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蟲的花衣裳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瓢蟲的花衣裳》是新課程標準美術教材一年級下冊第8課內容。在逐步推進并不斷深入的新課程標準教材的實踐中,本課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大膽嘗試,以多元化的教學思路,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力求能使學生達到一課一得的學習目的。
在認知領域里,學生了解瓢蟲的自然生活習性,分辯美丑、善惡,讓學生養成愛護益蟲,保護自然環境的習慣;在情感領域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認識瓢蟲的外形、花紋、色彩、對稱的美,而產生濃厚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技能領域里,學會探索具體的繪畫方法和制作技巧,并創作瓢蟲。
二、教學結構的設計
本節課以“故事導入課題、尋找特點、新課教授、分組活動創作、展示成果、課題拓展等教學環節開展活動。
導入課題,用動畫故事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的初始思維,當故事情節不斷的深入,學生的思想逐漸地活躍起來,而產生第一次創作的沖動——小瓢蟲真可愛。
在觀看動畫故事片之前,教師事先提出了幾個關于瓢蟲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的放矢的欣賞故事,這樣學生并能有目的的在欣賞的過程中完成了第二環節——尋找瓢蟲特點,當美麗的瓢蟲在學生的腦子里產生印象時,并會引發第二次的創作沖動——我要能把它們表現出來就好了。這時讓學生自由展開討論:瓢蟲的特點。
接著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播瓢蟲的結構,此時學生會與老師產生共鳴,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覺得老師的想法與他們相似,就有了躍躍欲試的興奮,再接著讓學生討論,這美麗的瓢蟲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表現,又激發了第三次創作的沖動——我要用最適合的方法來表現瓢蟲。
有了這三次的創作沖動,教師在學生自愿的情況下,分成三個小組:繪畫、手工、化妝進行創作活動,同時鼓勵集體協作精神。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采取小組討論、互相幫助的辦法,盡量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自覺的在玩中得到啟發、得到知識、得到結論。
最后,讓學生自我展示創作作品,進行自我評述、互相評述的評析方法,又一次讓學生的思維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評述中也可以得到很多的收獲,如構圖、色彩等方面的知識。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在作品評析過程得到充分的體現。
在課堂拓展這一環節,教師用大量的資料展示,如動物的皮紋、植物的葉片、建筑物的造型等,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開擴了學生的視野,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媒體的設計
為了開擴學生的思維,更好的解決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播過程中采用了多媒體課件:有電腦動畫片展播、利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瓢蟲結構分析和拓展欣賞、播放音樂、實物展臺展示成果等多媒體輔助教學。從有聲、有形到有色等方面入手,循序漸進的推進教學過程。
電腦動畫片展播,學生通過觀察了解瓢蟲的生活習性,認識瓢蟲的結構特點,揭示教學重點。再通過大量的欣賞,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突破教學難點。
利用幻燈片進一步展示瓢蟲的結構,加深學生對瓢蟲形、色的印象,同時要求學生大膽想象,大膽選擇表現手法,達到創新的目的。當學生開始創作后,用較小的音量放音樂,激發學生的靈感、開啟學生心靈的智慧之門,全身心的投入到創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