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通用15篇)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1
9.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重點、難點:
1. 什么是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可以配上樂曲歌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因此又叫長短句。其實,詞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
2. 詞的分類: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小令;58字以內(nèi)為小令
(2)中調(diào);59~90字為中調(diào)
(3)長調(diào)。91字以上為長調(diào)。
3. 詞牌和題目:詞的標題和詞牌有著嚴格區(qū)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nèi)容的集中體現(xiàn),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nèi)容。詞牌是一首詞詞調(diào)的名稱。例如《沁園春·雪》這首詞,“沁園春”是詞牌,“雪”是詞的標題。《卜算子·詠梅》這首詞,“卜算子”是詞牌名,“詠梅”是詞的標題。《如夢令》是詞牌,《漁歌子》是題目,詠打魚。
4. 《如夢令》
(1)作者:李清照(約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
(2)譯文:
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3)大家一起讀一遍這首詞,這首詞所敘述的事發(fā)生在哪一個季節(jié)?
從“藕花深處”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
從“常記”一語可以看出已經(jīng)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為什么詞人經(jīng)常想到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連用兩個“爭渡”,這叫什么句式?
疊句。
(4)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獨自去的嗎?
從“爭渡”一語可以看出,還有她的許多同伴。
為什么要爭渡?
“誤入藕花深處”。
為什么會“誤入”呢?
因為“沉醉”。
還有別的原因沒有?
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邊的亭子,可見周圍是水鄉(xiāng),水路縱橫。
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誤入”的?
沉醉中發(fā)現(xiàn)周圍凈是藕花想到來時沒有經(jīng)過這個地方,這才大叫起來:錯了!錯了!
既誤入,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
不行,已是“日暮”時分。
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
從“驚起一灘歐鷺”可以想見漿聲、水聲和少女們的笑語喧嘩聲一時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結(jié):
這首詞構(gòu)思巧妙。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女詞人和游伴們在溪亭里曾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一邊說笑、行酒令,一邊喝酒,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至夕陽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詞中卻略去郊宴不寫,而只寫歸途,甚至連歸途也沒有寫全,至“爭渡”“驚鷗鷺”便戛然而止。這是因為由于誤入而群起爭渡是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個高潮,用這個典型細節(jié)能更鮮明、更集中地表現(xiàn)少女們天真活潑的性格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shù)特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shù)形象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她還善于從描繪一段情節(jié)、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
②造語淺顯新奇。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瑰麗,富于表現(xiàn)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于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詞的音節(jié)和諧,流轉(zhuǎn)如珠,富有音樂美。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等。
5.《漁歌子》
(1)作者:張志和(約730~約810 )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蘭溪人。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
(2)譯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鷺展翅飛,
桃花紅,江水碧,鱖魚正肥美。
頭頂青箬笠,身披綠蓑衣,
斜風細雨迎面吹,釣魚的人兒不想歸。
(3)賞析:這首詞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飛鷺和肥魚,還有斜風細雨,更有那優(yōu)游自在的漁父。詞人藉漁父寄托自己的情懷,而漁父又是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濃、桃花春汛泛起時,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父,高處有從水田飛入上空的白鷺鷥,低處有落英繽紛的春水綠波,更有能引起人們鮮美味覺的大口細鱗的肥嫩鱖魚,鷺在飛,水在流,魚在潑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紅,桃花因水而濕。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細雨所籠罩,天地萬物渾然一體,顯得那么的新鮮、清麗、秀潤。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煙波垂釣圖”。
詞人當時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產(chǎn)生了自然、淳樸的意趣,不愿離開這一個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風細雨不須歸”,對漁父說來,不正是他對美的發(fā)現(xiàn)、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么?在斜風細雨中,張志和體驗到鷺鷥的飛翔更飄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鮮妍。在這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垂釣,漁父的心情,就不只是為美而陶醉,更為眼前的優(yōu)美畫境而堅定了意志,不僅不思歸,而是更進一步的“不須歸”了。張志和所執(zhí)著的已經(jīng)不是垂釣,而是作為詞人內(nèi)心的自白——“我決心以山水之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終老”。這顯然又是畫中之詩,隱伏在西塞山前空間結(jié)構(gòu)背后的時間潛流,悠悠地但終于又是深穩(wěn)有力地蕩漾著的感情波瀾。可見,張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訴諸直接詠懷,而是寄情于景,以畫入詞。詞人而兼畫家的張志和,把高遠的情思化為清空的意境,把質(zhì)樸的語感提煉為脫俗的意趣,從而使他的詞作形成獨樹一幟的高蹈風格。正因為張志和與世俗相忤,所以才能從大自然中覓取心靈滋養(yǎng),從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
3、理解這首詞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關(guān)詞的知識,了解、領(lǐng)悟詞的內(nèi)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重、難點及關(guān)鍵點:
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
2、理解詞意。
難點:了解、領(lǐng)悟詞的內(nèi)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關(guān)鍵點:讀詞,讀中感悟,理解這首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guān)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們好,今天老師請你們觀賞一幅畫。(出示課件)
2、你們看到了些什么?(學生自由描繪。)
3、師:同學們,這是描繪什么景色的圖畫?(學生發(fā)言)
4、板書課題:9、如夢令,齊讀課題。(指導朗讀后鼻音“令”)
5、介紹“詞”。(課件出示)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可以配上樂曲歌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叫做長短句,詞有詞牌名,而詩歌沒有。最初的詞,是歌詞,是按照一定的曲譜填寫的。曲譜又稱詞牌。
《如夢令》就是詞牌。詞牌之下,一般另有題目,但這首《如夢令》只有詞牌沒有題目。
6、引導回憶學過的詞《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課文,簡介作者
1、簡介李清照。(課件出示)
作者簡介——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山東濟南人。我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以詞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宋詞有“婉約”、“豪放”兩大派,她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 》《漱玉詞》等作品。
過渡:這首《如夢令》就是出自《漱玉詞》,我們來看看李清照在這首詞里寫了什么樣的風景,下面請大家自讀這首詞。
2、自讀課文,提出要求(課件出示):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想想:這首詞主要寫了什么?
學生自學課文內(nèi)容,教師巡視指導,與個別學生交流。
3、 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和詞語。(課件出示)
藕花 溪亭 沉醉
興盡 誤入 爭渡
驚起 一灘 鷗鷺
a、指名認讀。及時正音。
b、重點指導“興”讀第四聲,“亭、爭、驚”是后鼻音,“藕”字寫法。
(2)朗讀這首詞。(課件出示)
如夢令
【南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自讀,指名讀,范讀,齊讀等。)
三、再讀課文,讀懂內(nèi)容
過渡:同學們,我們不僅要讀通詞,更要讀懂詞。接下來,請同學們用心地讀,細細地想,試著用我們以前用過的方法,明白詞的大概意思。
1、學生自學,同桌交流。
2、問題提示:(課件出示)
(1)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2)這件事是發(fā)生在寫作的當天嗎?
(3)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季節(jié)?
(4)她是一個人去的嗎?為什么要爭渡呢?
(5)為什么會“誤入”?既然誤入,慢慢劃出來不行嗎?
