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的聯想
授課過程:
一、 吹泡泡
1、 師:“你會吹泡泡嗎?”泡泡的聯想
2、 師:“怎樣吹得又大又圓?”
學生練習
教師指導:慢慢地吹,輕輕地吹。泡泡的聯想
二、 怎樣把泡泡留住泡泡的聯想
學生回答各種答案泡泡的聯想
教師總結:把它吹在紙上。教師示范,輕吹輕放,并告訴學生紙上的泡泡不宜過多。
三、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展示學生作品。
四、 每小組幾張畫。找找泡泡在哪兒。
在汽球里,在背殼里……
五、 今天我們來做“泡泡的聯想”(出示課題)
1、 出示一張泡泡畫,問:可以聯想成什么?
2、 作畫過程:
吹泡泡,勾輪廓,畫背景,上色。
六、 學生制作
七、 將畫好的作品粘在黑板上,最快的同學為大家敲章。
我主要對第四~第五部分進行以下幾點分析:
教學形式:教師先將不同的圖片分發給每一組的學生,讓小組學生共同討論尋找圖中的“泡泡”,再請全班同學共同找找這些圖片(電腦媒體)中的“泡泡”。教學形式有分有合,靈活生動,而且當某些同學看到與自己這組不同的圖片而無法馬上找出“泡泡”所在時,看過這些圖片的小組同學就可以及時補充回答,這樣讓學生來解決學生的問題和不足,以體現自主性學習的特點。泡泡的聯想
提問設計:教師用了兩個重要的提問完成了這一環節所要解決的問題!芭菖菰谀睦铩保恳砸环暾漠嬅娉霈F在學生面前,這不僅僅可以讓學生找“泡泡”,而且還是以美麗的畫面對學生之后的創作進行提示:告訴學生這些都是完成后的作品,“泡泡”經過添畫可以從原來抽象的物體變成具體的事物。第二個問題“這些泡泡可以聯想成什么?”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入,也比前一個問題更難,同時也是對“泡泡”創作的關鍵,它不但要學生想象單個“泡泡”,而且對聯體(兩個,或三個組合)“泡泡”的想象,從找到想,問題逐步遞進,條理明確,為學生的大膽想象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泡泡的聯想教師教態:在提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注意到教師特意請了兩個不曾舉手發言的學生來回答,這一點給我印象深刻,較沉默的學生在開課時往往被人忽視,而陳老師能請他們來回答問題,充分體現教師掌控課堂的能力及對每個學生的關注,讓每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能得到最大的收獲,也能讓學生感到教師的關愛,從而更加喜愛這個教師所教授的課程。
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自編教材的課程,題材的選用,環節的設計,課堂氣氛的掌握,體現了有著十多年教齡的執教者的經驗和能力,內容精彩有新意不但學生喜愛,連在座老師也被深深吸引。
“泡泡的聯想”其實就是對圓的聯想,但教師巧妙的選用了吹泡泡的形式來做圓,不但能使紙上的圓又大又正,而且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一上課就被深深吸引,而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神情更體現了學生對這堂課的喜愛程度,這就使這堂課成功了一半,而之后環節的緊扣“吹泡泡”,“將泡泡停留在紙上”,“想象泡泡”,“添畫泡泡”一個個高潮迭起,使得這堂課精彩分成
第四,第五部分內容(對泡泡的聯想)是整堂課重點中的重點。因為只有想象豐富了,之后才能添畫出出色的完整作品,這時教師出示了各種各樣由“泡泡”變化來的事物,它們生動具體,同時不僅僅是對單個的“泡泡”的描繪,還有對雙個,或三個連體“泡泡”的描繪,從中充分展示了教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曾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要培養有創造力的學生,必須要有具有創造力的教師”我想執教者是具有這樣的素質的,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的想象力也豐富活躍了起來,在問到“這些泡泡可以聯想到什么時?”學生們積極舉手,爭先發言,有的答案充滿童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