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教案(精選2篇)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教案 篇1
第八單元 告別童年
單元備課:
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期,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也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也充滿著令人感動的豐富情感.本單元收錄了幾篇文章都展現了成長過程中的精彩片斷,體現了成長中對美好事物的眷戀。
《我們上路了》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能夠運用聯想、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準確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
3、體味詩人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樹立自信心、開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準確把握課文內涵。
教學難點:
體味詩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樹立自信心,開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課文插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憶,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滿著令人感動的豐富情感。成長中我們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們頻頻向童年揮手作別,走向我們自己的路。板書課題《我們上路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初讀全詩(借助工具書,掃除朗讀障礙、把句子讀準、讀通順)
3、指名讀課文。
4、自由朗讀、體會感情。
三、理清全詩結構
1、請學生自由朗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每一節各講了什么?用筆標出來。
2、學生通過朗讀,全文分三部分(第一節:雖然我們很稚嫩,但我們還們還是上路了;第二節:路上可能遇到美麗也可能有挫折,但我們決不后退;第三節: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腳踏實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讀課文,加深學生對全詩整體結構的認識。
四、深入理解詩句,體會全詩思想。
1、自由讀每一部分內容,邊讀邊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觸作上記錄。
2、在小組內交流。
3、在全班進行交流:
(1)教師重點點撥“相思鳥、金孔雀、橄欖樹、曼陀鈴象征的意義。
相思鳥:指美麗的愛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業;
橄欖樹:指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鈴:預示著“我們”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風、雨、雷鳴電閃”各比喻了什么?
(生活中的困難、學習中的挫折等艱難考驗。)
4、學生練習有感情朗讀。
(1)自由用喜歡的方法朗讀。
(2)在班級表演讀。(師配樂)
五、拓展練習、提高能力。
1、請同學們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己創作一首同一題材的小詩或者替作者補寫其他你覺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節。
2、給學生時間練筆,然后請學生在班上朗讀。
3、總結。
六.作業:
完成《導學導練》相關作業。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們明白了我們要告別父母,告別呵護,告別童年獨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際遇順逆交錯但不能因此畏縮不前,要勇往直前,開辟出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學步》
教學目標:
1、聯系自身的成長經歷和父母的呵護關愛,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點語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遠比學步艱難,需要付出勇氣和毅力。
3、學習生字,掌握新詞。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課文插圖,幻燈片。
教學過程:
1、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通過記敘作者看著自己的孩子學會走路時搖晃、踉蹌和摔倒的情景,表達了一位父親對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囑咐和期望。
2、了解作者:
趙麗宏:趙麗宏,上海市崇明縣人。1951年生于上海市區。1968年高中畢業后到故鄉崇明島插隊落戶,種過田,學過木匠、當過鄉村郵遞員。在插隊期間開始創作詩歌和散文。1977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后在《萌芽》雜志任編輯,后聘為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現為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上海文學》雜志社社長,華東師大兼職教授,全國政協委員。
3、再讀課文,然后交流詞語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詞語。
4、開展自主學習:
(1) 自由朗讀課文,圈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句子,作好旁注。
(2) 小組交流,相互啟發。
(3) 匯報交流,點撥引導:
重點討論以下句子含義:(尊重學生多元感悟)
(1) 只要不摔倒,你總是樂此不疲。
(2) 在你未來的人生旅途上,必然會遇到無數曲折和坎坷,兒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剛學步時的那份勇氣。
(3) 你的額頭留下了難以消退的傷疤,這是你學步的代價和紀念。
(4) 生命的過程,大概就是學步和尋路的過程。
(請結合自己的成長過程,談談你的理解。)
5、討論:父親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看著兒子學步的?