(6)為什么詞人會常想起這件事呢?
3、師:你讀懂了那一句?說一說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說意思,再整首詞說。
4、師小結(jié)詞意。
5、齊讀這首詞。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3
《如夢令》和《漁歌子》這兩首詞含蓄、凝練。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想象畫面、品悟詩情,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詞的意境,產(chǎn)生持久不斷的美感享受。
片斷一
師:欣賞著這樣的美景,此時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們會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邊的涼亭里,一邊喝著酒,一邊欣賞落日的美景。
生2:欣賞著滿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們吟詩作樂、作畫。
師:詩人就是有這樣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臥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暉之中,微閉著雙眼,靜靜地享受著。
師:多么愜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無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還聞到陣陣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讓我們把感受到的送進這兩句詞的朗讀中去。
片斷二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劃槳,劃到東,劃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著急了:“怎么辦?怎么辦?怎么劃去呢?”
師:請你讀出詞人心中的著急。
生1讀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灘邊棲息著的一群鷗鷺鳴叫著,拍打著翅膀,沖破夜幕,飛上天空。
師:多么壯觀的場面啊!你能讀出來來嗎?
生讀
師:還仿佛聽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聽到了一群水鳥撲棱棱拍打翅膀的聲音。
生2:還有翅膀與荷葉摩擦的沙沙聲。
生3:我聽到漿劃過水面的聲音。
生4:劃槳聲,溪水聲,還驚動了水中的魚蝦,從荷葉間不時躍出水面,發(fā)出“ 撲咚、撲咚”的聲音。
師: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試試寫一句詞?
生4:爭渡,爭渡,驚起一池魚蝦。
師: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斷三
師:據(jù)張志和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
生1:釣到了好心情。
生2:釣到了寫詞的靈感,所以才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漁歌子》。
師:他一共留下了5首《漁歌子》。
生3:釣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釣到了大自然中的樂趣。
生4:我認為他釣到的不是“魚”而是“愉”!“愉快”的“愉”。
師:好一個不是“魚”而是“愉”!是的,詞人志不在魚,釣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臥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暉之中,靜靜地享受著。”“爭渡,爭渡,驚起一池魚蝦。”“釣到的不是‘魚’”而是‘愉’!”……學生那一句句閃動智慧靈光的語言,在課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讓我激動,更使我感到無比的幸福。我喜歡這樣充溢激情與靈動的課堂,喜歡傾聽學生靈動的聲音。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無限潛能被激發(fā),靈動思想被點燃,他們就像小溪中的一條條魚兒,活蹦亂跳,蕩起一朵朵美麗的漣漪,而我只愿做魚兒的引路者、欣賞者。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4
教學理念:
引導學生依托文本展開想象,繪出文字的畫面,傾聽文字的聲音,品嘗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學會對詩詞的品讀、吟誦。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知道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2.有感情地吟誦詞。
3.初步了解詞的特點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抓住字詞,想像詞境,并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2.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重溫李清照《夏日絕句》,引出李清照其人。
2.揭示今天所要講的內(nèi)容《如夢令》。
二、話題引入,初讀感知。
1.詞的名字叫詞牌名,也叫長短句。
2.既然是歌詞的曲調(diào),就該有節(jié)奏,請同學們劃出詞的節(jié)奏。
3.指名讀,正音:興、藕
三、“胖”讀全詞,古文今譯
1.根據(jù)注釋,說說讀懂了哪個詞或哪一句?
2. 交流:
(1)不知不覺中把詞讀胖了,寫下來就是一篇篇幅長的文章。
(2)才33字,描繪了詞人與朋友一次郊游的經(jīng)歷,體會詞的特點:凝練含蓄。
四、“瘦”讀全詞,搜尋詞眼
1.整首詞可以讀成一個字,可以讀成哪個字?
2.討論:風景很美,再加上詞人喝了酒,所以就沉醉了,才有了下邊的情景。整首詞可以讀成“醉”字。
五、在多層“醉態(tài)”中歌唱少年情懷
1.“醉”態(tài)一:醺醺沉醉,忘記了回家
出示: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 溪亭日暮
⑴想象是怎樣的一幅景象?你看到了什么?
傍晚,太陽慢慢地從西邊落下去,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山、近水、亭子,都被籠罩在夕陽的余輝中。真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啊!
⑵出示圖片:在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地方,看到這樣的景色,他們會干些什么?
⑶古人喜歡飲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興,使人詩興大發(fā),歷史上,曾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李清照盡管是個女子,但她也愛飲酒,在她的許多詞里都寫到了酒。這一次也不例外,從哪兒看出來?醉得怎樣?美美地醉一回!讀。
(4)朗讀:讀出濃濃的醉意。
(5)僅僅沉醉于酒嗎?還有什么也醉人呢?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喝著喝著,竟忘記了回家。
2.“醉”態(tài)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
出示: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 藕花深處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
⑵出示圖片:多美的荷葉荷花,但此時已是傍晚,一切顯得朦朦朧朧。來到這樣的地方,詞人又一次沉醉了。
⑶朗讀。
3.“醉”態(tài)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
出示: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一灘鷗鷺
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鷗鷺群飛圖片:多么壯觀的場面啊!
⑵你又聽到了什么?從哪個詞中聽到的?
爭渡:醉了,活潑的天性,大聲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歡快熱鬧的場面啊!
⑶“驚”字除了講驚起鷗鷺,你還讀出了什么意思?
這真是“鳥驚人也驚”啊!帶給大家的一個驚喜,使他們陶醉在這意外的大自然的壯觀中,忘記了找回家路。
⑷朗讀。
4.小結(jié):你感受到這是一次怎樣的郊游活動?讓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不僅僅是美酒,還有美景。
七、拓展
出示MV文件《如夢令》,讓學生感受詩詞的美。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5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回憶她一次郊游流連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誤入“藕花深處”的一次奇趣的經(jīng)歷,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
1、加強朗讀指導,體會詩詞音韻之美。讓詞“活”在學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學生的心里。只有解決了難讀的問題,才能解決“難入”(入情、入境)的問題。
2、通過尋找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nèi)容,體會本詞的特有的“圖畫”美,并通過學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讓畫面有“聲”有“色”,并通過學生的連續(xù)想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變成“動畫”。
3、吟唱《如夢令》,既是對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對內(nèi)容的藝術(shù)呈現(xiàn)。 存在諸多問題,望專家評委,在座的各位老師指點、批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幾處紕漏,比如:第二環(huán)節(jié)的想象部分不夠深入,過程銜接存在問題;學生沉醉其中被硬生生的拉了回來;教學評價有幾處明顯不到位等。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6
一、聲情誦讀,導入新課。
(錄音機播放古箏曲)教師聲情讀《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師:同學們伴著這悠悠的古箏樂曲,讓我們一起走進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板書:如夢令)
(多媒體屏幕出示李清照全詞)
二、初讀全詞,通讀全詞。
師:《如夢令》是一首詞,詞有詞牌名,每一個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shù)、句式和韻律,《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就是這樣的,同學們有興趣來讀讀這首詞嗎?請大家放開聲音來讀讀這首詞。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正確,讀流利。這個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開聲音自己讀吧!
