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美術第九冊全冊教案
二、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課前準備
放在書中范圍,多種平面構成設計,圓規、尺等工具。
四、教學步驟
(一) 揭示課題--平面構成設計。
(二) 展示各種平面設計圖案,激發學生興趣。簡介構成的應用。
(三) 傳授平面構成設計。
1、 基本形--圓、三角形、正方形(幾何形)
三個相同幾何圖形的構成。
圓:三個三角形接觸構成;三個圓透疊構成。
三角形:三個正方形接觸構成;三個三角形分離構成。
正方形:三個正方形接觸與分離構成;三個正方形透疊構成。
注意形的接觸、分離、透疊的視覺形象,從中體驗規律性、節奏感和秩序感。
2、 形與地的關系。
負形--即黑底上面出白的形象或白底上畫出黑的形象。
消失--即底與形同色,如白形白地,黑形黑地。
3、 形與地的構成排列(見課本第13頁中間圖案)。
4、 多個相同的基本形構成的圖形。
如基本形(圖二)是各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和以正方形的邊長作直徑各畫一弧,即1/4大圓與1/2小圓透疊后所形成的基本形。
①方向變動:作水平、垂直重復排列。
②翻轉排列。
(四) 構成的圖形繪制;
1、 在作業紙上先畫出一個6cm×6cm的正方形。
2、 分割成9個2×2cm2的小正方形。
3、 如上圖示,分別以1、2、3、9的每一小正方形右下角為圓心,以小正方形一邊2cm為半徑,作弧。
按圓經小正方形的邊長為直徑,作半徑長為1cm的半圓。
最后細致地將各個基本形涂上黑色,注意不留白點。不能越邊。
書中第二種構成圖型的畫法略同,區別只在圓心位置的差異。
(五) 教師在示范時可采用剪貼法,先畫出一個基本形,然后用彩色紙將基本形剪出粘貼,這樣既直觀又省時。
也可用幻燈處理。第一張是骨骼圖,第二張畫出大圓的弧,第三張畫小圓的弧,第四張畫一個基本形的色塊。這樣依次重疊映上去,易于學生掌握平面構成圖形的設計繪制。
(課后錄:這種設計比較復雜,應講解仔細)
圓和方的分解構成
一、 教學目標
(一) 通過教學,使學生對圓和方的基本形作合理的肢解和分割,并能組合成新的視覺形象,完成構成的設計。(了解)
(二) 從分解、切割、組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再創造新意識的能力。(練習)
二、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 課前準備
放大書中范圍。
準備多種圓和方的分解構成。
四、教學步驟
(一)小結前節課的教學內容,講評作業,出示課題。
(二)講解圓珠筆的分解構成:
從書中黃橙藍綠四個圓中,采用了四種不同的分割方法。
黃圓--對分(以直徑為分割線)
橙圓--對分,另半圓中再分割成一個小半圓和半個環。
藍圓--對分,另半個圓又分成相等的兩個扇形(即過圓心作十字形分割)。
綠圓--疊合分割(即將圓周對準圓心,疊合后按圓弧分割,后將折痕線分割開一弦)。
排列組合構成:
1、 聯接
2、 聯合
3、 透疊
4、 分離
5、 、
參照上述將圓對分后構成列數個新的形態。參照書中另三個圓的分解構成,請學生盡量設計制作出與上面不同的圖形來。
選擇學生作品展示,啟示他們的想象思維,以達到千變萬化的分解構成圖形的設計目標。
c) 方的分解構成
參照書中的操作步驟圖例:對折 勾描 剪割 粘貼
告訴學生要注意的地方:勾描不要太亂,剪割不能太碎,否則圖形不容易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