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秒 教材分析
教學時,可將圖中的情境制成動態課件 href= target=_blank>課件,或運用掛圖,讓學生感覺到計量很短的時間,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也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選擇其他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材料,如通過跑100米的事例等說明需要用“秒”做時間單位。2.秒的認識。教材結合前面的主題圖,直接說明: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接著針對明明提出的問題: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呢?教材編排了如下的鐘表店情景圖:里面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鐘表,有機械鐘、表,也有電子鐘、表;教材上的鐘表都是帶秒針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種鐘面結構,特別是借助機械鐘(或表)認識秒針,直觀地看到秒針走1小格就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做一做的兩道習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體驗1分鐘究竟有多長,初步建立起分、秒的時間觀念。教學時,可以事先準備秒表和各種各樣的鐘表(或模型)。教師借助主題圖,說明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做單位后,就可以讓學生思考: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讓他們通過觀察各種鐘表(或模型),發現:有些鐘表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是秒針。秒針走1小格是1秒。接著就拿一只鐘(或表),繼續讓學生觀察思考:秒針走1圈,分針走多少。使學生弄清秒針和分針的運行關系,即秒針走1圈是 60秒,分針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最后就組織學生感悟1分鐘究竟有多長。根據“做一做”,先讓學生靜靜地觀察秒針走1圈;再讓他們在1分鐘的時間里做各種活動。3.時間的計算。這是在學生認識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可以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教材先通過例1及“做一做”第1題,教學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由于學生還未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計算,所以只出現數目較小的,能夠用加法計算的把較大單位變換成較小單位的換算。例1中求2時等于多少分,由 1時=60分,就可以推出2時就是60加60(分),等于120分。再通過例2及“做一做”第2題,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教學一些有關經過時間的簡單計算。例2編排的是學生早晨上學的情景,圖上提供下列信息:7:30離家,7:45到校,要求算出: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在具體的計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種思路,有從鐘面上數格的,也有列算式的,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題編排的是一學生去商店的情景,用生動的畫面提供了兩條信息,即商店的營業時間和該學生到達商店的時刻,要求算出早到了多少時間。教學例1時,要注意緊密聯系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使學生明確1時是60分,那么求2時是多少分,就要把2個60分加起來,就是120分(如果學生對1時=60分,1分=60秒不熟悉,就要先復習)。然后可以讓學生練習“做一做”的第1題。反饋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教學例2時,要借助情境圖,多舉一些實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自己從家出發的時間和到校的時間,算一算自己從家到學校經過的時間,目的是讓他們了解計算經過時間是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在具體計算時,應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算法,教材上列舉的是學生中可能出現的算法。反饋時,可以借助鐘表的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對于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可以讓他們親自動手撥一撥。在鐘表上實際撥動分針可以看出,從7:30到7:45,分針走了3大格,就是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