(學生放開聲音自由讀。)
師:聲音停下來了,誰能一個人,放開聲音讀讀這首詞?誰第一個把手舉起來我就叫誰。就請你吧,勇敢的女孩子。
生:(讀詞)
師:謝謝你,你是第一個勇敢地站起來讀書的孩子。剛才她在讀的過程當中基本上是通順的,流利的是不是?你們有意見嗎?沒有意見,我有意見,這里面有一個字是個多音字,“興盡”,這個字又讀xìng又讀xīng,什么時候讀xìng,什么時候讀xīng你們知道嗎?什么時候讀xīng?
生:興奮。
師:還有“大興安嶺”。但是這個“興”“高興”、“興致”的“興”卻讀第四聲,所以在這個地方你說應(yīng)該讀第一聲還是第四聲?第四聲,咱們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齊讀這一句)
師:不錯,咱們再讀讀這首詞,這回第一個舉手的是誰?是一個勇敢的男孩子,就請你讀讀吧!
生:(讀詞)
師:你的聲音清脆響亮,口齒清晰。不僅讀得正確流利,也注意了一定的節(jié)奏,讀出詞味道來了,你真棒!
師:讓我們把握好節(jié)奏感一起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那么你們能簡單概括一下這首詞寫了一件什么事嗎?誰來說一說?
生:這首詞主要寫了李清照和朋友們?nèi)ソ加蔚氖隆?/p>
生:這首詞主要寫了李清照和朋友去游山玩水的事。
生:這首詞主要寫的是李清照難忘的一次郊游。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師:這是一首非常美的詞,需要我們好好的品味。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全詞,看你能從這首詞中讀出哪些畫面?
生:(小聲讀詞)
師:你從中讀出了哪些美麗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
生:我感受到了藕花深處的幽靜與甜美。
生:我看到一灘鷗鷺齊飛的壯觀景象!
(教師板書:溪亭日暮 藕花深處 一灘鷗鷺)
(一)畫面1:“溪亭日暮”
師:看到“溪亭日暮”,你腦海中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小溪邊有座亭子,那位詞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生:也就是詞人正在看黃昏時的景色。
師:對,什么景色?
生:美麗的景色。
師:太陽落下來的景色,日落美景。畫面當中有人、有亭子,那個亭子是幾個角的?噢,是個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別致的。你想得這么美,肯定能讀好它。你來讀一讀。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你腦海中的畫面當中還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個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著天,天空披上了一層紅紅的晚霞,一條小徑通向遠方。
師:哦,你還看到了一條小徑。落日余輝,晚霞籠罩天空的情景,你們看到過嗎?怎么美?誰來描繪給大伙聽聽啊。
生:天邊都是紅顏色的,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掛在天上……(學生覺得詞窮。)
師:這個時候才感覺到語言的蒼白,是不是?來,你就讀一讀吧!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媒體播放黃昏情景,配樂)
師:你們看啊,黃昏時分,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人啊讓李清照情不自禁地吟誦出這樣的詩句 “常記溪亭日暮”。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難怪詩人此時已經(jīng)——(生讀)“沉醉不知歸路”,你怎樣理解這句詞?
生:我覺得詞人看到這美麗的溪亭日暮美景,陶醉其中,不想回家了。
師:有道理,你能帶著那份沉醉來讀一讀這兩句詞嗎?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生:我覺得詞人不僅欣賞著美景,還與朋友開懷暢飲,喝酒喝多了而忘記了回家的路。
師:你說的也很有道理,能讀出這份酒醉嗎?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這里的“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陶醉也好酒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讓我們帶著這份醉意來讀這兩句,一定更有味道。
指名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畫面啊!讓我們一起讀出那濃濃的醉意吧!
生:(齊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二)畫面2:藕花深處
師:在那樣美麗的地方,詞人和她的朋友們除了喝酒,還會做些什么呢?
生:一邊喝酒一邊作詩。
生:一邊吃菜一邊賞景。
師:哦,是在郊宴。
生:他們可能會下下棋。
師:對,詞人就是有這樣的雅趣。你想她還會做什么?
生:我想他們還會彈彈琴,或是對對子。
生:他們還可能會高談闊論。
師:是啊!怪不得詞人是——(生讀)“興盡晚回舟”。
師:此刻詞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生:他的心情是高興、愉快的!
師:就請你讀出那份高興、愉快吧!
生:興盡晚回舟。
師:你怎樣理解“興盡”?
生:我覺得詞人與朋友玩得太開心了,玩得很晚才回家!
師:請你帶著那份高興讀一讀這句,相信你會讀得很好!
生:我覺得詞人與朋友玩得很盡興,很過癮,天黑了就回家了!
師:請你也讀出你理解的感情!
生:我覺得詞人玩的還沒盡興呢,但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劃著小船回家!
師:那此刻詞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生:他會感覺很留戀,舍不得離開這里!
師:那就讀出那份留戀與不舍吧!
生:興盡晚回舟。
師:就在詞人回舟時,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生讀)“藕花深處”。“藕花深處”指哪里?
生:就是滿眼都是荷花的地方!
生:就是荷花池里!
生: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一大片的。
師:滿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說得美一點嗎?
生:下面是綠綠的荷葉,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美麗極了。
師:你想起怎樣的句子來了?咱們學過《荷花》一課吧,把優(yōu)美的句子吟誦一句到兩句給大家聽聽,好嗎?
生:這荷花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開了。有的在微風中輕輕舞動著。
生:荷花的顏色真是五彩斑斕啊!有白色的,有深紅的,有淺紅的,有淡黃的,有粉紅的,美麗極了!
生:碧綠的荷葉像翡翠做成的大盤子,荷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女,讓人目不暇接啊!
師:你們仿佛看到了那滿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你能用優(yōu)美的詩句來形容你眼中的荷花景象嗎?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生: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師:這就是寫黃昏時候荷花的情景的。這個時候啊,已經(jīng)是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色彩繽紛、幽靜而神秘的世界。我想這個時候他們肯定是更加陶醉了。來,讓我們再次讀出那份沉醉!
生: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師:在這兩句中,你覺得哪一個字最能說明詩人又一次醉了?
生:我覺得是“誤”字!
師:能用一個詞來代替這個“誤”字嗎?
生:不知不覺
生:情不自禁
師:是啊!詞人看荷花看的有滋有味,如癡如醉,連小船劃入藕花深處都沒有察覺,這是怎樣的一種醉呀!讓我們再來讀這兩句,一定會讀得更好!
