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 兩 首(通用16篇)
詞 兩 首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塞”、“笠”、“蓑”三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兩首詞的意思。
2.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情意目標:
1.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3.使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兩首詞的意思,根據這兩首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
課件。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背誦《憶江南》(齊背、單獨背)
二、學習《漁歌子》。
1.以師生談話的形式簡介作者。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學生自愿當小老師上臺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臺下學生可以對“小老師”問難質疑,“小老師”解疑,若“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臺下同學可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教師可引導、幫助。在生生、師生的相互解答、質疑中完善對這首詞的理解。(著重理解“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引導學生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趯W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③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的平和與怡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拓展性練習。
1.自學自解宋代詩人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曉景》,也可自己選擇描寫春天的詩詞來學習。
2.交流自學情況。
3.讀一讀、背一背。
四、指導書寫,鞏固字音,記憶字形。
1.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詞 兩 首 篇2
《憶秦娥•婁山關》這首詞描寫了紅軍在婁山關戰(zhàn)斗中的行軍情景和戰(zhàn)斗勝利后越過雄關的情形,表現了紅軍不怕任何困難,壓倒一切敵人的革命英雄主義的豪邁氣概,藝術地反映了遵義會議給黨和紅軍帶來的歷史性轉折和巨大變化。
《沁園春•雪》這首詞以宏偉的氣魄,生花的妙筆,寫景論史,熱情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歌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勵人們?yōu)榻⑿轮袊鴬^斗。
一、基礎知識積累1.給下列加紅字注音。沁(qìn) 嬈(ráo) 遜(xùn) 莽(mǎng) 胤(yìn)2. 形近字┏沁(qìn)沁人心脾 ┏弛(chí)松弛 ┏蠟(là)蠟燭 ┏竟(jìng)竟然 ┗泌(mì)分泌 ┗馳(chí)奔馳 ┗臘(là)臘月 ┗競(jìng)競賽 3.多音字 ┏(fēn)分別 ┏(hàn)汗水 ┏(huán)歸還 ┏(cháo)朝代分┫ 汗┫ 還┫ 朝┫ ┗(fèn)成分 ┗(hán)可汗 ┗(hái) 還是 ┗(zhāo)朝陽 ┏(yè) 嗚咽 ┏(shù)分數咽 ┫(yān)咽喉 數┫(shǔ)數一數 ┗(yàn)吞咽 ┗(shuò)數見不鮮 4. 解釋詞語【西 風 烈】西風即指秋風。烈,強烈、猛烈! 咽 】聲音受阻而低沉。【如 鐵】像鐵一樣牢固,難以攻破!練 陽】日落時殘存的晚霞!颈 國】指我國的北方!疚┯嗝А恐皇O掳酌C5囊黄。惟余,只剩下。莽莽,這里是無邊無際的意思。【山舞銀蛇,原馳蠟像】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作者自注指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艷裝,這里指紅日照耀著大地。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里指白雪覆蓋著大地!痉滞庋龐啤扛裢馄G麗多姿!菊 腰】鞠躬,傾倒。這里有稱頌、贊美的意思。【一代天驕】指稱雄一世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漢朝人稱匈奴單于為天之驕子,后來稱歷史上北方某些少數民族君主為天驕。【俱 往 矣】都已經過去了。俱,都!緮碉L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數,數得著、稱得上的意思。5. 文學常識填空(1)《憶秦娥.婁山關》中的“憶秦娥”是__________,“婁山關”是________。按字數分,《憶秦娥•婁山關》是___________,《沁園春•雪》則是___________。(2)詞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般分上下兩片,又叫“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詞的曲牌、字數、平仄都是規(guī)定好的,所以詞又叫 “____________”。 (3)霜晨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而今邁步從頭越。(5)《沁園春•雪》中表現詩人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點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緟⒖即鸢浮浚1)詞牌 題目 小令 長調(2)曲子詞 長短句 詩余 上闋 下闋 填詞(3)馬蹄聲碎,喇叭聲咽(4)雄關漫道真如鐵(5)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二、課文學習1.作者介紹【明確】毛澤東,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澤東始終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維護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主權,維護世界和平。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做出全面、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結論。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其他已公開發(fā)行的著作有《毛澤東書信選集》、《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和《毛澤東詩詞選》等。2.“詞”知識回顧【明確】詞,是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于隋唐之際,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樂(興起于隋唐,由漢族音樂、少數民族音樂與外來音樂融合而成,隨著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會,故名)曲調的歌辭,在發(fā)展過程中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后來成為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某些詞牌的命名,與創(chuàng)始之作的內容有關聯,但后人倚聲或依譜繼作,則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賦詞牌本意,也可以撇開詞牌本意自由發(fā)揮(為了說明詞作的主題或內容,有時作者在詞牌下自擬標題或加寫小序)。毛澤東同志的詞,皆屬后者。3.題目解說【明確】《憶秦娥•婁山關》:“憶秦娥”是詞牌名。世傳李白首制此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的名句,故名。又名“秦樓月”“碧云深”等。雙調四十六字,分仄韻平韻兩體,仄韻詞多用入聲韻,上下片各一疊韻。婁山關,一稱婁關、太平關,在貴州遵義北大婁山中,位于峻拔山峰之間,此處萬峰插天、中通一線,地勢極為險要,自古為川、黔兩省交通要道。這首詞是毛澤東指揮遵義戰(zhàn)役中的婁山關戰(zhàn)斗取得勝利后寫的,詞中表現了紅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肚邎@春•雪》:“沁園春”詞牌名。“沁園”,相傳是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園林,曾被外戚竇憲奪取,后從作詩以詠其事,調名由此而得,又名“壽星明”“東仙”“洞庭春色”“大圣樂”等。分上下兩片,共114字!把笔沁@首詞的題目,內容與“沁園春”無關。4.《憶秦娥•婁山關》寫于長征途中重要的轉折關頭,這首詞表達詩人怎樣的革命情懷?【明確】這首詞寫于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指揮遵義戰(zhàn)役中的婁山關戰(zhàn)斗取得勝利后寫的,詞中表達了工農紅軍不畏艱險、戰(zhàn)勝各種困難、敢于壓倒一切敵人的革命英雄主義的豪邁情懷。5.1945年10月,毛澤東在重慶曾把《沁園春》書贈民主人士柳亞子,同年10月7日,他在給柳亞子的信中說,這首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試從《沁園春•雪》所描繪的景色和由此引發(fā)的感慨中,體會詞中雄奇壯闊的意境,領悟革命偉人超凡的氣魄和膽識!久鞔_】詩人站在想像中的最高點上,總寫北國冰雪飄,白雪茫茫的壯麗圖景,這圖景是那樣的清新開闊,令人耳目一新,使心胸開闊,讓人頓生心心馳神往的熱愛向往之情,難怪歷代英雄們?yōu)榇烁傁嗾垩,進而建功立業(yè),但哪一代帝王也沒有當今無產階級英雄的見識和膽略,他們文武兼?zhèn)洌貙樽鎳姆睒s富強建立不朽的功業(yè)。6. 結合全詩說說下列詩句中加紅字的表達效果?(1)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明確】“碎”:在詩中是“細碎”的意思。能通過細碎雜沓的馬蹄聲表現了紅軍行軍之“急”、行軍之“速”。“咽”在詩中是用來形容晨風中軍號的聲音時斷時續(xù)。通過這個詞,既寫出紅軍斗爭生活的艱苦卓絕,又渲染行軍途中莊嚴肅穆的氣氛。(2)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明確】“頓”:在詩中是“一下子” 的意思。詩人通過一個“頓”字,表明黃河迅速封凍,極為夸張地寫出了嚴寒的威力。(3)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明確】“略”和“稍”:在詩中都是指“稍微、略微”的意思。作者通過這兩個詞委婉地指出了歷史上四位非常偉大的封建帝王的歷史局限。7.結構圖表: ┏ 西風猛烈 ┓ ┏ 上片 ┫ 空雁霜月 ┣ 婁山關戰(zhàn)斗中行軍 ┓ 不怕困難 ┃ ┃ 馬蹄聲碎 ┃ ┃ ┃ ┗ 喇叭聲咽 ┛ ┣ 壓倒敵人憶秦娥•婁山關 ┏ 雄關如鐵 ┓ ┃ ┃ ┃ 從頭越過 ┃ ┃ ┗ 下片 ┫ 蒼山如海 ┣ 越過婁山關的情形 ┛ 氣概豪邁 ┗ 夕陽如血 ┛ ┏ (1)寫北國雪景 ┓ ┏上片描寫 ┫ (2)具體描寫北國風光┣ 北國壯麗雪景 ┓ ┃ ┗ (3)想像雪后風光 ┛ 抒熱愛之情 ┃ 沁園春•雪 ┫ ┣ 熱愛祖國山河 ┃ ┏ (1)承上啟下過渡 ┓ ┃ 歌頌無產階級 ┗ 下片議論 ┫ (2)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數帝王不足 ┛ ┗ (3)歌頌無產階級英雄 ┛頌當今英雄 三、深入探究1.寫作特點分析:(1)《憶秦娥.婁山關》:選材巧妙,注重側面烘托。析:這首詞寫的是婁山關戰(zhàn)斗,但詞中字面沒有一個字寫戰(zhàn)斗。詞作略去了戰(zhàn)斗場面的描寫,只是以烘托的筆法,側面描寫了從“霜晨”到“殘陽”這一天的戰(zhàn)斗生活,雖未寫戰(zhàn)斗的過程,但是紅軍戰(zhàn)士那種不畏艱難、敢于奪取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表現得極為深刻動人。(2)《沁園春•雪》:①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②動靜相襯,虛實相生。③語言簡練,極富表現力。1.怎樣認識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評價?【明確】本詞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在詩詞中運用形象思維進行議論的藝術典范。它將本來可能枯燥的議論,加以藝術的處理,使之形象化、詩化,生動可感,耐人尋味。作者以“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表現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評了他們長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表明了自己對他們的評價。這段評論以“惜”字為統領,定下了批評的基調,意味非常豐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而且是無數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們具有悲雄才大略,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都有過巨大的影響;“惜”中有貶,委婉地批評了這些英雄的不足,他們不善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也欠缺;“惜”中寓志,蘊含后來者居上的氣概,以及超越歷史英雄人物的自信。有了這些作為鋪墊,下文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2.對“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應該怎樣理解?【明確】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發(fā)了作者作為革命家的偉大抱負。對此,最重要的是從文本出發(fā),即根據這首詞內容和語境加以體會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園春.長沙》一詞,其中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之句,與本詞的詞意頗有相通之處。3.《沁園春•雪》這首詞的寫景、抒情和議論是怎樣結合的?【明確】這首詞是一首雄壯的抒情詩。它的抒情是與寫景、議論有機結合、渾然一體,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下片議論,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國河山的壯麗,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并對歷史英雄加以評說,而寓情于議,蘊含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熬阃印庇稍u論歷史人物落到贊揚當代風流人物,使全詞的思想境界達到高峰,點明主旨,抒發(fā)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從而使全詞收到了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4. 反復吟詠下列詩句,充分想像詩句中所描繪的畫面,并談談你的感受。(1)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久鞔_】秋風猛烈,大雁在霜晨冷月的季節(jié)里鳴叫,此時出征作戰(zhàn),真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和慘烈。這句表面是寫景,實則借景寫季節(jié)和出征的時間,從側面寫出征的悲壯。(2)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明確】蒼山像大海一樣翻騰涌動,落日像血一樣的鮮艷明亮,此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意思是說今后的革命征途中還會遇到如蒼山大海一樣多的關隘、困難,戰(zhàn)勝它們還需要更多的革命英雄為此獻出一腔熱血。(3)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明確】這句是從整體一概括北國的壯麗雪景,突出的特點是冰封、雪飄,茫茫無際,給人一種意境清爽,心胸開闊之感。(4)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明確】這句是想象雪后天晴,雪日交相輝映的一片生機盎然的美景,真是令人心馳神往。四、課內閱讀沁園春•雪毛澤東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1.下片中兩個詞古今義不同,這兩個詞分別是什么?它們的含義又是什么?2.詞的上下片抒寫的內容有何不同?上下片有何聯系?3.上片所寫景物有何特點?4.下片抒情,指出歷史上帝王的不足,用意何在?【參考答案】1.風騷:文學才華; 風流:功勞卓著。2.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寫景為抒情服務。3.所寫景物具有概括性,突出雄奇壯闊的意境。5. 這是用襯托手法,以古代英雄襯托當今革命偉人超凡的氣魄和膽識。
