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四年級上冊:06課 玻璃水彩
[分析]玻璃水彩
一、教材分析 小學美術教案四年級上冊:06課 玻璃水彩
在平整的玻璃板上用水彩顏料進行水與色的趣味性點畫稱之為玻璃水彩.玻璃水彩是一種探索性繪畫方式。玻璃水彩與紙上水彩畫不同,它強調碰合效果的偶然性,只要有水與色的浸潤、滲化、交融并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色彩肌理效果就行。玻璃水彩它便于學習,易于掌握,有趣、好玩。
教材玻璃水彩在編排上從欣賞畫家作品進入,創設了色彩美的情境。教材上的水彩畫《春山》是用水彩顏料加水在玻璃上適當點畫之后用專門水彩畫紙覆蓋轉印而成,稍用畫筆添加便成了這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畫。
為便于學習,教材上呈現了本課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所需的工具(小塊平整透明玻璃、畫筆)、材料(顏料、水、紙等)和一般的方法步驟(畫色——點水——滲化、流動——轉印)。畫色:筆蘸顏料在玻璃上畫。點水:筆蘸清水視局部需要適當而為。滲化、流動:手持點畫水色后的玻璃稍微晃動使色彩滲化、流動。轉印:用白紙覆蓋玻璃上所點畫之水色,用手稍加撫摸、揭起。在這些過程中,如果灑水、撒鹽粒、放小紙屑、軟體物吸附、調進漿糊、刮刻等還會出現更有趣的效果。 小學美術教案四年級上冊:06課 玻璃水彩
為展現玻璃水彩畫肌理效果的多樣性,選取了四幅學生作業作為學習樣式。第一幅是轉印揭開之后撒少許鹽粒和水而形成的,最后一幅是在顏色中調入些許漿糊后轉印揭開而形成的黃土高坡地貌的效果。再加教材上的兩處提示和一個活動設置,更使得本課的學習內容與任務明確無誤。
二、教學目標
◆掌握在玻璃上點畫轉印水彩畫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種美妙效果。
◆感受水色的浸潤、滲化、流動、變化,增進對色彩美的審美體驗。
◆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創造形式美的能力。
三、教學思路
本課學習內容和任務相對獨立單純,應以探索體驗為重點,注重快樂而為。在玩味探索中學習制作玻璃水彩畫的方法。掌握一般方法后,讓學生自主拓展,不擇手段多做效果,制作一兩幅有意味的玻璃水彩畫作業。
在教學上既可以從作品欣賞情境展開教學。如在欣賞的同時設問“是怎樣畫出來的?”、 “你覺得它好看嗎?”,也可以從演示玻璃水彩的方法步驟著手展開學習。教師可考慮像魔術師一樣演示調色、滴色、吹、流、吸、加、拖、移、加漿糊、鹽等所產生的玻璃水彩的色彩效果,使學生觀看后產生躍躍欲試的心理。可考慮從欣賞環節——基本方法學習環節——學生作業環節——學習效果評價環節來組織教學過程,或者從方法學習、欣賞、作業、學習效果評價等環節來組織。欣賞環節重在色彩美、肌理美的感受,知曉某些效果是如何形成的。繪制方法步驟學習環節則重在一般方法的掌握,不必面面俱到,給自主學習留下余地。學生作業階段教師要提示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并及時表揚與課堂作業展示,使更多的人大膽而為。學習評價階段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階段,對學習效果的作業評價既有老師引導而形成的標準,也有自主探索實踐后的體會,允許各抒己見,在思維的碰撞與沖突中提高審美認知能力。教師可將全部作業展示于黑板上,也可選出有代表性的作業進行重點分析。
四、教學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