生:(齊讀)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7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背誦學過的詞《清平樂村居》、《清平樂六盤山》。
2、出示《清平樂村居》、《清平樂六盤山》,導說詞牌名和題目分別是什么。
3、在比較中簡略帶過詞牌在押韻、句式、字數(shù)上有規(guī)定。
4、今天,我們學習另外一首詞,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二、讀詞
1、詞牌名是——,題目是——
2、指名讀詞,像這樣具備1、3、4、5、6句押韻、第5句反復、共33字特征的詞牌叫——
3、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力爭讀出節(jié)奏、韻味。
4、檢讀:
正音:興、藕;理解藕花,寫字。
節(jié)奏——可以與理解意思結(jié)合
5、導入理解意思
三、解義
1、自學,嘗試理解全文的意思。不理解的字、句打問號,然后同桌相互探討。
2、集體交流、探討字義、句義。
3、想象畫面,情景相生。
完成練習:
想象情景:
時常想起從前的一個日落時分—————————。
興致得到滿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詞
解惑,圍繞“醉”字品味詞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而返——晚(興致不易滿足)
花又醉人——誤,無意中的過失;花醉誤?——緣何至深處?;酒醉誤?情醉誤?暮夜誤?
爭渡爭渡——動作、性情醉人
鳥驚人醉——一灘,滿灘。
沉醉往事——寫下《如夢令》(常記——)
1、細讀課文,展開想象,引導學生捕捉看到的畫面——可以劃出。
2、討論、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殘陽鋪水中、三亞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
(1)、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溪亭日暮圖”,讀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們會干些什么?品讀“沉醉”:還有什么也醉人呢?
(3)、朗讀——濃濃的醉意。(酒微醉,人陶醉)
藕花深處——接天蓮葉無窮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處”的畫面。
(2)、李清照怎么會來到“藕花深處”的?抓住“誤入”、“深處”,體會詞人的心情。
(3)、朗讀——醉。
一灘鷗鷺——幾葉扁舟競渡,一灘白鷺驚飛
(1)、品讀兩個“爭渡”,比較疊句,感受熱鬧有趣的場面,體會著急歡快的心情。
(2)、想象“驚起一灘鷗鷺”的畫面: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讀出“一灘鷗鷺”的壯觀。
(3)、朗讀——鳥驚人醉。
3、小結(jié)。
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導讀全詞:沉醉往事——寫下《如夢令》(常記——)
五、延伸、比較閱讀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yīng)是綠肥紅瘦!
注釋:
雨疏風驟 :狂風暴雨
綠肥紅瘦:綠葉多紅花少
1、比較兩首詞:字數(shù)、句式、重疊、“醉”字相同;“醉”字表達的具體內(nèi)容、感情有所不同。
2、讀背這兩首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guān)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想象詞境、領(lǐng)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8
一、話題引入,初讀感知。
師:今天盛老師和大家一起欣賞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你們讀過詞嗎?
生:讀過。
師:讀過哪首詞?
生:《長相思》!
師:那你們能不能說說詞和詩有什么不一樣?
生:詩的話每一句的字數(shù)是一樣的,詞的字數(shù)不一樣。
師:對!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被稱為長短句。
師:你們學的《長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長有短?
生:是!
生:詞分上闕和下闕,詩是沒有分的。
師:對!有的分上闕和下闕了,有的也沒有分的。
生:《長相思》是詞牌名,它不是題目。
師:所以詞有詞牌名。你們還知道哪些詞的詞牌名?
生:“憶江南”。
生:“西江月”。
師:對,這些都叫做詞牌名,不是詞的題目。而且每一種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shù)、句式和韻律。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這首詞的詞牌名就叫做——
生:如夢令。
師:想迫不及待地讀讀這首詞了吧?自己放聲朗讀,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通順、讀正確。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生讀詞。
師:平時你們是不是喜歡大合唱?(笑)我可喜歡聽一個人讀。誰愿意一個人來讀一讀?
生(女)讀。
師:挺不錯的,特別是她把里邊的多音字讀準了。興:在這讀第四聲。表示興致、興趣。什么時候讀第一聲?
生:大興安嶺、興奮。
師:誰還愿意再來讀一讀,找個男孩子來讀一讀。
生(男)讀詞:
師:我覺得應(yīng)該給他點掌聲,他已經(jīng)注意了停頓,能讀出些詞的味道來了。好,看起來把這首詞讀通順、讀正確沒問題吧?
生:沒有問題!
師:咱們連起來讀一讀。
生:好!
生齊讀詞。
二、“胖”讀全詞,古文今譯。
師:光讀通讀順還不夠,咱們還要把它讀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釋的幫助下,讀懂詞的大概意思。
(學生默讀)
師:小聲地說一說,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邊上的同學商量商量。
師:咱們先來說一說。自己能夠讀懂一個詞,一句話,都是一種了不起的收獲。
生:我先給大家解釋一下第一句“常記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經(jīng)常和她的朋友去溪邊的亭子里玩。
師:“暮”指的是——
生:就是說,李清照記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邊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師:哦,你這樣說咱們都聽明白了。
師:好,接著往下說,你還學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歸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盡興還不回家。
師:你從哪個詞讀出來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師:是啊,作者就向我們記敘了一次郊游的經(jīng)歷。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釋中有。
師:哦,看來,看注釋也是一種很好的學詞方法。
師:那么這個“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師:盛老師在這兒給你們補充一個信息,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歡喝酒。李白就被稱為——酒仙!一喝酒啊,詩興大發(fā),酒助詩興,詩從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李清照雖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歡喝酒,所以說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生:我是說“誤入藕花深處”這句的意思就是說李清照他們乘著小舟,準備回家,但是他們不小心劃到了荷花池里。
生:他們就在荷花池里玩,然后他們驚起了一灘鷗鷺。
師:怎么會驚起一灘鷗鷺的?還有一句,誰來說?
生:因為他們玩得很開心,嘻嘻哈哈的,把那些鷗鷺全部都驚起,全部飛起來了。
師:“爭渡爭渡”就是?
生:他們在那里拼命劃船,拼命劃船,聲音很響,然后驚起了一灘鷗鷺。
師:好,挺不錯的,剛才,同學們不知不覺地,就把這首詞給讀胖了。板:“讀胖”。如果把我們剛才說的話,都寫下來,這篇文章長不長啊?
生:長!
師:但是你看這首詞,它只有多少字?
生:三十三!
師:是的,三十三個字就把這次郊游的經(jīng)歷寫清楚了。你看,古詩詞,就是這樣的凝練含蓄。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9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通讀全詞。
1、了解詩與詞的不同
生任意背誦兩首以前學過的古詩。
出示李清照的詞,比較詩與詞有什么不同?