《憶秦娥•婁山關》
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該詞的詞牌名是_____,題目是____,它描繪的是____戰(zhàn)役中婁山關戰(zhàn)斗的場景。2.上片寫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用______渲染進軍途中莊嚴肅穆的氣氛。3.“雄關漫道真如鐵”意思是____________。4.下片中“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如何理解?5.毛澤東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詞作,請根據你的積累,試寫出一首戰(zhàn)爭年代的詞作?【參考答案】1.憶秦娥 婁山關 遵義2.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馬蹄聲碎 嗽叭聲咽 惡劣天氣3.不要說雄偉險要的婁山關像鐵一般地難以攻破。4.這兩句寫的是傍晚時分,紅軍躍過婁山關,放眼望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波瀾壯麗、色彩濃艷、氣魄雄偉的圖景。這個畫面既是寫實,又是在實感之外,寓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如海的蒼山象征革命的勝利需要紅軍戰(zhàn)士浴血奮戰(zhàn)、前仆后繼,輝煌的勝利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預示著未來斗爭的艱辛和曲折。5.如《清平樂.會昌》(一九三四年夏):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zhàn)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詞 兩 首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總結升華
1、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2、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詞 兩 首 篇4
目錄:第一頁,教學設計。第二頁,教學思考及資料。第三頁,學生想象詞境作文
如 夢 令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顆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準備:學生搜集有關“詞”的知識和學過的詞。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常識:
1、揭示課題,學生說說曾經學過的“詞”。
2、介紹“詞”的常識。
3、本節(jié)課學習的詞《如夢令》,學生介紹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畫面。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語氣并在書上劃出斷句的位置;學生朗讀。
2、學生朗讀,要求讀正確。
3、一起正音,熟讀這首詞。
4、學生邊讀邊畫線:文中描繪的景物。
5、交流。溪亭、日、藕花、鷗鷺
6、適當解釋詞中的字或詞的意思。
常記:經常記起
溪亭:小溪邊的涼亭。
日暮:太陽將要下山,時間已經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歸路:回家的路。
興盡:興致很盡心
7、學生朗讀,抓住課文中所描繪的景物,感知這些景物所構成的美妙的畫卷。
三、展開想象,領悟意境。
1、寫作背景。這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歡樂情景。
2、詞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是愉快的心情,從“常記”“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個“沉醉”凝練地反映了一天的歡樂。
3、這一天的歡樂集中在歸途中表現,歸途中妙趣橫生的畫面有哪幾幅?
誤入藕花深處,(迷路),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愜意,充分享受著這大自然的樂趣。
4、詞中描寫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寫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圖畫:
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稻花飄香、蛙聲一片。
(夜晚很靜,以動與靜,一幅豐收景象)
星稀天外,點雨山前,路轉溪頭,忽見茅舍。
。ń辜焙兔曰笾蟮男老玻槿M生)
5、以各種形式誦讀,讀中進一步體會詞人的心境,交流自己所感悟出來的意境。
四、完成練習,鞏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和同學交流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
《漁歌子》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詞中所描繪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以師生談話的形式簡介作者。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二、自主探究,理解詞意。
1、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2、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3、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1)讀生字:塞 箬 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學生自愿當小老師上臺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臺下學生可以對“小老師”問難質疑,“小老師”解疑,若“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臺下同學可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教師可引導、幫助。在生生、師生的相互解答、質疑中完善對這首詞的理解。(著重理解“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引導學生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趯W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坌〗Y: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的平和與怡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五、總結升華
1、以各種形式誦讀全詞,感悟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和同桌說說各自讀了詞后想象所描繪的景象。
六、作業(yè):
從兩首詞中任選一首,想象它所描繪的景象,寫下來。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課前思考:《如夢令》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滿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詞,是李清照的驚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關切著美好的事物,無憂無慮,敏感而多情。教學本詞,引導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的資料,結合她生活的特定背景來理解,也可以和《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類比,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學生橫向的遷移,能夠回憶起以前所學的李清照的相關詩詞,還需引導學生對其思想的把握,從而領會詞的意境,提高學生對文學的欣賞水平。教學中適用誦讀和意會。
如夢令》賞析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她也擅長詩、文創(chuàng)作,但最為人們稱道的,還是她的《漱玉詞》。其詞帶有婉約清新的風格,被稱為“易安體”。
李清照的詞,以宋朝南渡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門世家,早有詩名,婚后又與丈夫趙明誠伉儷情深,唱和相隨,生活比較美滿,所以,其早期的詞作大多表現一位處境優(yōu)裕的少女、少婦,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閑愁或夫妻別緒,也不過幾縷淡淡的感傷,無妨其歡快明朗的基調。從金人入侵的“靖康之變”起,她在突然之間接連遭受到國破、家亡、夫喪的慘痛巨變,自己也不得不顛沛流離,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內心充滿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詞作充滿了家國之痛、滄桑之感,基調趨于孤寂而悲涼。總的看來,李清照的詞,主要繼承了宋詞中婉約派的風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長,故能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并對后人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如夢令》(“常憶溪亭日暮”)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游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jié),猶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的早年之作。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開篇,用了“常憶”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跋ぁ,點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俺磷怼币痪,出現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在清澈溪水邊的精美亭子一帶,度過了一天歡樂的時光之后,傍晚時分,本該回家了,而她卻因為“沉醉”而“不知歸路”。不過,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義來理解,而要看到,其中體現出青春少女的嬌憨情態(tài),蘊含著一種純真的形體美。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又豈止是醇厚的美酒,還包括著自然的美景呢。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著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yōu)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的結尾,重復使用了兩個“爭(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tài)和迫切的口吻。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著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來的結果如何呢?詞人雖未明言,讀者還是不難想象:這畢竟只是一場虛驚,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終究還是化險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話,她后來又怎么會寫出這篇作品呢?不過,這件事情,的確在詞人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景色還是如此的鮮明,情態(tài)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后世的無數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
這首小詞,語言生動流暢,風格清新自然,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它雖然只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卻讓它折射出心靈世界中的七彩陽光;雖然只敘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卻賦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審美意義。
張志和
中國唐代詞人。初名龜齡,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生卒年不詳。16歲游太學,擢明經,向肅宗上書陳策,特見賞重,賜名志和,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后因事獲罪貶南浦尉。遇赦還,以親喪不復仕,隱居江湖間,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著《玄真子》12卷,3萬言;《述太易》15卷,均佚。
張志和能書善畫,長于音樂, 嘗與陸羽為顏平原食客,善畫山水,揮筆立就。現存其《漁歌子》即《漁父》詞5首,描繪江南水鄉(xiāng)風光、漁父生活。詞的基調清新、質樸,并融和著隱者淡泊、澄清的高情遠意。張志和是詞人,又是畫家,所以他對淡泊逸致的抒發(fā),是詞畫相兼的。
一、導入。
1、大家還記不記得以前學習過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描寫的是借寒江獨釣的漁翁,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首關于描寫漁翁的詞〈〈漁歌子〉〉。
2、作者是張志和。
3、請生簡介張志和,并作相應的評價。
4、這里的詞牌名是漁歌子,名是西塞山。
5、西塞山指的是哪里嗎?(今浙江吳興縣西南)
二、新授。
1、請生朗讀,注意停頓之處。
〈〈如夢令〉〉押的是u韻,那看看這首詞押的是什么韻?
押韻使得讀起來瑯瑯上口。
2、這首詞主要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用橫線表示。
這些詞語給我們勾勒了一幅什么季節(jié)的景物?你從哪里可以看出?
想想我們以前也學過描寫春雨、春風的句子是什么?
(南宋·志南和尚《絕句》里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地點在哪里?
3、看第一句話,哪些字你理解了,哪些字還不理解?
請生翻譯這一句話。
4、在這幅如此美麗的畫面中,肯定少不了……
那作者有沒有寫到人呢?你從哪里可以看出?
你知道“箬笠”“蓑衣”是什么嗎?可以對照書中的圖片。作者這里描寫的人物指的是誰?
“青箬笠、綠蓑衣”描寫的是人物的……(衣著)
對照圖片仔細想一想,此時此刻這位漁夫在干什么?
。{著一葉扁舟)
5、漁夫駕著一葉扁舟在斜風細雨中“不須歸”。
請生解釋“不須歸”。
想想漁夫身處如此美妙境界里,盡情的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所以不僅僅是不須歸,而是不想歸。
說明了什么?