6、感情朗讀課文,感悟課文語言美:
本文語言親切委婉(第二人稱),多處運用排比的修辭方法,許多話語哲理性強,耐人尋味。
7、布置作業:(1) 完成《導學導練》相關作業
(2) 積累有關aabb 、aabc等形式的成語。
教學反思:
教學中首先是語言的親和力是一般老師不可比的,其次思路清楚,更重要的是老師特別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在學校的最后一天》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師生之間難舍難分的感人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師生之間難舍難分的感人之情。
2、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文章的中心。
教具準備:課文插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字詞、內容
二、展示目標(同上)
三、學習新知:
1、生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2、找生說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在學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憶了自己小學生學習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將分別的感人情景。作者通過自己的語言和心理,描繪師生之間離別時的感人場面,表現作者在學校最后一天的回憶和留戀之情。)
3、生讀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1)老師對學生的愛:語言描寫“中學的老師要嚴格的多,你們要繼續努力學習,做個好學生。我一定不會忘記你們的!我對你們說的都是心里話,記住我的話吧!”“吹得不錯呀,斯巴多尼!”體現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囑咐。動作描寫“揉了揉他的頭發”,體現老師對學生的濃厚感情。
最后一段其實含蓄地點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點題之筆。“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臉上的唾沫印兒,”是說“我”極想留下一些什么學生的東西作為永久的紀念,所有沒收上來的東西都已經還給了學生,只有這“唾沫印兒”是學生主動給予的,“我”極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達了老師對學生的不舍,對學生的愛。
(2)學生對老師的愛:“噙著淚水”、“團團圍住”、“熱淚盈眶”、“擠”、“抽噎”等等。“擁抱”、“吻”、“抓”、“拉”、“塞”,動作的描寫體現了同學們對老師的依依不舍之情。
4、寫作特點:
(1)本文是回憶性敘事散文,以時間為順序組織全文。
(2)在行文上富于變幻,順敘和插敘相結合的行文方法。
5、練習:我的學生是一群怎樣的孩子?
6、小結:主題思想
四、作業:拓展延伸,寫一篇同題作文
板書設計:新 課 標 第 一 網
對學生的愛逐一描述
時間順序 對學生家長的回憶 對學校最后一天的留戀
對校園的不舍
教學反思:
《在學校的最后一天》一文中,作者從教師的角度回憶了自己教書生涯的最后一天———和小學畢業班學生們在學校的最后一天的感人情景。文中作者通過回憶,再現了他那群上課不愛聽講,愛搬弄是非,愛打瞌睡,愛刻字,愛搞惡作劇的學生。這不由使我思考,中外兒童在天性上并沒有太大差別,他們和我的學生一樣既調皮又可愛。
為了引導學生跟文中的孩子們的表現做一下對比,反思自己言行。我讓學生先給文孩子分類,然后看看自己是歸哪一類的,大家個個積極主動。有好幾孩子主動承認愛往桌面刻字;還有兩個學生問我自己最近總是上課不專心該怎么辦?最讓我吃驚的是范志民竟然自動“揭發自己是愛搬弄是非的人。他可是個向來不愿接受批評的人呀!我想他既然敢于承認錯誤,那么在他心中會深深反思,引以為鑒吧!
在課堂上,我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引導大家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了一次自我批評,自我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我想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敢于認錯,改正錯誤的勇氣和決心遠比書本中知識與技能更有價值。
《萬歲,母校》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結合自己經歷體會莘莘學子對母校的深情。
3、反復誦讀,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1、 反復誦讀,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2、結合自己的經歷體會莘莘學子對母校的深情。
教具準備:錄音范讀,幻燈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字詞、內容
二、展示目標(同上)
三、學習新知:
1、生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2、找生說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萬歲,母校》是一首現代敘事詩,這首詩通過敘述母校校慶時學生紛紛回母校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校的贊美之情。)
3、分層次,概括內容。
(1)第一、二小節,點出建校五十年許多學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節,介紹了不同職業的學生。再現了當年母校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3)第八至十一節,描述了師生共聚的感人場景。
(4)理解最后一小節。指出從母校畢業的學生,奔赴祖國四面八方,在不同崗位貢獻自己的力量。也體現母校的作用,培養我們成為祖國明天的棟梁。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5、找學生朗讀。
6、分組比賽。
四、編排情景劇《20年后再相會》
五、生談感受。
六、作業:
1、寫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會》。
2、描繪20年后的校園景象。
教學反思:
下課了,孩子們仍意猶未盡,都圍著我七嘴八舌地說著……從他們的眼神中我讀懂了許多:不舍、感激、希望、祝愿……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孩子們早已熟知,而現在流露出的是孩子們的真情實感。教育教學的結果不就是如此嗎?盤點這堂課,我暗自慶幸,慶幸自己的“機智”,沒有錯失這樣的精彩。但更多的是反思,為什么備課時沒有考慮全面呢?可能是我過多地預設了自己對文本的感受,而有些忽略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總是想當然地認為簡單,草草了事,沒有深入挖掘。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而我恰恰就做得不夠好!