——詩每行字數(shù)一樣,詞不一樣,有長有短。
——讀起來的氣勢不一樣。
——題目的不同。(了解詞牌名)
2、認識詩人——李清照(課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簡介)
二、初讀體會,把詞讀“胖”
1、播放音頻:聽讀
2、自己試讀,挑生朗讀。
3、把詞讀“胖”
根據(jù)課件提示的注釋,理解詞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自己讀懂了那句詞或哪個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讀品味,把詞讀“瘦”
1、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圍繞“醉”字美讀全詞,想象畫面。(板書:醉)
——醉態(tài)一:醺醺沉醉,忘記了回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醉態(tài)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1)你強調(diào)了“晚”,為什么強調(diào)它?①喝酒喝了很長時間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強調(diào)了“深處”,說說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會感覺……
詩人真的是喝醉了,(板書:酒醉)
——醉態(tài)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讓我們想象一下:
視覺上,那時的天空……荷塘……鷗鷺……(關(guān)注色彩:綠葉、紅花、白鷺、余霞,落霞與鷗鷺齊飛,荷塘共天空同色,這是一種夢幻的色彩)
聽覺上,你的耳邊縈繞著……(鷗鷺撲棱聲、鳴叫聲;水聲,驚叫聲、劃槳聲、嘻笑聲、歌聲、岸邊的偷笑聲……)
深深地聞一聞,沁入心脾的是……;皮膚上感受到的還有……甚至,還有驚起一灘鷗鷺之后的無限遐想。
哦,詩人在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書:景醉)
(3)當我們的感覺這樣流動著,交織著,你的心底,彌漫著一種什么情緒?(歡樂的,輕松的,愉悅的,美好的,沉醉的,夢幻的……)
美酒加美景,給了她美麗的心情,這種心情,讓我們讀著,看著,也跟著陶醉了。齊背《如夢令》。(板書:人醉)
3、你聽——(《如夢令》歌詞)播放蔡琴《如夢令》,嘗試跟著唱和。
四、對照比讀,延伸課外
課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比較:這兩首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細觀察后交流。
這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shù)、句式和韻律都是一樣的。這首詞咱們以后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五、課后作業(yè)
推薦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走進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書設(shè)計如夢令
酒醉
景醉
人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guān)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lǐng)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準備:自制ppt課件
《如夢令》教后反思
在教學《如夢令》一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建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詩與詞的對比。
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了解了詩與詞的不同,從而更好的認識詞、學習詞。
二、朗讀全詞,讀出節(jié)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配樂配圖范讀,再讓學生自讀、指名讀等方式,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jié)奏、初步了解詞的情感。
三、結(jié)合注解理解內(nèi)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jīng)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哪些句子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nèi)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jīng)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fā)現(xiàn)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lián)系詞的內(nèi)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chǔ)上,我再結(jié)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guān)聯(lián),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借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diào)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于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xiàn)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輕松愉快地學了這首詞,也能有感情的背誦,但是由于教師的激情不夠,沒有很好的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出來,所以學生在描繪詞的意境的時候,表達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也要繼續(xù)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10
反復讀<如夢令>有如下疑問:
1、沉醉
指喝酒而大醉?還是為欣賞溪亭的美景而醉?還是與友人談笑游玩陶然而醉?
2、爭渡
是因為誤入藕花深處與同伴們爭渡,還是作者自己奮力往外游而爭渡?
3、插圖
插圖的意思似是指李清照開懷暢飲而醉,獨自一人在爭渡。
4、溪亭
是指溪邊的亭子?還是指一個名叫“溪亭”的地方?
snall一家之言,未必正確:
1、關(guān)于第一點,我認為可以讓學生討論并提出自已的依據(jù),而不必有標準答案,竊以為,三者兼而有之。寫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的生活是舒適而悠閑的,酒醉,景醉,人醉都有是極有可能的。
2、關(guān)于這一點,看完下面的文章,你就會明白了。(先說明一下,我一直認為,搶著劃船是不太可能的,忙亂中不知怎么走,亂劃倒是有可能的)
文章帖在下面: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喜歡宋詞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李清照的《如夢令》,全詞淺顯易懂,就算沒有古文功底的人也能理解。于是,許多人就胡亂引用,特別是“爭渡,爭渡”更是被用來鼓舞人心,意思是“使勁劃呀,搶著渡”。看得多了,就讓我不禁懷疑起來——李清照是怎么了?
再來看一下全詞,意思大概是有一次到溪邊的小亭子里喝酒,天晚了,也喝醉了。由于天暗頭暈,劃著船走錯了路,回過神來時已到了荷花深處。關(guān)鍵是后兩句,絕大部分注家都說:這時大家都來精神了,搶著劃船,亂渡,他們這么一撲騰,把河灘的鷗鷺都嚇飛了!
李清照缺心眼兒嗎?已經(jīng)找不著路了,摸不著北了,還要那么傻呵呵地爭著劃船,往哪兒劃呀?明明是“興盡晚回舟”,又找不著北了,這時候應(yīng)該著急呀,怎么還會搞劃船大賽?“溪亭”不會很大,坐不了幾個人,李清照大家閨秀,有頭有臉的人,高雅人的聚會不會像丐幫一樣成群結(jié)隊一大幫子,而只能是幾個人。這樣幾個文人雅士,不太可能同去同回(如果是住得很近的人,一般不會跑到距離大家都很遠的、遠到需要劃船且還能迷路的溪亭去喝酒聚會,應(yīng)是大家分別從不同的地方到溪亭聚集),更不可能好幾條船在一起,說不定當時只有李清照自己的一條小船(載不動許多愁的蚱蜢舟)。就算有兩、三條船,早不比賽晚不比賽,跑到荷花深處后、天已經(jīng)黑了后、找不著回家的路了后,突然要舉行劃船比賽了,這不是神經(jīng)病嗎?
李清照當然不是神經(jīng)病——八百多年來,中華大地上經(jīng)過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沒發(fā)現(xiàn)李清照是神經(jīng)病。那她又怎么會寫出這么不可理解的詞且被那么多人傳唱引用呢?看來問題出在現(xiàn)在的注家和引者身上。因為他們不知道漢語在歷史長河中在不知不覺地變化著,李清照時期,“爭”既可以當“奮勇爭先”的“爭”講,也可以當成“怎么”的“怎”用,原因是,那時它們的讀音相同。其實現(xiàn)在在我所在的青島,當?shù)乩习傩找廊话选霸趺吹摹弊x成zengmedi。
這樣一解釋,全篇豁然開朗。由于和好朋友在一起,推杯換盞,不知不覺酒就喝多了,天色也晚了,這時趕緊回家吧,誰知又迷了路,猛然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跑到“藕花深處”了,“怎么辦呢?怎么出去呀?”一著急,把河灘上的一群鷗鷺都驚飛了。前面寫了那么多的適意,這里遇到了一點小麻煩,有一點樂極生悲的自嘲,同時也有一絲隱含的貴婦人的百無聊賴。
“文化大革命”培養(yǎng)的一群文盲偏要故作斯文,想引用古詩詞來形容他們大干快上的熱火朝天的勞動、運動場面,誰知弄巧成拙,露出狗屁不通的馬腳來。
那么在以前“爭”真的可以當“怎”解嗎?我們就還回到宋詞里來尋找證據(jù)吧。
北宋有位詩人叫林逋,他死后五十多年李清照才出生,這個人有怪癖,種梅養(yǎng)鶴,終生不娶,被人稱為“梅妻鶴子”,他曾寫了一首《相思令》。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邊潮已平。
“爭忍有離情”中的“爭”,不應(yīng)理解為“怎”嗎?