其實,“不須歸”除了指不想回家外,還指什么?聯系張志和的生平。
6、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
這首詞勾勒了一幅具有濃郁江南風味的“垂釣圖”,塑造了一位悠閑自得的漁翁。
7、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抒發(fā)了詞人的人生志趣,表達詞人對自然景物和自由生活的熱愛。
8、請生朗讀。
三、展開想象。
把詞中描寫的這一幅美麗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梢约由献约旱南胂?梢詫φ請D片。
四、布置作業(yè):完成可后練習3。
引導學生品讀《如夢令》,用一個詞來概括整首詞。
1、醉,陶醉在(美酒中,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麗的意外驚喜中,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詞人深深的陶醉了,誰也來醉一回,醞釀一下,來,請……朗讀
2、興,因為興致很高,所以晚歸;因為晚歸,所以誤入藕花深處;因為誤入藕花深處,所以驚起一灘鷗鷺……
3、驚,鳥驚,人驚,驚喜呀!這一驚,讓詞人有了意外的收獲,才會常常記起,才會寫出如此美妙絕倫的詞!“驚”字用得最是精彩,鷗鷺驚飛的場面,詩人由驚慌而至驚喜的神情,都躍然紙上
4、“誤”字,寫出作者搖船時的醉酒憨態(tài)。
5、“爭”字,刻畫出詩人著急慌亂的神情。
學生想象《如夢令》所描繪的景象
溪亭游記
李清照去溪邊的小亭子游玩,她一邊欣賞美麗的風景,一邊喝著醇醇的美酒,十分愜意。池塘的景色令人著迷,池水碧綠碧綠的,一眼望到底,池中的游魚細石清晰可見,小魚活蹦亂跳,可愛極了。池塘里滿是荷花,荷葉綠油油的,像一個個大玉盤,盤中的小水珠晶瑩剔透,像一顆顆光艷奪目的大珍珠。在荷葉的襯托下,荷花顯得格外精神,亭亭玉立,有的含苞欲放,鼓鼓的花苞惹人喜愛;有的競相開放,香氣怡人;還有的微微頷首,像個害羞的小姑娘……天色不早了,李清照游興已盡,便準備劃船回家,可她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了,不小心劃到了荷花叢的深處,她心中不免著急起來,便用力劃,誰知,驚動了滿灘的水鳥,它們一邊鳴叫著,一邊穿出荷花叢,撲棱棱地飛走了。
——六(1)班 楊蓓媛
學生想象《漁歌子》所描繪的景象
西塞山前春色美
西塞山前的湖中有許多白鷺。它們有的展翅高飛,有的在湖面上盤旋,有的正在捕食魚蝦。桃花正盛開,張著一張張笑臉,吮吸著春的氣息,它們的花瓣粉紅得尤其可愛。瞧,落在水面上的花瓣,多像一只只小船呀!水中的鱖魚長得多么肥美呀!它們不時躍出水面,觀賞一下這迷人的春色,它們被陶醉了。湖面上有一葉扁舟,上面坐著一位戴著青色的斗笠,穿著綠色的蓑衣的漁夫。他正在釣魚。微風習習,春雨絲絲,但漁夫還是不想回家。雖然他在釣魚,但眼睛卻欣賞著周圍的景色,他也被陶醉了。
——六(1)班 陳一閣
學生想象《如夢令》所描繪的景象
美好的回憶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在溪邊亭子里游玩的情景:
帶上一壺美酒,劃著一只小船來到亭子里,邊飲酒邊欣賞美景。那時正是夏季,平靜的湖中到處都是碧綠碧綠的荷葉,挨挨擠擠的,荷葉上還有幾顆小巧玲瓏的水珠在上面嬉戲,讓人眼花繚亂。天邊絢麗的晚霞把天空裝飾得格外漂亮。
瞧!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一盞盞發(fā)著粉紅色光的燈;有的在余輝的照耀下,像披上了一層金光……不知不覺中,太陽已經落山了,她游興已經滿足了。于是,準備乘著小舟往回劃。但是,因為她喝得大醉,竟迷了路,劃進了荷花池的深處。天就要黑了,她心急如焚,想著:該怎么劃呀,怎么劃呀,再不回去,父母該著急了。她越想越心急,不禁拼命、胡亂地劃了起來。誰知驚醒了正在棲息的水鳥,它們一慌、一怕、一亂,都撲棱棱地飛了起來。
——六(1)班 曹雨潔
學生想象《如夢令》所描繪的景象
美好的回憶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在溪邊亭子里游玩的情景:
帶上一壺美酒,劃著一只小船來到亭子里,邊飲酒邊欣賞美景。那時正是夏季,平靜的湖中到處都是碧綠碧綠的荷葉,挨挨擠擠的,荷葉上還有幾顆小巧玲瓏的水珠在上面嬉戲,讓人眼花繚亂。天邊絢麗的晚霞把天空裝飾得格外漂亮。
瞧!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一盞盞發(fā)著粉紅色光的燈;有的在余輝的照耀下,像披上了一層金光……不知不覺中,太陽已經落山了,她游興已經滿足了。于是,準備乘著小舟往回劃。但是,因為她喝得大醉,竟迷了路,劃進了荷花池的深處。天就要黑了,她心急如焚,想著:該怎么劃呀,怎么劃呀,再不回去,父母該著急了。她越想越心急,不禁拼命、胡亂地劃了起來。誰知驚醒了正在棲息的水鳥,它們一慌、一怕、一亂,都撲棱棱地飛了起來。
——六(1)班 曹雨潔
詞 兩 首 篇5
學生視角
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無數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詩詞名篇。詞與詩不同,但又韻味無窮,一定會引入去誦讀、探究。
難點
對于詞中所描述的美景難以想象與描述。
教師思考
《憶江南》是白居易懷念舊游的代表作。這首詞開篇就感嘆“江南好”,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稘O歌子》描述了一幅多么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機勃勃,而且充滿了喜氣。學習這兩首詞,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同時,要用各種形式朗讀,在誦讀成背的基礎上:多看畫片、圖像,給學生以想象的依據和空間,才能真正地領略詞中的旖旎風光。
重點
了解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感。
設計特色
自讀自悟,想象創(chuàng)新。
信息資料
師生查閱的有關白居易、張志和的資料以及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
[教學要求]
1。了解詞的內容,體會作者對于淳樸美麗的大自然的贊美、懷念之情。
2。想象詞中描寫的意境,理解詞的內容。 ·
3.朗瀆課文。背誦《憶江南》。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詞的意思,體會詩人對江南春日勝景的贊美,領悟作者對江南的懷念之情。
2.讀詩詞,想畫面,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3.朗讀課文。背誦這首詞。
教學流程:
一、背唐詩,初識詞
1.以賽詩會的形式,在3分鐘之內背唐詩。
2.再出示這首詞,說說以往我們學過的詩與詞有什么不同?
(從形式上初步了解詞,體會長短句與詩的不同。既帶領學生進入古詩詞的意境,又引起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學詞的興趣。)
3.介紹詞和詞牌。
(1)先是由學生介紹“詞”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教師給予補充。
(激起學生對“詞”學習的向往,感受“詞”的魅力。尤其是宋詞,引導學生進行誦讀與學習。)
二、初讀《憶江南》
1.出示這首詞,教師范讀。
(教師用范讀引導學生進入意境,打好感情基調。)
2.學生讀,對于學生的讀法采取自由,可以加手勢,加頭的動作,可以背著手站起來讀,更要大聲地讀。
3.學生展示讀。
4.再讀時要努力想象,眼前會是一幅怎樣的畫卷?
(要求學生用現代漢語把古代藝術講出來,講時盡量強調,有感情地把浮現眼前的景色講出來。)
5.出示圖像。
展示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景,觀看蘇、杭的秀麗風景;讓學生飽覽江南春日勝景,充實學生的想象,豐富學生的語言。
三、再讀《憶江南》
1.帶著情感朗讀這首詞,結合自己對江南春日勝景的想象,讀出自己對江南的喜愛。
2.我們如此地看待心目中的江南,那么白居易出生在北方,曾擔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又怎能不回憶這美好的風景呢?想象自己;就是白居易,正在窗前回憶自己曾經依 戀的地方,回憶那江花和春水,大膽地體會著讀。
(換位思考,會更形象,更直接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展示讀這首詞。
4.嘗試著背這首詞。
四、借鑒《憶江南》
1.小組同學議一議,這首詩哪個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學生的回答要有個性,只要是自己的意見,直接說出來就要給予適度的評價。學生的想法只要是值得肯定,教師一定鼓勵,鼓勵學生繼續(xù)發(fā)現。)
借鑒的地方很多:開篇就感嘆“江南好”,好在何處,一言難盡。于是作者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抓住典型事物的特點,短短十四個字寫盡了江南春日勝景,這怎能不使作者魂牽夢繞,所以水道渠成地反問結尾。
2.學生匯報,其他同學補充。
3.總結。
五、課堂練習
1.讀下面的句子,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2.背誦一首白.居易的詩。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
1.理解詞的意思,體會詩人對西塞山邊的景色熱愛之情以及詩人自己的人生志趣。
2.讀詩詞,想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詞。
教學流程 : .
一、導人新課
背誦《憶江南》,引入古詩詞意境。
2. 出示《漁歌子》,介紹張志和。
(對于本首詞的作者要詳細了解,更能體會詩的內在深意,繼而為體會詩人的人生志趣鋪墊。
先給學生交流作者生評的時間,然后教師補充。這樣才會使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長久保持下去。)
3.請學生板書課題,;
(盡快導入 新課,激起學生讀詞的欲望。)
二、學習新詞
1.準愿意把這首詩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邊看,邊小聲地讀,把生字的讀音讀準。
(這首詞出現的生字較多,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準備,會增加展示讀的信心。)
2.讀這首詞。邊讀邊思.這首詞都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導學生關注詩中描寫的景物,為想象畫面做準備。)
3.白騭、桃花、流水、鱖魚、微風、細雨,這是一幅多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展示這一幅春的畫面嗎?
(發(fā)展語言是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借助這些詞匯所展示的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既接受古代漢語的熏陶,又發(fā)展現代語言,一舉兩得。)
4.有感情地讀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散文。
5.出示圖像。
觀看圖像,結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鳴。
6.再次有感情地朗瀆這首詞。
。 三、體會情感
1.齊讀《漁歌子》,說說如何理解“不須歸”。
指導學生理解不歸哪兒,體會作者不回家,棄官隱居,一去不遠的原因。指導學生結合張志和自稱為“煙波釣徒”來理解。
2.帶著體會到的、作者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住地朗讀這首詞,能背下來更好。
3.總結。
四、課堂練習
1.讀下面的句子,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背誦——首描寫春天的詩詞。
五、 實踐活動
為了更好地了解張志和、白居易,請同學們查找白居易、張志和的詩詞,并有感情地誦讀,開一個古詩文朗讀會,從朗讀中賞析古詩詞。
板書 .
詞 兩 首
江花 勝火
>讓人魂牽夢繞
江水 如藍
白鷺 桃花 流水
>讓人流連忘返
鱖魚 斜風 細雨
詞 兩 首 篇6
教學要求:
1、了解詞的內容,體會作者對于淳樸美麗的大自然的贊美、懷念之情。
2、想象詞中描寫的意境,理解詞的內容。
3、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教學重點:了解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對于詞中所描述的美景難以想象與描述。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背唐詩,初識詞
1、以賽詩會的形式,在3分鐘之內背唐詩。
2、再出示這首詞,說說和以往我們學過的詩和詞有什么不同?
