我主要運用觀看畫面、小老師的示范、男女生比賽、學生評一評等形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使學生樂讀。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我設計了“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后,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滿課堂。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彩------緊接著,我讓孩子們找出課文寫了什么地方的燈,都有些什么燈,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孩子們讀得挺有感情。
最后,我安排了一個拓展的環節,讓同學們他們說說自己家鄉春節的習俗,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后、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他們說到了貼福字、貼門神、收壓歲錢、看燈會等過節的習俗。說到自己春節最喜歡做的事,個個眉飛色舞,情緒激動。我想,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進行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3
《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里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里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實踐機會。”課前搜集相關資料,開闊眼界;課上實施開放性教學,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空間;課后延伸,資源共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學習。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老北京過年的每個習俗的來歷,查找各國、各族過年的習俗的有關資料。找有關作者的生平簡介,主要作品。本課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讀的質量逐步提高。并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極利用課外的語文學習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安排了搜集資料、資料交流、編輯成冊共享等,增強了學生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4
《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提要:《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字里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我就先讓他們說說家鄉春節的特色,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畫面、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男女生比賽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我首先讓大家講一講我們當地除夕的特色,通過對比感受北京春節的不同,同時感受過年的熱鬧氣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他讀的怎么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后,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彩------緊接著,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著。匯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布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彩的節日氣氛。完后,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老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風俗習慣,語言簡潔生動,字里行間透漏出過大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這節課,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說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后再練習略讀課文,找出春節“開始”“高潮” 和“結束”的時間。再細讀課文,精讀第四自然段,畫出中心句。小組議論:熱鬧表現在哪些方面?除夕為什么這么熱鬧?重點朗讀第六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元宵節的燈有多有美有神奇。說說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天?引導學生盡量說得具體些。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5
一、情趣盎然,感受語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里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由于學生的年齡小,如果不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生很難體會到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圖片、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學生在評價同學讀書時這樣說: “書上寫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過年穿上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時,特別高興,所以在讀這句話時我覺得應該讀的高興點。”“鞭炮聲日夜不絕,應該再讀的再熱鬧一些,因為鞭炮這一家響過之后,那一家又放起來了,響聲不斷,所以要讀再熱鬧一點。”“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我覺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飄了出來,感到特別香,應該再讀得香一點。”學生的精彩發言,充分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體現出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哪個日子最熱鬧,找出來讀一讀,和前后桌討論討論、引導想象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讀到除夕的熱鬧時,通過教師的導語,讓學生充分調動感官,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了什么?例如在學習元宵節這一部分,啟問學生:“從哪兒感受到元宵的熱鬧?”學生有如下的發言: “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紙燈,有的燈里還有叮呼作響的小鈴鐺呢……燈很多,所以很熱鬧。”從這個省略號中我們猜想一下還可能出現什么的花燈?但是由于學生的生活積累不夠,很多孩子都表述不很清楚。
總之在這堂課上,我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自主合作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語文的濃厚興趣。但通過上課,發現在評價學生時,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還不夠及時。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要進一步增強應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