比林逋早出生134年的羅隱,說這個名字好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他的詩卻是每個人都能背出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在一首詩里也用了一個“爭”字。這首詩也挺有名,叫《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意思很明確,說柳樹你自己家的柳絮尚飄無定所,怎么還能懂得用你的柳絲牽絆遠行的人呢。
說到了柳,有人就想起了柳永,那我們就拿柳永的詞來檢驗一下,其實柳永詞里,把“爭”當“怎”用的例子比比皆是,這里僅舉一例。
采蓮令
月華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時情苦。翠娥執(zhí)手,送臨歧、軋軋開朱戶。千嬌面、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
一葉蘭舟,便憑急槳凌波去。貪行色、豈知離緒,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同誰語?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
“斷腸爭忍回顧”是“斷腸爭著忍回顧”還是“斷腸怎忍回顧”?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據(jù)理力爭”了,哈哈。我們再來解釋另一個常用詞——爭奈。“爭奈”在古詩、詞、文中大量存在,現(xiàn)在還有人在附庸風雅地用著,這里我們可以把它翻譯成白話文了,就是“怎奈”或“無奈”。
最后,本著對下一代負責的態(tài)度,我們給李清照的《如夢令》重新標點。
3、關(guān)于這點,可以讀讀“踏花歸來馬蹄香”這個故事,圖只是為給學生以形象的感覺,不必過分深究;再者,大家酒散了,自己一個人回家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當然這是在第二點考證的基礎(chǔ)上的推論。
4、從李清照詞中描寫的景物看,溪邊的亭子可能性很大,地名的可能性極小。
參考資料: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shù)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鑒賞】
在詩歌中,如果能在真實描摹客觀景物的同時,又把詩人的某種獨特感受傾注在景物描寫之中,使讀者從思想上受到感染,藝術(shù)上得到享受,這就需要詩人在思想深度和藝術(shù)造詣兩個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詩正是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的佳作。
首聯(lián)破題。“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詩以溪亭為中心,逐一描繪周圍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讀起來,似有恬靜閑適的印象,細細品味,又覺不然。詩人徙倚溪亭,觀覽景色,思緒紛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詩人在南宋滅亡之后,時時所懷有的舊君故國之思,同那種多愁善感的“悲秋”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不了解首旬所要表達的意圖,就會把全篇看成單純寫景之作。只有真正領(lǐng)悟到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透過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詩人的悠悠孤僨和高潔品格。這種破題法,既無“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詩家法數(shù)•律詩要法》)的氣派,也沒有運用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而是語淡辭婉,直敘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韻。
頷聯(lián)緊承一二句。“高樹月初白”,是說高高樹巔掛著一彎潔白的初月,切上聯(lián)“日暮”。“微風酒半醒”,在微風吹拂之下,詩人酒意初醒,與上聯(lián)“馀思”呼應(yīng)。當此之時,詩人心緒不寧,“馀思”縈繞,難以去懷,從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狀態(tài),不正說明他感慨至深嗎!
頸聯(lián)寫詩人舉止。“獨行穿落葉”,踽踽獨行之狀如見,“穿”字尤妙。“閑坐數(shù)流螢”,獨坐無聊,只得藉數(shù)流螢以遣悶,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見,用一“數(shù)”字,更見生動。這兩句詩把其復雜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鮮明的畫面,不難看出,其中隱現(xiàn)著詩人對生活的感受和時代亂離的影子。注家評曰:“此聯(lián)本平,然用‘穿’、‘數(shù)’二字,便覺精神振竦,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是也。”足見詩人用字之工。
末聯(lián)寫景。“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一聲聲悠長的漁歌,打亂了詩人的冥思遐想,舉目四顧,只有遠處水面上飄動著一點若明若暗的燈火,此情此景,倍添凄涼孤寂,蘊含著國破家亡、飄泊無依之感。
通觀全詩,以景傳情,用富有象征意義的景物描寫,寄寓詩人的感慨馀思,情韻深長,頗具特色。
附詞語釋義
溪亭
臨溪水的亭子。 唐 張祜 《題上饒亭》詩:“溪亭拂一琴,促軫坐披衿。” 宋 李清照 《如夢令》詞:“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11
一、導入。
今天我們開始學詞。詞是古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原來也稱曲、曲子詞,又因句子參差不齊而稱長短句,而最常見的是“詞”這個名稱,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歌詞。詞,早先都是入樂的,要按照曲調(diào)的要求來寫,所以作詞又叫“填詞”。每一個曲調(diào)都有一個名稱,叫“詞牌”,例如這首詞的詞牌就叫“如夢令”;有時作者也根據(jù)內(nèi)容另給一個題目,叫“詞題”,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來就有一個詞題,叫《夜行黃沙道中》,選人課本時未被采用。說到詞,一般只提詞牌,這是一千多年來的習慣。
這首詞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她擅長于白描,語言明白如話,富有生活氣息。這首《如夢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讀讀講講問問。
教師領(lǐng)讀一遍后,問:這首詞所敘述的事發(fā)生在哪一個季節(jié)?(從“藕花深處”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從“常記”一語可以看出已經(jīng)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為什么詞人經(jīng)常想到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師:這首詞全是用口語寫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韻,第五句連用兩個“爭渡”,叫疊句,我們平時唱歌也往往會遇到的。全詞只有33個字,用1分鐘就可以背下來。現(xiàn)在先練習背誦,要慢慢地讀。
學生試背后,教師略說讀的節(jié)奏,再領(lǐng)讀一次,務(wù)求節(jié)奏鮮明。
問: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獨自去的嗎?(從“爭渡”一語可以看出,還有她的許多同伴。)為什么要爭渡?(“誤入藕花深處”)為什么會“誤入”呢?(因為“沉醉”)還有別的原因沒有?(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邊的亭子,可見周圍是水鄉(xiāng),水路縱橫。)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誤入”的?(沉醉中發(fā)現(xiàn)周圍凈是藕花想到來時沒有經(jīng)過這個地方,這才大叫起來:錯了!錯了!)既誤人,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不行,已是“日暮”時分。)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從“驚起一灘歐鷺”可以想見漿聲、水聲和少女們的笑語喧嘩聲一時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完整地敘述這件事的經(jīng)過。(自由發(fā)言,略。)
講:這首詞構(gòu)思巧妙。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女詞人和游伴們在溪亭里曾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一邊說笑、行酒令,一邊喝酒,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至夕陽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詞中卻略去郊宴不寫,而只寫歸途,甚至連歸途也沒有寫全,至“爭渡”“驚鷗鷺”便戛然而止。這是因為由于誤入而群起爭渡是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個高潮,用這個典型細節(jié)能更鮮明、更集中地表現(xiàn)少女們天真活潑的性格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師再次領(lǐng)讀。
三、總結(jié)。
這首詞的格調(diào)清新而又明快,從中可以看出女詞人早年曾經(jīng)有過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歲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她逃難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趙明誠又病故。隨著生活境遇的變化,她的詞也顯得悲凄了,以后我們將會讀到的。
西江月
辛棄疾
一、導入。
詞按字數(shù)多少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三種,58字以內(nèi)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diào),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diào)。其實并無根據(jù),但習慣如此。長一點的詞還可以分段,有雙調(diào)、三疊、四疊之分。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diào)。讀雙調(diào)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之間的聯(lián)系。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有關(guān)。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fā)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在上饒(今屬江西省)帶湖期間寫的,記一次夜行的經(jīng)歷,比較容易讀懂。