3、介紹詞和詞牌。
。1)學生介紹詞在古文化中的地位。
。2)教師給予補充。
二、初讀《憶江南》。
1、出示這首詞,教師范讀。
2、學生讀。
3、學生展示讀。
4、再讀時要努力想象,眼前會是怎樣一副畫卷?
5、出示圖像。
展示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景,觀看蘇、杭的秀麗風景,讓學生飽覽江南春日勝景,充實學生的想象,豐富學生的語言。
三、再讀《憶江南》。
1、帶著感情朗讀這首詞,結合自己對江南春日勝景的想象,讀出自己對江南的喜愛。
2、我們如此看待心目中的江南,那么白居易出生在北方,曾擔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又怎能不回憶這美好的風景呢?想象自己就是白居易,正在窗前回憶自己曾經依戀的地方,回憶那江花和春水,大膽地體會著讀。
3、展示讀這首詞。
4、嘗試著背。
四、借鑒《憶江南》。1、小組同學議一議,這首詞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W生的回答要有個性,只要是自己的意見,直接說出來就要給予適度的評價。)
借鑒的地方很多。開篇就感嘆“江南好”,好在何處,一言難盡。于是作者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抓住典型事物的特點,短短十四個字寫盡了江南春日勝景,這怎能不使作者魂牽夢繞,所以水到渠成地反問結尾。
2、學生匯報,其他同學補充。
3、總結。
五、課堂練習。
1、讀下面的句子。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2、背誦一首白居易的詩。
詞 兩 首 篇7
詞兩首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塞”、‘笠”、‘蓑”三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二)能力訓練點
l、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兩首詞的意思。
2、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ㄋ模┟烙凉B透點
使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ǎ┙處熃谭
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ǘ⿲W生學法
自讀、自悟、自練、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匯報交流。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了解兩首詞的意思,根據這兩首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二)疑點
1、詞和古詩有什么區(qū)別?
2、作者為什么“憶江南”?
3、為什么“斜風細雨不須歸”?
。ㄈ┙鉀Q辦法
1、教師提供媒體演示,圖文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感悟。
2、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讀、多想。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議、賞、用等方式激發(fā)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1、以前同學們學過很多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詞。(板書:3詞兩首)
2、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詞嗎?(學生可根據“預習”或搜集到的有關詞的資料自由談。)
3、讀讀這兩首詞,想想詞和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qū)別?
二、學習《記江南》
1、以師生談話的形式介紹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曾學過他寫的詩,你還記得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白居易嗎?
。ㄗ寣W生自由說,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2)教師補充:
白居易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2、簡介時代背景:
白居易在50歲至55歲期間,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蘇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長官),秀麗的江南景色和燦爛的吳越文化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陽閑居后,還時常回味這段令人愉悅的回憶。這首《憶江南》同就是他在67歲時為追憶十多年前的蘇、杭生活而作。
3、解題:
“憶江南”是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么聯系,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而白居易的這首詞,內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此時他身在洛陽,寫的又是自己對江南春色的記憶,或許這正是作者選此詞牌來抒寫自己江南情結的用意所在吧。
4、自主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討論交流自讀情況。
。ㄐ〗M內互相交流:你讀懂了什么?你認為這首詞的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待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匯報交流。
。ǜ餍〗M之間、同學之間互相補充,有不同看法可以爭議。)
要點如下:
首句“江南好”,直寫“江南”之所以值得回憶,一個既淺又俗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惟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
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是自己舊時早就感受到、體驗過、熟悉了的,并非得之傳聞。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
那么,江南的好風光究竟“好”在哪里?在白居易之前,人們描寫江南春色,比較多的是抓住“花飛”“鶯啼”來渲染的,而白居易在這首詞里為我們另外開辟了一個新的詩境。三、四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對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種形象化的描述。
教師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仔細體會這兩句,想像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春天的太陽剛剛升起,金色的陽光照射在江邊盛開的鮮花上,紅紅的花朵顯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顯得綠波粼粼,江花、江水兩相輝映,紅的更紅(紅勝火),綠的更綠(綠如藍)。如此強烈的色彩渲染,給人留下了濃得抹不開的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可欣賞插圖。)
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通過反問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這首詞,寫的是詩人自己的江南之憶,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讀者的遐想,讓人玩味不盡,不失為大手筆。
(5)有感情地朗讀并練習背誦這首詞,進一步感受詞中所描繪的優(yōu)美景色,感受作者寫法之妙。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默寫《憶江南》。
第二課時
。、復習引入
背誦《憶江南》(齊背、單獨背)。
二、學習《漁歌子》
1、以師生談話的形式簡介作者。
(先讓學生自由說,教師作適當補充)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僦敢幻麑W生自愿當小老師上臺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臺下學生可以對“小老師”問難質疑,“小老師”解疑,若“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臺下同學可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教師可引導、幫助。在生生、師生的相互解答、質疑中完善對這首詞的理解。
。ㄖ乩斫狻扒囿梵,綠衰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引導學生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趯W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③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的平和與恰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指導書寫,鞏固字音,記憶字形
1、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布置作業(yè)
1、這兩首詞讓我們領略到了江南的美景,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首詞,把它擴寫成一篇寫景的文章。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以上兩題,自主選擇一題完成。)
詞 兩 首 篇8
名師導航
內容感知
錢塘(今浙江杭州市),從唐代開始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柳永在杭州生活過一段時期,對杭州的山水名勝、風土人情有著親身的體驗和深厚的感情。在《望海潮》這首詞里,作者以生動的筆墨,把杭州描繪得富麗非凡。西湖的美景,錢塘江潮的壯觀,杭州市區(qū)的繁華富庶,當地上層人物的享樂,下層人民的勞動生活,都一一注于筆下,描繪出一幅幅優(yōu)美壯麗、生動活潑的畫面。這畫面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描畫出了杭州的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刻畫出了當時當地的風土人情。上闋主要描寫杭州山水的美麗,城市之繁榮。下闋寫西湖山水、人民歡樂、盛贊孫何的聲勢和高雅。
《雨霖鈴》這首寫離情的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huán)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tài);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畫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令人嘆為觀止。
上闋描寫深秋的傍晚一對男女話別的場面。選取典型的情景和動作,把離情別緒渲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下闋主要寫別后的痛苦。冷落清秋的時節(jié),扁舟夜發(fā),愁醉迷蒙,忽然醒來,想必已是拂曉。驚起忙尋覓,情人在何處?唯有楊柳岸上曉風殘月!還虛寫了別后的情景。作者離開情人,寂寞凄涼,孤獨萬分,從今以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虛設,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發(fā)使人念情傷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虛度余日了。
知識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重湖(chónɡ) 千騎高牙(jì) 羅綺(qǐ) 疊巘(yǎn) 暮靄(ǎi)
無語凝噎(yè) 天塹(qiàn) 羌管(qiānɡ) 參差(cēn cī)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重點詞
形勝:地理條件優(yōu)越。
無緒:心情不好。
2.近義詞
參差•交錯
參差:長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交錯:<書>交叉,錯雜。如:“溝渠縱橫交錯。”
重疊•更迭
重疊:(相同的東西)一層一層堆積。如:“重湖疊巘清嘉!备狠喠鞲鼡Q,是動詞。如“朝代更迭”。
冷落•冷清
冷落:不熱鬧;使受到冷淡的待遇。如:“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冷清:冷靜而凄涼。如:“后山游人較少,顯得比較冷清。”
3.相關成語
良辰美景:美好的日子和景色。
四、文學常識
1.柳永(約987?~約1053后),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稱“柳七”,世稱“柳屯田”。我國宋代著名婉約派詞人,著有《樂章集》。
2.詞的發(fā)源可以追溯到隋代甚至六朝梁代,但詞的正式興起是在唐代。到了宋代,詞發(fā)展到鼎盛時期,上至帝王卿相,下至娼優(yōu)歌伎,都爭相寫詞,而且名家輩出,佳作極多。詞,就它的內容來說就是抒情詩,是詩的一種;詞人也就是詩人。但就體制說,詞比詩要復雜。詞原來本是曲子詞、歌詞,是為樂曲配唱的,寫詞都是就譜填詞,后來才發(fā)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不一定為歌唱所用了。
五、名篇名句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2.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3.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剖析:這里重點寫“人家”,卻從城外的風景寫起。到處是柳樹,水面上架著彩畫裝飾的橋梁,這是環(huán)境,與下兩句聯系起來無異于說:那“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就處在這樣一個如詩如畫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這些人家,家家掛著擋風的簾子,處處張蓋著翠色的帷幕,又是一派繁榮景象。而這些人家又是“參差十萬”。“參差”言其街巷房舍的形狀;“十萬”言其數量,高高低低,長短錯落的十萬人家。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剖析:這三句寫人民歡樂。先寫西湖山水回蕩著悠揚笛聲!芭弊钟玫脴O妙!芭笨勺鲾[弄、玩弄、戲弄、逗弄等解釋。此講“逗弄”最好!芭纭奔词悄堑鸵魂嚫咭魂、長一聲短一聲的笛聲在晴朗的天空之間悠揚飄蕩,就像逗弄著晴朗的天空一樣,這引起人們對那笛聲的美好想象!扒纭庇职凳具@是白天所聽到的音樂,“菱歌泛夜”是說夜幕降臨之后,湖水之間采菱的歌聲還在到處飄蕩!胺骸弊黠h蕩講。“夜”與“晴”相對。一日一夜無異于在寫西湖之間日夜都有笙歌鼎沸。然而,這兩句還只寫到人之聲:人吹出的笛聲,唱出的歌聲。還沒寫到人。“嬉嬉釣叟蓮娃”一下子寫到人,無論是釣魚的老叟還是采蓮的女子,個個都笑容滿面,嬉笑愉快。“嬉嬉”二字一下子又給“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山水注入許多生動活潑的人間生活色彩。
3.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剖析:首句“寒蟬凄切”,點明節(jié)令——深秋,“蟬”而“寒”,鳴音“凄切”,渲染了悲涼的環(huán)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對長亭晚”,交代時間、地點,“驟雨”,描寫天氣。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凄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凄涼況味。
4.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剖析:“執(zhí)手”二句,生動細膩,描情繪意,絕妙無比。仿佛在舞臺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兩手相擁,兩肩上聳,訴無語,泣無聲,比千言萬語,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寫兩人分手之情狀,實際暗寫了他們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柔情蜜意千千萬,惟在淚花閃爍間。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剖析:“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扒迩锕(jié)”一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二、重點語段
1.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剖析:這是歷來為人所傳誦的句子。為什么特別為人們所愛賞,為什么特別動人呢?第一,它把“楊柳”“風”“殘月”這三種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鮮明的畫面。楊柳和別情有關,自霸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后,歷來都是這樣的看法!澳昴炅,霸陵傷別”,楊柳和離別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聯系了!皶燥L殘月”是天還未亮時的景象,這時一切景象都特別凄清,難以感受,古代要趕遠路的行人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動身,因而也在這個時候送別。這樣一幅凄清的畫面會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單,并渴望再次團聚,言外之意無窮。第二,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里——“酒醒”之后,離人飲酒,是作為麻醉劑來消減愁懷的,酒醒就無異愁醒。經過麻醉后再醒過來的愁,就越發(fā)使人感到無法排遣了。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他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煙波”,他還要繼續(xù)前行,離自己心愛的人更遠,真是“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啊!
