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第5冊(湘版)
然后利用收集回的落葉進行涂顏色拓印,注意應選擇葉脈凹凸不平,紋路清晰的葉子進行,便于拓出印痕,
同時要注意顏色之多少,葉面之正反,還可以組合拓印成畫。
進行樹葉拼貼時,可以利用拓印過的葉子,不要丟棄。拼貼過程中要反復思考,拼擺出多種多樣的形象,不要急于求成將其粘牢,應最后確定一種最好看的形象粘貼。拼貼時要琢磨葉子的顏色、葉脈紋理、方向、正反面最佳視覺效果。拼貼完后,可允許學生添畫以及粘貼非樹葉類的材料。
最后的秋游記憶畫學習活動,在教師進行創作指導后,應盡可能多地給時間讓學生自主構思創作,課堂不能完成任務的可市置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完成,下一次美術課時再進行展示講評,
進行畫法指導時,教師重在引導,解決學生作業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1、秋林的形態、層次、色彩是多種多樣的,
作畫時要以少勝多,考慮前后遮擋、疏密關系、穿插以及樹與人的相映成趣。2、
因為是畫樹林,畫面的構圖與色彩就應表現出樹林的特征。教材的范圖有幾種表現方式:先用色涂染后,再適當勾畫幾條線來表現層林盡染的秋林;取樹干為主的樹林局部,突出前面幾棵樹,再逐層推遠、表達出了密林中秋風落葉的景象;取幾棵簇擁在一起的紅葉樹,空白處自然讓人產生聯想,畫些秋游的人們,也不失為一種樹林景色的點綴,深秋到了,樹林一般要增添一些黃、虹褐色。在色彩的處理上,既要源于自然又要大膽夸張,使秋味更濃,可允許適當強化這種感受,突出秋林的色彩特征。教材中的幾幅作品就明顯地夸張了秋林的色彩。但當學生面對大自然時,實際上的色彩更豐富、更復雜。在強化色彩的季節因素、情感因素的同時,可讓學生認識色彩的豐富性,提高觀察、感受色彩并運用色彩的能力。3、教師要列舉幾種常見葉叢的畫法,以幫助學生掌握葉叢的表現方法。還要告訴學生,天空和地面的色彩司以有效的反襯秋林和人物,使畫面鮮明生動,4、人物的活動,
畫在秋林間要相得益彰,要與秋天情境聯系緊密,
以突出主題主體。5、繪畫工具雖然品種不限,但必須是用色彩畫筆來完成。作為單元課活動沒有重輕之分,只有投入時間精力的多少,相對來說,
秋游記憶畫需要的時間會多—些。
8《玩偶大本營》小學美術教案
教學目標
1、運用手的基本方法做玩偶。
2、在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3、在游戲中發展語言表達和表演能力。
4、培養對祖國傳統工藝的熱愛。
教學設計
通過看手指偶的“表演”,激發學生的興趣,
把學生帶入“玩偶大本營”,使學生主動地進入活動一的學習。接著可采用自學的方式動手折、卷紙片,進入創作手指偶的構思階段。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時可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聯想不同的形象;第二,
同一形象不同的聯想。如:豬媽媽、穿花衣服的豬姐姐等。由于人物形象大同小異,教學中可多欣賞一些動物圖片以供學生做玩偶時參考:
活動二:教師做蛋殼偶入手,為了激發學生在形象思維方面的聯想和想像,提高制作興趣和創造熱情,教師的示范最好是“一體多變”,具體地說,
以一個蛋殼為主體,所附加的造型部件不固定死,采用更換或添加的方法使之變成另外一種物體形象或同一物體的更新形態。
活動三:首先可以欣賞提線木偶表演的影像資料以激發學生對民間藝術和傳統工藝的探究興趣,產生動手做一做的制作欲望。滿足學生的需求,采用分組的形式,邊看教材邊討論,讓學生自主探究做吊線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只要學生做出了吊線偶的主要形態即可。然后引導學生仔細看教材的文字提示、圖片說明,解決制作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