二、讀讀講講問問。
教師領(lǐng)讀全詞一至二遍,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問: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長)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明月、清風,后來烏云四合,下了幾滴雨,又從詞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路長,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熱)這時是什么季節(jié)?(從蟬鳴可見;從“說豐年”可知,是豐收在望之時,即盛夏;又,雨是驟雨,也是盛夏時有的。)“說豐年”的是誰?(詞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還有三三兩兩出來納涼的村民。)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上片的內(nèi)容。(深夜時分,月兒從云縫里鉆了出來,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頭上棲息的山鵲,清風吹拂,蟬也叫得格外歡快。此時,詞人和他的同伴們正行進在黃沙道中,一路上他們都聞到了稻花的香氣,田間的青蛙也不斷地嗚叫,他們一邊走一邊談?wù)撝衲甓ㄊ且粋好年成。)
問: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天空已布滿烏云,僅天邊尚余幾顆星。)“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著急么?(從下句看,他是著急的,因為這是驟雨將至的信號。)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么?(從下文“舊時”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兩句,注釋里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詞人用的是倒語。)為什么要用倒語?(表現(xiàn)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xiàn)倒語,有的出于表達內(nèi)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述下片內(nèi)容(可參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總結(jié)。
凡雙調(diào)的詞,內(nèi)容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它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詞人輕松、喜悅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此外,讀詞也要注意詞中的關(guān)鍵性字眼,過去叫做“煉字”。這首詞中“忽見”二字就煉得好,集中地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12
一、教材分析
經(jīng)典誦讀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但如何引導學生誦讀的課實在是太少,本課通過李清照的前后時期的創(chuàng)作情感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最終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誦讀,積累詩詞名句。
2、通過比較不同時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對詞作的影響。
3、解讀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懷。
“三分詩七分讀”,所以誦讀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囿于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人生前后的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等。
在學法上,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于以前的古詩文教學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對詩歌的誦讀和詩人的感悟停留在表面,所以雖然學過很多古詩,但學生只是走馬觀花學過之后腦海中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我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先讓學生通過自讀,聽讀、朗讀、帶著問題讀這些方式使學生在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學生自主鑒賞,教師指導學習。
三、教學過程
為了順利完成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wù),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環(huán)節(jié)展開: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積累詩詞名句。
2、通過比較不同時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對詞作的影響。
3、解讀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懷。
(二)重難點
1、解讀詞的意象,把握詞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內(nèi)涵。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猜人物: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
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李清照
2、出示目標
3、作品背景
李清照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金兵入侵時,他們?yōu)楸鼙鴣y,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后,李清照境遇孤苦,在歷經(jīng)國破家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歷盡人生坎坷,所以詞情極為悲戚。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4、朗讀,整體感知《如夢令》。
5、整體把握,明確季節(jié),運用想象,勾勒出你腦中的畫面。(自由發(fā)言)
6、深入鑒賞。兩首詞籠罩著一種氛圍,即"愁"。到底是閑愁還是哀愁?自由選擇詞中的意象分析,如何體現(xiàn)了"愁"?
7、朗讀整體感知《武陵春》
8、整體把握,明確季節(jié),運用想象,勾勒出你腦中的畫面。(自由發(fā)言)
9、深入鑒賞。《武陵春》到底是閑愁還是哀愁?自由選擇詞中的意象分析,如何體現(xiàn)了"愁"?
10、比較兩組詞,為什么同樣的季節(jié)卻又不同的情感?明確現(xiàn)實生活對詩人的理想。
11、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
(五)總結(jié)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李清照用清麗的語言,抒發(fā)了她對丈夫濃濃的思念,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憂愁而美麗的畫面。又用沉重的傷感,向我們道出了世事無常,人生變幻的無奈與悲戚。正可謂閑愁?哀愁?許是萬般滋味涌心頭!
(六)布置作業(yè) 課后繼續(xù)搜集李清照其它詩詞作品,進行賞析,積累名句,進一步了解易安情懷。
(七)板書設(shè)計
閑愁:閑適,愛戀,思念,山水
哀愁:孤獨,凄冷,沉重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13
一、話題引入,初讀感知。
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欣賞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你們讀過詞嗎?那你們能不能說說詞和詩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jié):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被稱為長短句。
2、介紹詞牌名,不是詞的題目。而且每一種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shù)、句式和韻律。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這首詞的詞牌名就叫做——如夢令。
二、初讀感知。
1、生自己放聲朗讀,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通順、讀正確。
2、指名學生讀。適時糾正學生的讀音,指導關(guān)鍵字詞的讀音。
3、學生齊讀詞。
三、細讀全詞,古文今譯。
1、過渡:光讀通讀順還不夠,咱們還要把它讀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釋的幫助下,讀懂詞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邊上的同學商量商量。
2、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咱們先來說一說。自己能夠讀懂一個詞,一句話,都是一種了不起的收獲。
適時指導 “暮” “醉” “爭渡爭渡”等字詞的意思。
3、這首詞用了多少個字?(三十三)
小結(jié):是的,三十三個字就把這次郊游的經(jīng)歷寫清楚了。你看,古詩詞,就是這樣的凝練含蓄。
四、“瘦”讀全詞,搜尋詞眼。
1、引導學生:學古詩詞還得學習另外一種本領(lǐng),那就是要把詩或詞“讀瘦”。板:讀瘦
同學們能不能把整首詞讀成一個字兒?看看整首詞是圍繞這首詞里面的哪一個字來寫的?
2、學生討論,適時板書:醉
五、牽引“醉”線,分層解讀。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過渡:大家再輕輕地讀讀詞,看看可以從哪些詞語當中讀懂這個“醉”字呢?
2、引導學生想象 “溪亭日暮”這個詞描述了怎樣的畫面?
落日的余輝倒映在湖里,使我們想起怎樣的詩句來了?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3、獎勵你讀一讀吧。把這么美的畫面通過朗誦表達出來。
老師邊播放日落美景邊描述:黃昏時分,太陽慢慢地從西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籠罩在夕陽的余輝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4、過渡:在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地方,詞人他們會在干什么?
喝酒,聊天,做,對對子,看風景……
小結(jié):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著喝著,就喝多了,就——醉了。是啊,在這樣的地方,品著美酒、賞著美景、聞著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們一起讀一讀這兩句,讀出濃濃的醉意來。
5、小結(jié),繼續(xù)討論:好!大伙兒還能從哪些詞語當中讀出這個“醉”字來?