2.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剖析:“此去經年”以下四句虛寫想象別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作者離開情人,寂寞凄涼,孤獨萬分,從今以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虛設,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發(fā)使人念情傷神?峙陆窈笾荒茉凇袄淅淝迩,凄凄慘慘戚戚”中虛度余日了。最后兩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愛之情深。
結構圖解
《望海潮》結構如下:
忘海潮 上闋悠久的歷史
《雨霖鈴》結構如下:
主旨探討
有關這兩首詞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望海潮》一詞,通過描述杭州古今的繁華富庶景象和西湖的美景人事,抒發(fā)了詩人對杭州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雨霖鈴》一詞,通過描寫一對青年男女在凄冷的清秋離別的場面,表達了“多情自古傷離別”的真摯情感。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鑒賞
蘸情繪景《望海潮》
《望海潮》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飽蘸激情而又帶有夸張的筆調,寥寥數語便筆底風生,迷人的西湖與錢塘勝景便展現在讀者面前。上闋,主要勾畫錢塘的“形勝”與“繁華”,大筆濃墨,高屋建瓴,氣象萬千。寫法上由概括到具體,逐次展開,步步深化。如,開篇三句點出了“形勝”“都會”與“繁華”,但終究是概括性的直陳,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繼之而來的下面九句,便緊緊圍繞這六個字,作形象的鋪寫,境界立即展開:“煙柳畫橋”三句寫的是“都會”,“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等則側重于刻畫“形勝”,而“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則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華。下闋,側重于描繪西湖的美景、歡樂的游賞與勞動生活。寫法上著眼于“好景”二字,尤其側重于“好景”中出現的人!爸睾比涿枥L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語,是千古迷人的麗句!扒脊芘纭比鋵懙氖窍聦尤嗣,“千騎擁高牙”三句寫的是州郡長官。結尾又以贊美的口吻收束。
語脈暗接《雨霖鈴》
詩詞的一大特點就是跳躍性大。它不可能像散文、小說那樣將來龍去脈、前因后果細細道來,但它又絕不是信馬由韁、隨心所欲。思緒的展開,既顯示出外在的跳動,又顯示出內在的聯系。這種聯系,不只合乎邏輯,在語言表達上也是很嚴謹的。柳永的這首詞就充分顯示出這種特點。這首詞的語脈暗接處主要有:“冷落清秋節(jié)”暗接“寒蟬凄切”四個字。不僅時令上契合,氛圍情調上也一致!皶燥L殘月”其“曉”暗承“對長亭晚”的“晚”。暮靄中分別,曉霧里醒來,船行一夜而人隔千里,能不傷懷?“蘭舟催發(fā)”呼應“驟雨初歇”。暴雨已停,天已放晴,所以舟要“催發(fā)”了!案c何人說”暗接上闋“無語”。此刻執(zhí)手相看,尚可傾訴衷腸,然而卻“無語凝噎”,能言時不言;他日天各一方,欲言卻無人可言,更顯愁腸百結。從整篇看,上闋實寫別時難舍之情,下闋遙想別后相思之苦。由實生虛,順理成章;虛實相生,相得益彰。
問題探究
問題:柳永是我國第一位專業(yè)詞人,他對詞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但人們對他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和潦倒貧困的一生卻評價不高。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柳永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呢?
導思:對這個問題的探究,能加深我們對柳永的理解和對封建社會落魄文人命運的認識,從而提高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柳永出身官宦之家,為人放蕩不羈,留連于秦樓楚館,終生潦倒。但對宋代慢詞的發(fā)展頗有影響,其詞當時廣為流傳,他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于他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我們不必以今人的觀點來苛求古人。其實,他的所作所為,不也是對自己不公命運的一種抗爭嗎?
探究:(1)借助圖書資料或網絡資源,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尤其要了解他對詞的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這是正確評價柳永的前提。
(2)從《宋詞鑒賞詞典》或者其他宋詞選本上盡可能多的誦讀柳永的詞作,了解他的作品內容,在這些詞中,有一首《鶴沖天》,需要大家特別留意,這是他真性情的流露,也是造成他命運坎坷的關鍵。
(3)盡可能多地閱讀后人對柳永的評價,看看后人對他的態(tài)度。也可以用同時期的人物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和他作對比分析,從而更近乎客觀地了解柳永其人。
。4)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一個研究小組,一起探究、討論。這樣大家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詞 兩 首 篇9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認識詩與詞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并背誦,默寫本課詩詞.
2.學會本課生字,能借助注釋理解詩詞的意思.
3.感受詩詞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辛棄疾,楊萬里的資料.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詞的意思,感受詩詞中描繪的意境.
教學過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一,交流課前資料,區(qū)別詩詞異同
1.簡介作者及黃沙嶺.同學互相補充.
2.討論題意及表達方式.
(1)今天我們要學的詩詞,他們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詞,一首是詩.什么是詞 (它是詩的別體,最初是配樂唱的,有長短句之分,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詞題.
(2)你從課題上了解到什么 (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3)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重點指導朗讀: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見”同”現”,抓住”見”相機理解”茅店”“社林”“溪橋”從而感知詞句意思,還可引導按我們現在的說話順序來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再讀讀課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驚喜.你們會越來越喜歡這首詞,會用詩人般的眼光感受到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會用詩一樣的語言描繪這夜行的樂趣.
2.學生學習,師了解情況.
3.交流學習情況.
(1)交流學習上闕.
師:你最喜歡哪句詞 根據學生發(fā)言介紹.
①指導朗讀,體會這夜晚的靜,奇,美.”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創(chuàng)設情景體會喜悅.”蛙聲”是怎樣的 作者通過嗅覺,聽覺來加以描寫.
師:好一支歡快的豐收交響曲,好一個熱烈的豐收慶祝會,此時,它們在說著什么 聞著沁人心脾的稻花香,聽著此起彼伏的蛙鳴,你的心情怎樣
指導朗讀該句.
③小結,過渡到下闋.皎皎明月,徐徐清風,鵲飛枝搖,蟬叫聲聲,稻花飄香,蛙聲一片……這個夜晚真美妙呀,我們都沉醉在其中了.(齊讀上闋)
(2)交流學習下闕.
、僦笇蕾p,體會意境.
不知不覺,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下起了陣雨.)
伴隨著兩三點雨滴,可能還會出現——(耀眼的閃電,隱隱的雷聲)引導學生讀出這樣的意境.
②指導朗讀,了解心境.
此時,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中表現出的驚喜.
四,總結全文
1.小結:讀到這里,你感覺這個夜晚是——生機勃勃,豐收在望.
這次夜行充滿了——喜悅,樂趣,驚喜.
2.齊讀這首詞.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這首詩,并試著背誦.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題目,復習學習方法
1.以往學習古詩采用的是哪種學習方法 (學生回顧:采用的是三步學習法——一知詩句,二抓字義,三入詩境.)
2.繼續(xù)采用這種學習方法來學習古詩.
本詩的作者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板書作者名)簡介作者.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句大意
1.初讀.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指名朗讀,指導正音:”凈”“竟”“映”這三個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注意斷句.(指導學生自讀自悟,怎樣斷句好.)
2.理解詩句意思.
(1)讀了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導學生把自己從詩中讀懂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說清楚.)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重點指導學生理解:畢竟,四時,接天,無窮,別樣等詞語)
(3)現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 先和同桌練一練.再指名說.
三,聯系實際,展開想象
1.聯系生活中的荷花,回憶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楊萬里所見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當時的景象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起來欣賞這首詩的朗誦,走進那個夏天,陪著楊萬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凈慈寺到西湖邊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讓學生靜靜地聽范讀,靜靜地想象.
3.你看到當時的景象了嗎 說一說,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是怎樣的”碧”和怎樣的”紅”.”無窮碧”:不僅指荷塘一望無際,一片片圓圓的荷葉挨挨擠擠,像給西湖鋪上了一層綠地毯,還指荷葉的”綠”富有變化,嫩綠,淺綠,草綠,碧綠,深綠,濃綠……綠得充滿生機.”別樣紅”指在朝陽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紅艷,紅得透明,紅得鮮亮,紅得耀眼.)
4.小結:這”無窮的碧”和”別樣的紅”,給作者視覺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難怪詩人一走出凈慈寺就脫口稱贊——”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5.讓我們再來美美地吟誦一番,把這一幕刻入我們的腦海里.
6.配樂詩朗誦,指導熟讀背誦.
四,課外拓展
在不同的詩人筆下,夏季的景象有著不同的特色,關于夏季的詩句,你還知道哪些 (課后題)
老師也給同學們推薦幾句:
1.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范成大)
2.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陸游)
3.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白居易)
選擇你喜歡的背一背.
五,歸納總結學了詩詞兩首,本課的詞與詩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異同呢 (都是寫夏季的自然風光,不同點在于一首是詞的形式,一首是詩的形式.
詞 兩 首 篇10
教案示例
《詞兩首》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3.理解兩首詞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兩首詞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朗讀《憶江南》,理解詞的意思。
2.能對《憶江南》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以前同學們學過很多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詞。(板書:3 詞兩首)
2.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詞嗎?(學生可根據“預習”或搜集到的有關詞的資料自由談。)
3.讀讀這兩首詞,想想詞和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qū)別?