《童年的朋友》
教學目標:
本文是一篇自傳體小說的節選,教學時應根據自傳體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應用到平時的寫作指導中,同時還應學習本文生動傳神的人物描寫方法。
教學重難點:抓住外貌描寫,分析人物性格
教具準備:錄音范讀,一些童年時生活的照片,幻燈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剛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寒假,請大家說說,你在假期里見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嗎?是不是跟大家一樣,寫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要知道答案,我們今天就一同走進作者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簡介
1、你了解到作者的哪些情況。(提問學生,先由學生先說一說)
2、教師補充說不到的情況。
三、課堂互動過程(一)
1、生字詞語音檢查(加點字注音)
先由教師出示卡片(或pot課件),列出下面詞語,提問學生。
咕噥噗噗發綹顫動胸脯兜起來
馬鬃詛咒兩頰鑲銀嗅煙草
然后由課代表,教學生拼讀這些詞語,并當場聽寫出“噗噗”“發綹”“兜起來”“馬鬃”“詛咒”這幾個詞語。
2、各學習小組根據課文,各提出一個問題考察其他各組。
3、課堂討論:本課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老人家?
4、教師提出以下問題作為課堂練習
(1)本文采用第幾人稱進行敘述?
(2)本文的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地點?
(3)本文出現的人物有哪幾個?為何要簡單的交代母親?
(4)課文采用外貌描寫的方法,請問作者具體寫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課文有幾處寫眼睛,為何要突出的寫她的眼睛呢?(體會生動傳神的人物描寫)
(6)課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請問:有哪幾句是比喻句?本體、喻體分別是什么?
(7)課文出現兩個破折號,作用是什么?
四、課堂互動過程(二)
抽出本班的兩個男生,要求學生當堂完成100字的人物外貌描寫比賽,看誰寫得快,描寫得象。
五、課后練習
1、收集開學第一個星期本班發生的主要事跡,在練習冊中寫出三四件。
2、對課堂進行的外貌描寫進行補充完善。
教學反思:
教學后,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童年朋友的懷念與珍惜之情,還感受到要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第八單元同步作文:
寫作要求:
本單元的主題是“告別童年”,多彩的童年值得我們珍惜,童年伙伴也值得我們懷念。把那些充滿了童趣的童年生活寫下來,重溫童年的快樂。
寫作指導:
1、選一、兩件事反映其特點,寫出其思想品質方面的特點,文章才會有血有肉。
2、記敘事情或活動,必須將事情或活動寫具體。第一,在動筆時要把材料準備充足,對要寫的事情作認真回憶。第二,重點寫好一些重要場面或過程。把它寫得具體形象,整個事情就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3、不要停留在一般現象的敘述上。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教案 篇2
第八單元
不同的思考
8—1蛇肚子里的象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認識4個字,學會7個生字。
2 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了解課文的幾處對比描寫的作用。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課時時數:三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自悟,相機引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1、 同學們,《蛇肚子里的象》這篇文章是一位法國作家的作品,誰能給大家讀一遍課文?在讀時要注意法國人說話的特點和語氣。
2、同學們評議讀得怎么樣。
二、讀課文,注意讀得文通字順。
三、結合課前的預習,匯報自學的成果。(從字詞到內容)
同學們之前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有哪些需要同學們的內容請大家充分交流。
字音、字型、詞義、等基礎知識部分。
四、在把文章讀流利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主要內容;觀察作者畫的這兩幅畫,談談你的看法。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結合書后習題,試著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并試著給文章分段。
2、根據時間順序可以給文章分為兩段:
一:(1-4)“我”畫了兩幅蛇肚子里的象,大人們都不能理解。
二:(5)“我”迎合大人們的視覺,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這樣才能使他們接受。
五、確立下堂課的學習目標。
小組討論交流學習目標:
(1)文中重點詞句;
(2)作者的寫作目的;
(3)我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鞏固復習,回顧上節課的內容。