引導學生想象“藕花深處”所描寫的畫面。
這種畫面使你想起哪一句詩來了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是啊,多美的荷葉荷花!但此時已是黃昏時分,一切都是朦朦朧朧的,“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斑斕、幽靜而又神秘的世界。來到這樣的地方,詞人肯定更醉了。讀。
6、等他們驚醒過來的時候,他們是趕緊——讀下去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讀這兩句啊,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小結(jié):那場面多壯觀啊。看媒體:詞人她們笑啊叫啊,那聲音太響,太熱鬧了,只聽撲啦啦一聲,一河灘受驚的鷗鷺,一下子沖破夜幕飛向藍天!那場面壯觀嗎?!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14
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認真思考了如何體現(xiàn)“減負增效”的課堂模式,并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讀全詞,讀出節(jié)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方式,以及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jié)奏。
二、結(jié)合注解理解內(nèi)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jīng)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小組合作學習,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整首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nèi)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jīng)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三、展開想象體悟意境
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chuàng)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領(lǐng)會詩情,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李清照的《如夢令》向我們展現(xiàn)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一幅幅流動的畫。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詩文的基礎(chǔ)上,在古曲的縈繞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耳聽、用嘴吟、用腦想、用心靈感受,不知不覺把自己帶入了特定的詞境中。此時學生眼前的畫面不單是視覺的畫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緒,學生的腦海中增加了許多詩詞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條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暉當中。李清照時而倚亭而立,與朋友們把酒言歡;時而仰望著天,欣賞落日余暉;時而眺望河面,哼著小曲;……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這一切則能不讓學生沉醉?又怎能不讓李清照沉醉呢?這時,教者趁熱打鐵讓學生用筆描述下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并美美地讀一讀。讓語文能力的訓練扎扎實實地落實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fā)現(xiàn)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lián)系詞的內(nèi)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學生列舉了“醉”、“誤”、“深”、“驚”等詞語,我并沒有否定哪個詞不妥,而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個性化解讀。我肯定了大家說的都有道理,告訴學生李清照留下來的詞并不多,但是首首精,字字妙,這首《如夢令》里邊的33個字都值得我們?nèi)ゼ毤毜仄肺丁?/p>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chǔ)上,我再結(jié)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 “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guān)聯(lián),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借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diào)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于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xiàn)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不僅能輕松愉快地學好這首詞,而且能通過朗讀、練寫、背誦等形式扎扎實實學語文,每一位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篇1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詞的有關(guān)知識。
2、理解領(lǐng)悟本首詞的內(nèi)容和意境,并當堂背誦。
二、教學重難點
目標2
三、德育教育目標
1、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
2、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四、教法學法
圈點勾畫法,情景繪畫法,啟發(fā)式,討論式。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會不會唱《童年》這首歌?(會!)
我們請一位同學起來為大家唱一唱這首歌,好不好?(指名學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這首歌好聽嗎?(好聽!)
對!這首歌非常的動聽,多年來,它不知道打動過多少人的心。特別是那樸實優(yōu)美的歌詞,讓人回憶起無憂無慮的童年,給人以無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說“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詞卻是情感的載體。”現(xiàn)代是這樣,在古代就更是這樣。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看看古人是怎樣用歌詞來表達情感的。
(二)完成目標1
如夢令和我們這篇課文學過的 三首古代詩歌有一點不同,這是一首詞。那么,什么叫做詞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一個內(nèi)容。(板書目標1)
關(guān)于詞的知識,大家可以看到老師上課前發(fā)給大家的資料。(多媒體顯示)請同學們迅速的閱讀一下,注意勾畫知識要點,并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什么叫詞牌? 2、詞怎樣進行分類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關(guān)詞的一些基本內(nèi)容之后,我們學了就用,試著用初學的知識來看一看《如夢令》這首詞的詞牌名是什么?它屬于詞中的哪一類呢?
(由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jié):詞牌名如夢令,屬于小令,因為它只有33個字)
(三)完成目標2
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看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完成我們本節(jié)課的第二個目標(板書目標2)
這第二個目標的完成我們將采取一種比賽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誰學得好,誰學得快。
老師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大組,每個大組就是一個代表隊。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將進行三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中獲勝的代表隊將獲得一面小紅旗,得小紅旗多的代表隊就是最后大贏家。(老師出示準備好的圖表)
1、搶答題.
首先,請大家聽老師范讀一遍課文,在聽的時候請大家注意老師的停頓節(jié)奏,并借助課文的注釋和作者的有關(guān)知識初步的理解本首詞的內(nèi)容。聽完之后,請大家搶答下面的問題。注意,除了回答問題之外,還要從課文中找出答題的根據(jù)。
①老師配樂范讀
②學生搶答
題目:本首詞的作者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么事?(詞人的一次郊游)這件事是發(fā)生在詞人寫作的當天嗎?(不是,“常記”)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季節(jié)?(夏天,“藕花深處”)她是一個人去的嗎?(不是,“爭渡”)為什么要爭渡?(“誤入藕花深處”)為什么會誤入?(“沉醉”)既誤入,慢慢劃出來不行嗎?(不行,因為“日暮”)為什么詞人會常想起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③答題最多且正確率最高的隊為勝利者,為該隊加上小紅旗。
2、必答題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錯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處才發(fā)覺。盡管這景色迷人,還是急著尋找歸路。怎么渡怎么渡的聲音在靜夜里格外清越,驚動了棲息的沙鷗白鷺,鳴叫起來,撲騰騰飛起來,這時,人聲,鳥聲,水聲,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情趣橫生的意境。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腦海里想象一下,夕陽的余暉,清清的池塘,嬌美的荷花,驚飛的鷗鷺,爭渡的船只……這幅畫面美不美?(美!)原來詞人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的是這樣一幅美妙的畫面,可惜,我們卻不能親眼目睹。同學們,你們愿不愿意為老師彌補這個遺憾呢?(愿意!)好,請大家拿出你們的紙和筆,將這幅美麗的畫面畫出來,展現(xiàn)給大家看。(配樂范讀)
請每個代表隊的的同學共同討論完成。畫的時候,請注意詞中所提及的事物。(學生作畫,教師指點)
學生完成畫后,由學生自由進行評論,并選出最好的圖畫,為該代表隊加上小紅旗。
(對畫的評價應(yīng)緊扣詞的內(nèi)容,并講究畫面的美感.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圖畫)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環(huán)境之后,同學們對本首詞已經(jīng)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們要完成的是對本首詞的當堂背誦。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限時三分鐘,請每位同學背誦本首詞,在背的時候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并在背誦中再一次體會作者的感情。老師會隨機的在每隊抽一位同學代表本隊背誦。
(學生背誦)
教師抽背,并請同學們從熟練程度,背誦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評價,評選出勝利者,并為該代表隊加上小紅旗。
3、選答題
(選擇回答該題的隊,答對加一面旗。答錯扣兩面旗,由一位同學主答,可有一次補充機會。)
古人說:詩言志。意思就是寫詩歌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某種意愿或心境。那么,在這首詞中,作者描繪了這么一種美妙的場景,表達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明確:表達了作者郊游以后無限愉悅的心境,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教師板書)
(四)小結(jié)
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的學習目標已經(jīng)全部完成,我們的比賽也到此結(jié)束。其實今天的勝負結(jié)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競賽中學到了知識,還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擁有象今天一樣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保持著一顆熱愛生活的心,那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生活中的大贏家!!
板書: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詞的有關(guān)知識。
2、理解領(lǐng)悟本首詞的內(nèi)容和意境,并當堂背誦。
如夢令
日暮 沉醉 愛生活
誤入藕花深處 余興依依
驚起 鷗鷺 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