二、學習《憶江南》
1.介紹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曾學過他寫的詩,你還記得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白居易嗎?(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2)播放視頻資料“白居易簡介”。小結:白居易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2.簡介時代背景
3.解題:
“憶江南”是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么聯系,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而白居易的這首詞,內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此時他身在洛陽,寫的又是自己對江南春色的記憶,或許這正是作者選此詞牌來抒寫自己江南情結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么?你認為這首詞的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待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匯報交流。
教師注意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仔細體會詩句,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詞的意思,然后可欣賞插圖。
。5)有感情地朗讀并練習背誦這首詞,進一步感受詞中所描繪的優(yōu)美景色,感受作者寫法之妙。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抄寫《憶江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
3.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檢查《憶江南》背誦情況。
二、學習《漁歌子》
1.簡介作者。(可以播放視頻)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僦该v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②學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劢處熜〗Y: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的平和與怡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學習生字
1.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布置作業(yè)
1.朗讀全文,能夠背誦的就把兩首詞都背下來。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書設計
3 詞兩首
憶江南
白居易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教案點評:
使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議、賞、用等方式激發(fā)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兩首詞的意思。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動
1.自學自解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江南春》和宋代詩人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選擇描寫春天的詩詞來學習。
2.同學之間交流自學情況。
3.讀一讀、背一背。
詞 兩 首 篇11
教案示例
《詞兩首》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3.理解兩首詞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兩首詞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憶江南》,理解詞的意思。
2.能對《憶江南》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以前同學們學過很多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詞。(板書:3 詞兩首)
2.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詞嗎?(學生可根據“預習”或搜集到的有關詞的資料自由談。)
3.讀讀這兩首詞,想想詞和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qū)別?
二、學習《憶江南》
1.介紹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曾學過他寫的詩,你還記得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白居易嗎?(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2)播放視頻資料“白居易簡介”。小結:白居易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2.簡介時代背景
3.解題:
“憶江南”是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么聯系,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而白居易的這首詞,內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此時他身在洛陽,寫的又是自己對江南春色的記憶,或許這正是作者選此詞牌來抒寫自己江南情結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么?你認為這首詞的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待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匯報交流。
教師注意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仔細體會詩句,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詞的意思,然后可欣賞插圖。
。5)有感情地朗讀并練習背誦這首詞,進一步感受詞中所描繪的優(yōu)美景色,感受作者寫法之妙。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抄寫《憶江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
3.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憶江南》背誦情況。
二、學習《漁歌子》
1.簡介作者。(可以播放視頻)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僦该v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趯W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教師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的平和與怡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學習生字
1.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布置作業(yè)
1.朗讀全文,能夠背誦的就把兩首詞都背下來。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書設計
3 詞兩首
憶江南
白居易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教案點評:
使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議、賞、用等方式激發(fā)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兩首詞的意思。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動
1.自學自解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江南春》和宋代詩人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選擇描寫春天的詩詞來學習。
2.同學之間交流自學情況。
3.讀一讀、背一背。
詞 兩 首 篇12
第一課時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詞的內容和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準備
1、預習新課(讀詞五遍,查字典:常記、沉醉、興盡、斜風、不須)
2、誦讀李清照的另外二首詞:《如夢令》、《聲聲慢》、柳宗元《絕句》
教學內容:學習第一首詩《如夢令》,對比閱讀李清照的另一首詞。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誦讀,導入新詞:
1、背誦 辛棄疾的《清平樂 村居 》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二、揭題:
1、板書:如夢令 漁歌子
2、生讀題
3、師解題:《如夢令》和《漁歌子》都是詞牌名。詞牌是填詞時用的曲調的名稱,它規(guī)定某一詞牌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
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如夢令》,分別指名讀兩首如夢令,初步認識詞牌,了解如夢令的特點。
4、板書作者并做相關介紹
李清照:南宋第一才女,出生一個大夫的學者人家,博學多才,精通書畫,擅長寫詞。
張志和:唐代詩人,能書善畫,長于音樂。
三、初讀,讀流利詞
1、自由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2、指名讀,正音。
3、同桌讀,注意讀正確。
4、教師范讀,學生注意節(jié)奏。
5、生練讀,并指名讀。
四、精讀指導,學習《如夢令》
。ㄒ唬┳プ衷~,理解詞意。
1、交流以下幾個詞的意思。
常記:常常想起
沉醉:大醉
興盡:游興滿足了
溪亭:溪邊的亭子
2、整體感知
。1)師問:這首詞寫的是詞人一次郊游的情景,發(fā)生在什么時間?當時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自由讀詞,請找到文中的關鍵字詞回答。(“醉”“日幕”)
。2)交流
3、抓“醉”理解全詞
。1)讀一讀全詞,從“醉”你看出什么?(可結合生活經驗,也可聯系下文)
(2)交流
、僭~人的心情愉快,暢飲導致醉
、诓恢獨w路
、廴漳,游玩興致還很高,流連忘返
④誤入荷花深處
⑤詞人在荷花叢中快速地劃動小船,想找到出路
、摅@起棲息的水鳥
。3)師結:作者愉快的游玩,興致盎然。由于暢飲喝醉了,以致發(fā)生了那么多的事情,回想起來別有情趣。
4、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詞的意思嗎?先自己試一試,再同桌說一說,然后交流。
經常想起那一次在溪邊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游興滿足了,天黑了,往回劃船,卻錯誤地劃進了荷花叢中。使勁地劃呀,劃呀,驚動了滿灘棲息的水鳥,都飛了起來。
(二)想畫面,體會意境。
1、看圖,再讀讀詞,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畫面。
2、交流(興致勃勃在溪亭游玩 在荷花叢中一女子蕩舟游玩,游興不盡 拼命的劃船驚動了棲息的水鳥……)
3、你從中感覺到什么?(作者的心情很愉快,很有情趣,游玩的興致很高)
4、朗讀,將這種感受讀出來。
指名讀。
。ㄈ┱b讀,體會感情
1、指導背誦,理清全詞的思路。
地點、時間、發(fā)生什么事(沉醉、誤入、驚起)
2、自由練習背誦
3、不同形式的誦記
4、你體會到早期時的李清照是怎樣的?
過渡:生活如此有情趣的詩人,后來由于命運發(fā)生變故,她漂泊異鄉(xiāng),孤獨寂寞的度過晚年。
。ㄋ模⑼卣归喿x,對比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1、出示:《聲聲慢》
2、師讀,生自由讀,再指名讀
3、說說感受
五、作業(yè)誦讀《如夢令》、《聲聲慢》
作業(yè)設計:
授課時間:2010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jié)
安全教育: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安全及人生安全教育
板書設計:
如夢令
日暮 沉醉 愛生活
誤入 藕花深處
驚起 鷗鷺 愛自然
詞 兩 首 篇13
作者及背景資料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并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并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chuàng)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后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張志和(約730~約810)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煙波釣徒,浪跡先生,玄真子。浙江省蘭溪(今屬金華市)人。十六歲游大學,以明經耀第,獻策肅宗,深蒙賞重,任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并賜名“志和”。后因事貶為南浦尉,未到任,還本籍,親喪不復仕。扁舟垂綸,祭三江,泛五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萬言,因以為號。兄鶴齡,恐志和遁世不歸,為之在越州(今紹興)城東筑茅屋一所。志和居之,嘗有吏人派志和為淘河夫,即親自執(zhí)蕾勞作,毫無怨色。觀察使陳少游聞而謁之,坐必終日,題其所居為館真坊。又因草堂椽拄,皮節(jié)猶存。全無斧斤之痕,門巷更為漱隘,門隔流水,十年無橋,乃出資稍擴其居,“并造橋,時稱回軒巷、大夫橋。肅宗賞賜奴婢各一,志和使結為夫婦,取名“漁童”、“樵青”。人間其故,答道:漁童使捧鈞收綸,蘆中鼓泄,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陸羽、裴休問有何人往來?答稱:“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何有往來?!”顏真卿為淤州刺史,張志和乘敝舟往訪,顏欲為他造新船,張道:“攪惠漁舟,愿以為浮家泛宅,訴訟江湖之上,往來茗冒之間,即野夫之幸矣!”其詼諧辯捷,類皆如此。
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酒酣耳熱,或擊鼓吹笛,或吟詩作畫頃刻即成。嘗于顏真卿席間與眾客唱和漁夫詞,張志和首唱:“西塞山前白鴦飛,桃花流水闕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鳖佌媲洹㈥懹、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志和復剪素寫景,須臾五本。隨句賦象、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鳳月,皆依文章,曲盡其妙。真卿與諸客傳玩,嘆服不已。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定逸品三人,張志和居其一。明董其昌《畫旨》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張志和既為山川隱逸,著作玄妙,故后世傳為神仙中人。如《續(xù)仙傳》云,玄真子“守真養(yǎng)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評張志和:“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笨芍^恰如其分。
教材解讀
《如夢令》這是一首絕妙的大自然的贊歌。此首小令,為作者年輕時詞作。寫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游,表現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灑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列的美的享受。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張志和(756年前后在世)有《漁歌子》五首。這是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這幾首詞,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說它"極能道漁家之事",我以為不確。因為張志和在詞中表達的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隱逸情趣,并非當真描寫漁民的生活。張志和之所以把當時的漁民生活理想化,目的乃在于表示不肯與惡濁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像這樣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詞里已習見不鮮,無須贅說。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詞人兼畫家的張志和,肯用民間詞抒寫自身的審美感受,并努力把詩意與畫面結合起來,從而為提高詞的藝術水平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今天我們讀這首詞,仍覺得它清新可愛,活似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卷詩情濃郁的山水畫幅。我們從中除了能獲得巨大的審美享受外,還可以借鑒到許多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把春天的江南水鄉(xiāng)描繪得既色彩斑斕,又生機勃勃。開頭兩句寫景:首句寫西塞山(今浙江湖州市西)和山前所見,次句寫苕溪水和水中所有。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在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游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前句以青、碧顯白;后句以桃紅襯綠。山水相映,上下交輝,畫面呈立體感。它雖然只是淡淡的幾筆,既沒有用秾艷的詞藻,也沒有作過度的夸飾,而色彩卻無比絢麗,且透露出鳥飛魚躍的一派生機。末三句寫漁翁,實即寫詞人自己。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顯得多么逍遙自在!詞人曠達樂觀的襟懷和對世俗的鄙視依稀見于言外。
在一首統共才二十七字的詞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勝的風光,并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顯示在畫里,其藝術功力之高確不由人不嘆服!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把天工(即自然)和清新作為詩、畫審美的最高要求,這已成為許多中國藝術家的共識。他們總力求把詩意和畫意結合在起來,做到如蘇軾所推崇的王維那樣"詩中有畫"或"畫中有詩"。這也已成為許多中國藝術家的共同風格,因為讀者們總是更喜歡通過畫面領略詩意的。相反地,一味在詩詞作品中抽象地發(fā)議論,終歸容易使讀者們生厭。張志和《漁歌子》五首以第一首最受讀者們歡迎,其緣故也就在這里。
推薦理由:從詞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出發(fā),站在高處看,立在平地評,賞識與辯駁揉為一體。
教材解讀
水如畫 詞寄情
文/非兒依依
萬水千山總是情。多少詩人畫家為水揮毫潑墨訴衷情。
李清照的《如夢令》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俺S洝眱删淦鸸P平淡,自然和諧,把我們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用“常記”回憶,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才女“沉醉”到了“不知歸路”的地步,內心的歡愉卻躍然紙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詞人留連忘返。興盡方才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與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移動著的風景和詞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詞中有畫,畫中有詞。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詞寫的山水畫!,“西塞山前”,“白鷺”自在地飛翔,漁父的悠閑自得。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jié)鱖魚長得正肥,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又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讓我們讀到了詞人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一山一水相映成趣,詞中山水皆有情,怎一個“樂”字了得。
推薦理由:自我理解,從畫面入手,尋找詞的韻味
詞 兩 首 篇14
十二、宋詞兩首一、教學目的:
1、了解《雨霖鈴》在寫景抒情上層層深入、盡情鋪敘的特點。領會詞中曲折地反映對現實不滿的情緒,同時認識它的傷感的一面。
2、了解《揚州慢》運用聯想對比、借景襯情和前后呼應的寫作特點,領會詞中寫“黍離之悲”所反映的愛國情思。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盡情鋪寫的表現手法。
2、難點: 詞中所體現的離別情緒及撫今思昔的“黍離之悲”的愛國情思。
三、教學時數:
自讀課文,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 一 課 時
雨 霖 鈴
柳 永
作者簡介:
柳永 (約987--約1053年),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詞壇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流連于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由于流傳的軼事和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人們都把他看作是一個風流浪子,以致不為時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揚。
最后,他在飽受世態(tài)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有《樂章集》問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較多地同中下層市民接觸,因此他的詞語言比較樸素,接近口語。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間新聲的優(yōu)點,寫的詞不僅音律和諧,美妙動聽,而且創(chuàng)制了大量樂調繁復的慢詞,大大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對詞的發(fā)展有一定的貢獻。(在詞的發(fā)展史上,他是第一個大量創(chuàng)作慢詞的人)在表現手法上他善于鋪敘,盡情描繪,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在內容上,柳詞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華風光,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fā)離愁別恨的痛苦,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因而他的詞曾傳唱一時,甚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足見柳詞深受當時市民的歡迎。
這首詞寫他要離開汴京(今開封)去各地飄泊時和他的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離愁別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詞分上下兩闕。
寒蟬凄切, 對 長亭晚,(2) 驟雨初 歇。
凄涼急促地叫著 面對著 正是傍晚的時候 急雨剛剛停歇
凄切: 形作動。
分析: 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
試想: 在樹上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這時節(jié),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fā)出來呢?