請同學分別來讀文章的兩個部分,試著概括其主要內容。
二、精讀文章,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精讀文章進行學習,將其中你認為最值得研究的語句找到,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其中的含義。(結合書后第二題所給出的重點句子)
2、含義深刻的句子:
分別從孩子和大人的兩個角度來體會他們不同的看法。
3、在讀這個故事時,可以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討論交流自己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1、討論書后的題,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體會。
2、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人物的語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點,在讀到評論性的語言時要讀得沉穩、深刻。
3、體會這個個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整篇文章有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第三課時
一、解決書后問題。
二、開展《小王子》讀書交流會。
三、積累《題西林壁》和《詠華山》。
四、作業
讀后感
五、板書設計:略
六、課后小結:
8—2不留余地的狼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認識1個字,學會3個字。
2 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深入閱讀,體會不同人士對于故事的不同評價。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感悟,相機引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新課,齊讀課題。并指生讀課文。
2、同學們評議讀得怎么樣。
二、讀課文,注意讀得文通字順。
三、結合課前的預習,匯報自學的成果。
師:同學們之前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有哪些需要同學們的內容請大家充分交流。
關注字音、字型、詞義、等基礎知識部分。
四、在把文章讀流利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主要內容;觀察作者畫的這兩幅畫,談談你的看法。
1、默讀課文,結合書后習題,試著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2、根據時間順序可以給文章分為兩段:
第一段:(1-5)講述狼的故事。
第二段:(6-12)不同人士對故事的不同評價。
五、小組討論,留給學生思考題,為下節課做準備。
(1)文中重點詞句;
(2)作者的寫作目的;
(3)我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一、鞏固復習,回顧上節課的內容。
1、 請兩名同學分別來讀文章的兩個部分,試著概括其主要內容。
二、精讀文章,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精讀文章進行學習,將其中你認為最值得研究的語句找到,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其中的含義。
結合書后第二題所給出的重點句子。
2、含義深刻的句子:
不同人士對故事的評價。(幾個句子。)
3、在讀這個故事時,可以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討論交流自己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1、討論書后題,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體會。
2、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人物的語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點,在讀到評論性的語言時要讀得沉穩、深刻。
3、體會這個個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整篇文章又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四、作業:小練筆
五、課后小結:
表達——與眾不同的聯想
表達內容:
一些普普通通的幾何圖形,不同的人看到它,會有不同的理解。
看到一個圓,會想到太陽,會聯想到團圓……
看到一條直線,會想到平坦的道路,會想到孫悟空的金箍棒……
看到一條曲線,會想到起伏的海浪,會想到坎坷的道路……
看到一個三角形,會想到金字塔,會想到穩定……
看到這些圖形后,你會想到什么呢?請你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從你的視角去感受它,描述它,或者把對幾個圖形的聯想組成一個小故事。
表達提示:
1.讀書中兩段話,可以使想象力更豐富,思考問題更深入。
2.習作時限寫有圖形想到了什么事物,然后再具體的描述你想到的事物。
交流評改:
1.朗讀自己的習作,卡堪憂圖形聯想到的事物是否自然、貼切,所寫的故事或感受是否具體。
2.比一比,誰的聯想別具一格,又能使人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