都門 帳飲(3) 無緒(4), 留戀處 蘭舟(5)催發(fā)。
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沒有心思 時候(船家卻)催著船兒出發(fā)
分析: 接著寫“帳飲無緒”,寫“蘭舟催發(fā)”,就在汴京城外,送別筵上,依依惜別,心緒不寧的場合里,作品用“留戀處”結合上下文,表明“驟雨”是“留戀”的短暫時機;而“初歇”是“催發(fā)”的緣由;同時,“留戀”表明不得不別,一個“處”字既點明關節(jié),又揭示出比較微妙的心理活動。于是這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使“無緒”鋪寫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樣進一步地抒發(fā)情懷呢?
執(zhí)手 相 看 淚眼, 竟無語凝噎(6)。
拉著手互相看著飽含淚水的雙眼 竟喉嚨哽噎(連半句話也)沒有說
噎: 阻塞。話: 動詞,說。
分析: 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因喉嚨噎住而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zhí)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以上是實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煙波, 暮靄(8) 沈沈(9)楚天(10)闊。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煙波 傍晚的云氣沉沉 空闊
千里: 極言路途之遠。煙波: 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
分析: 結句望空凝思,情意綿綿。這里,一個“急”字,一方面緊扣上文的“無緒”,接榫自然,同時領起結句,把近景和遠景連成一片;另一方面,這個“念”字貫注到下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帶景,在結構上有結有領。
上闕: 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分析: 從抒情的重點和層次上看,上闕扣住“別”字,由出行到“帳飲”,到“催發(fā)”,到“執(zhí)手”,到“遙念”,突出了惜別的深情,離別的痛苦。( 寫景抒情顯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 傷 離別,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jié)!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這冷落的清秋節(jié)
傷:動詞,憂愁、憂思,這里作意動,以……為傷。更: 復,又。那:何、怎。
堪: 承當、忍受。清秋: 凄涼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甚于常情。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為具有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并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處? 楊柳岸 曉風 殘月。
夜 時(身在)哪里,(也許在) 邊(面對那)晨風和
曉: 早晨。殘月與滿月相對,指陰歷初的新月。
分析: 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盡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盡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著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李白有“此夜曲中聞折柳”,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韋莊就有“惆悵曉鶯殘月”,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作品鋪寫到這里,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地。
此去 經年(11), 應是 良辰好景 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該是)形同
應: 該。良辰: 美好的時辰。此句意為: 良辰好景應是虛設。
便縱 有千種風情(12),更 與何 人說!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么人訴說
千種: 極言其多。風情: 深情密意,舊指男女之間的情戀。
分析: 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后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于“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 然后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無窮的哀怨。
下闕: 寫想象中的別后情景。
小結:
一、對本詞的評價:
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舍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后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抑郁不滿的心情。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盡管真實,而情調未免凄愴;對現實盡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局限的反映。
二、結構嚴密,重點分明:
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于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后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系。由“寒蟬凄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
三、關于本文的表現手法:
作者在本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致。
柳永在這首詞里放筆直書,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昔人所謂“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吹劍錄》),說明本詞所含的樂曲適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轉而且凄楚,動人心弦,這是與內容的纏綿多感起著配合作用的。
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第 二 課 時
揚 州 慢
姜 夔
作者簡介:
中國文學史上,宋詞和前代的唐詩,后代的元曲,都分別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樣式。宋詞按時代分為北宋、南宋兩個時期;按流派,習慣上又分為豪放、婉約兩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也稱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詞人李清照,后期則推姜夔!稉P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少年時期流寓湘、鄂間,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蘇、杭、維揚等地,與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人交往。這對他在詩詞藝術的發(fā)展上頗有影響。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書法,精音樂,在詞壇上屬婉約派。他主張嚴謹的格律和章法,反對油腔滑調,不寫淫詞穢語;在文學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艷輕靡,對后世有較大影響。他屢試不中,沒有做過官,一生過著清客生活。正因為他托身權貴門下,生活閑適,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相脫離,以致視野不闊,情調低沉,這在他的詩詞中有明顯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詩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國勢危弱,長江以北的淮河一帶已成為荒蕪的邊地。但大多數的士大夫卻只顧宴飲逸樂,不思恢復。在詞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針對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定的愛國精神和不滿現實的思想,特別是晚年時,他那力主恢復,同情淪陷區(qū)人民的思想傾向較之早期作品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在南宋詞壇上,姜夔、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成為“清空”詞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詞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詞》,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譜,這是宋詞中僅存的樂譜。
姜夔的詞,常有小序,提示寫作緣由和主旨,大都語言精練,文筆優(yōu)美,一散一韻,值得并讀。
背景簡介:
揚州,自從隋代開鑿運河之后,成為了南北運輸的要道,商賈云集,珠簾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屢次渡淮,揚州變?yōu)闅埰撇豢。紹興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橫尸二十里”,破壞極其慘重。雖已時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經過揚州時依然“薺麥青青”,瘡痍滿目,不禁追憶喪亂,“感慨今昔”,表露出對國家衰亡的悲痛。雖然情調凄愴,但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揚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發(fā)作者路過揚州時對國事悲涼痛惜的情緒。
淳熙丙申至 日(2),予過 維揚(3),夜雪 初霽(4),薺麥彌望(5)。
冬至這一天 途經揚州 下雪剛放晴 滿眼都是薺菜和麥子
入其城,則四顧 蕭條, 寒水自碧。 暮色漸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蕭條景象 獨有清冷的河水碧綠 漸漸升起
自: 獨、獨自 。 意為天色漸漸晚下來
戍 角(6)悲吟。予懷 愴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邊的號角 悲鳴 心里(十分)悲痛 為今昔的變化而感慨 于是 創(chuàng)制 曲調
今昔: 指今昔之變。
千巖老人(7)以為有《黍離》(8)之悲也。
認為 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處(10),解 鞍 少 駐 初程(11)。
淮水東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處 解下馬鞍稍作停留剛剛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開頭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東為左。
分析: 起筆寫小駐“名都”揚州。本來作品主題的主調是感時傷亂,而起筆不寫揚州的荒蕪景象,卻著筆于憶舊: 先點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的贊語,以“隹處”來點染,只八個字,概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接下去,寫“解鞍少駐”既突出了對名城風華的仰慕,又表明憶舊是為了傷今。那么,概寫昔日揚州的繁華又為了什么呢?
過 春風十里(12), 盡薺麥青青。
經過(過去的)春風十里的揚州路 全是青青的薺菜和麥子
“薺麥青青”定語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個字概括了揚州浩劫之后的荒涼。一方面用“春風十里”和上句“竹西隹處”互相呼應,鋪敘昔日揚州的繁華,反襯今日揚州的荒涼;另一方面,用“盡薺麥青青”鋪寫荒涼景象,一個“盡”字,以夸張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緒,情調低沉。同時“薺麥青青”的情景又和《詩經·黍離》“彼黍離離”相吻合,從而真切地表達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傷感,含義是豐富的。
然而是誰造成這樣的荒涼呢? 作者進一步揭示揚州變化的原因。
自 胡 馬 窺 江 去 后(13), 廢 池 喬木,
自從胡人的軍隊窺伺長江離去之后(只剩下)破壞的城池和幾株大樹 (人們)
猶 厭 言 兵(1)。
還是厭惡談起(那場)戰(zhàn)爭
喬木: 古老的大樹。兵: 戰(zhàn)爭。
分析: 很明顯,“春風十里”只!八j麥青青”,一切繁華景象,自是蕩然無存;“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人們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觸景傷情,既怨外敵的入侵,又傷國勢的衰落,思想感情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上闕的結句,感情更見沉郁。
漸 黃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漸漸 凄清的戍角在寒風中吹著 全(塞滿)在一座空城
分析: 緊承上句,按時間的推移,景物的轉換,進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這里用“漸黃昏”渲染了沉郁的氣氛,與上文配合,使“黍離之感”更加濃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涼的色彩,同時與“猶厭言兵”相呼應,更見憂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個“都”字,突出了景況荒涼的幅度;“空城”一詞不僅寫出空蕩蕩的劫后慘象,滿目凄涼,不堪回首,而且對國事前途的渺茫,蘊蓄著無限的哀婉。
上闕: 小駐“名都”,感慨今昔。
下闕緊承上闕,運用聯想對比,進一步抒發(fā)情懷。
杜郎俊 賞(3),算 而今重 到 須 驚(4)。
杜牧善于游賞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驚
分析: 換個開頭,從杜牧身上落筆。為什么這樣寫? 一方面,因為杜牧吟揚州繁華的詩篇為后世所傳頌;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詩為背景,使昔日的繁華與眼前的衰敗作對比。作者的用意是贊杜郎,傷時世!八愣瘛笔且栽O想的形式抒發(fā)懷古傷今的感慨,又呼應上文的“竹西隹處”、“春風十里”,為盛衰之變作印證,痛惜“名都”的沉淪。
縱(5) 豆蔻(6)詞 工, 青樓(7)夢 好, 難 賦 深情。
即使(他) (寫得)精巧 (作得) (也)難以寫出(我此時悲愴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贈別》詩、《遺懷》詩是他題詠揚州的名作,這里用“難賦深情”翻進一層,加深了感慨;同時以杜牧自況,縱有滿懷風情,也不能不為名都殘破的哀怨所淹沒了,“黍離之悲”達到進一步的深化。
緊接著,從設想轉入現實,推展開去,情景交融,情調更為凄清。
二十四橋(8)仍 在, 波心蕩, 冷月 無聲。
仍然存在 水波蕩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無聲
波心: 河心,這里意為水波。
分析: 這里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特別是點化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钡脑娨猓谌胄碌木辰,情意婉轉,娓娓動人。這里以“仍在”點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蕩,冷月無聲。”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個“蕩”字勾聯名橋、冷月、,靜中有動,含情脈脈,似乎是在默無聲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從而形象地襯寫了盛衰興亡的巨變,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這景象和上闕的“黃昏”、“空城”互為呼應,融為一體。隨著時光的推移,景象愈寫愈凄涼,情感也越來越沉重了。這種層層深入的寫法,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憂國心情,結句也富于余味。
念 橋邊 紅 藥(9),年年知 為誰生!
想(那) 的紅色芍藥 不知年年為誰而生
知: 猶不知,肯定用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復一年。
分析: 結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聯想名都名花,化景物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從淺處看,空城寥落,紅色芍藥年年開放,竟無人觀賞,有“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岑參詩句)的感慨,以點染當時揚州的荒寒。嘆名花“知為誰生”,進一步抒發(fā)了花開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結句仍以黍離之悲收束。
下闕: 設想杜牧重來,難賦深情。
小結:
一、對本詞的評價:
對“黍離之悲”的理解: 所謂“黍離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國之恨!对娊洝ね躏L·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序》中稱: “《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周廟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焙髞砭陀谩笆螂x之悲”表示家國殘破之痛。
詞的上、下闕各有側重,通篇與詞前小序結合,緊扣駐、看、聞、想以抒發(fā)“黍離之悲”并運用聯想把昔日的盛況反映今日的荒涼,構想巧妙,對比強烈,情景相生,色彩鮮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詞法,寫來音調和諧,辭句精煉,委婉含蓄,結構嚴密,體現了婉約派的詞風。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調過于低沉 (可與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對比)。
二、兩首詞的比較:
1、寓情于景,景中見情,余味無窮。(同)
柳詞放筆直書,姜詞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詞: 撫今思昔,虛實相生,意境深融。借詞造境(借杜牧詩句),對比反襯。
柳詞: 虛實相生,遠近相連,想象豐富,前后呼應。
3、姜詞: 隨意抒寫,音節(jié)諧婉,詞句精妙。自制曲
柳詞: 用前人詞調(詞牌)填詞,線索貫穿,自然流暢。
作業(yè) :
[思考和練習]: 第二題、第三題
詞 兩 首 篇15
教學目標:
1、 了解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2、 理解兩首詞的詞意。
3、背誦兩首詞,理解詞中的意境。
教學重點:理解詞意。
教學難點:領悟詞的意境。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如夢令)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2、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重難點
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并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會不會唱《童年》這首歌?我們請一位同學起來為大家唱一唱這首歌,好不好?(指名學生唱歌)
這首歌非常的動聽,多年來,它不知道打動過多少人的心。特別是那樸實優(yōu)美的歌詞,讓人回憶起無憂無慮的童年,給人以無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說“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詞卻是情感的載體!爆F代是這樣,在古代就更是這樣。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看看古人是怎樣用歌詞來表達情感的。
二、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如夢令》和我們學過的古代詩歌有一點不同,這是一首詞。那么,什么叫做詞呢?關于詞的知識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詞牌? 2、詞怎樣進行分類的?)
《如夢令》這首詞的詞牌名是什么?介紹作者
三、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
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看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
1、請大家聽老師范讀一遍課文,在聽的時候請大家注意老師的停頓節(jié)奏。
2、按照停頓反復朗讀。
3、借助課文的注釋和作者的有關知識初步的理解本首詞的內容。
問題提示:
(1)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么事?(詞人的一次郊游)
(2)這件事是發(fā)生在詞人寫作的當天嗎?(不是,“常記”)
(3)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季節(jié)?(夏天,“藕花深處”)
(4)她是一個人去的嗎?(不是,“爭渡”)為什么要爭渡?(“誤入藕花深處”)
。5)為什么會誤入?(“沉醉”)既誤入,慢慢劃出來不行嗎?(不行,因為“日暮”)
。6)為什么詞人會常想起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錯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處才發(fā)覺。盡管這景色迷人,還是急著尋找歸路。怎么渡怎么渡的聲音在靜夜里格外清越,驚動了棲息的沙鷗白鷺,鳴叫起來,撲騰騰飛起來,這時,人聲,鳥聲,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情趣橫生的意境。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腦海里想象一下,夕陽的余暉,清清的池塘,嬌美的荷花,驚飛的鷗鷺,爭渡的船只……這幅畫面美不美?請你邊讀邊想象畫面。
5、古人說:詩言志。意思就是寫詩歌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某種意愿或心境。那么,在這首詞中,作者描繪了這么一種美妙的場景,表達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W生回答以后教師明確:表達了作者郊游以后無限愉悅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四、背誦、默寫整首詞。
板書:
如夢令
日暮 沉醉 愛生活
誤入 藕花深處
驚起 鷗鷺 愛自然
第二課時(漁歌子)
教學要求: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欣賞唐宋名家名詞導入本課學習
2、《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簡介作者)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2、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3、自讀詞,提出疑問。
三、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 歸: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四、總結升華
1、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作業(yè):背誦并默寫兩首詞
板書設計:
白鷺飛漁歌子 桃花流水 鱖魚肥 熱愛大自然
斜風細雨 不須歸
詞 兩 首 篇16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并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并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chuàng)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后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張志和(約730~約810)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煙波釣徒,浪跡先生,玄真子。浙江省蘭溪(今屬金華市)人。十六歲游大學,以明經耀第,獻策肅宗,深蒙賞重,任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并賜名“志和”。后因事貶為南浦尉,未到任,還本籍,親喪不復仕。扁舟垂綸,祭三江,泛五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萬言,因以為號。兄鶴齡,恐志和遁世不歸,為之在越州(今紹興)城東筑茅屋一所。志和居之,嘗有吏人派志和為淘河夫,即親自執(zhí)蕾勞作,毫無怨色。觀察使陳少游聞而謁之,坐必終日,題其所居為館真坊。又因草堂椽拄,皮節(jié)猶存。全無斧斤之痕,門巷更為漱隘,門隔流水,十年無橋,乃出資稍擴其居,“并造橋,時稱回軒巷、大夫橋。肅宗賞賜奴婢各一,志和使結為夫婦,取名“漁童”、“樵青”。人間其故,答道:漁童使捧鈞收綸,蘆中鼓泄,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陸羽、裴休問有何人往來?答稱:“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何有往來?!”顏真卿為淤州刺史,張志和乘敝舟往訪,顏欲為他造新船,張道:“攪惠漁舟,愿以為浮家泛宅,訴訟江湖之上,往來茗冒之間,即野夫之幸矣!”其詼諧辯捷,類皆如此。
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酒酣耳熱,或擊鼓吹笛,或吟詩作畫頃刻即成。嘗于顏真卿席間與眾客唱和漁夫詞,張志和首唱:“西塞山前白鴦飛,桃花流水闕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顏真卿、陸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志和復剪素寫景,須臾五本。隨句賦象、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鳳月,皆依文章,曲盡其妙。真卿與諸客傳玩,嘆服不已。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定逸品三人,張志和居其一。明董其昌《畫旨》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張志和既為山川隱逸,著作玄妙,故后世傳為神仙中人。如《續(xù)仙傳》云,玄真子“守真養(yǎng)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評張志和:“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可謂恰如其分。
李清照的重要作品:
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鐘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訴衷情
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菩薩蠻
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是傷春時節(jié)。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攤破浣溪沙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玉樓春 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不知醞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臨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fā)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漁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瑞鷓鴣 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
念奴嬌 春情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干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長壽樂
南昌生日,微寒應候,望日邊六葉,階蓂初秀。愛景欲掛扶桑,漏殘銀箭,杓回搖斗。
慶高閎此際,掌上一顆明珠剖。有令容淑質,歸逢佳偶。到如今,晝錦滿堂貴胄。
榮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綠綬。更值棠棣連陰,虎符熊軾,夾河分守。
況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床室聽帿I,蘭羞玉酎。祝千齡,借指松椿比壽。
行香子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行香子 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v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孤雁兒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沈香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殢人嬌 後亭梅開有感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樓楚館,云間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
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云斷。
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待西樓,數聲羌管。
滿庭芳
小閣藏春,閑窗銷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恰似、何遜在楊州.
從來,如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玉減,須信道、掃跡難留。難言處,良窗淡月,疏影尚風流。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慶清朝慢
禁幄低張,雕欄巧護,就中獨占殘春。
客華淡佇,綽約俱見天真。
待得群花過後,一番風露曉妝新。
妖嬈艷態(tài),妒風笑月,長[歹帶]東君。
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競走香輪。
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
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燭,不管黃昏。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多麗 詠白菊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
恨瀟瀟、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
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
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
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
似愁凝、漢阜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
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瑞鷓鴣 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夏日絕句(詩)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張志和的部分作品:
《漁歌子》
霅溪灣里釣魚翁,蚱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詞
《漁父》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七律
《漁父》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詞
《漁父》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詞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詞
《漁父》
云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詞
《雜歌謠辭·漁父歌》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掘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樂府
《太寥歌》
化元靈哉,碧虛清哉,紅霞明哉。冥哉茫哉,惟化之工無疆哉。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雜言
《空洞歌》
無自而然,自然之元;無造而化,造化之端。廓然愨然,其形團圞。反爾之視,絕爾之思,可以觀。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雜言
《上巳日憶江南禊事》
黃河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游。為憶淥江春水色,更隨宵夢向吳洲。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七絕
《漁父》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谿老人重釣歸。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云依依。卻把漁竿尋小徑,閑梳鶴發(fā)對斜暉。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為儲皇定是非。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代 體裁 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