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千克、克、噸》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教材安排了“有多重”“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練一練”四部分教學內容。“有多重”這一教學情境,目的是讓學生感知物體有輕有重,引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單位來表示物體有多重。“稱一稱,掂一掂”目的是通過操作活動感受并認識千克和克。教師要在課前準備一些秤和有關物體,也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一個彈簧秤以及一些物體(如一小袋米、一些蘋果、幾袋小包裝食品、兩個熟雞蛋等),以便于開展實際操作活動。“估一估,稱一稱”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進一步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本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通過以下教學過程來實現。
(1)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2)實踐體驗,建立觀念。①認識秤。②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稱一稱:請學生用臺秤稱一下兩袋鹽的質量,知道兩袋鹽重1千克;掂一掂:小組內每位同學掂一掂兩袋鹽的質量,感受1千克;估一估:估計一下1千克蘋果大約是幾個,然后再稱一稱;找一找:教師讓學生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質量也大約是1千克,然后以千克為單位找一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質量。③建立克的質量概念(可參照千克的教學過程)。④探索千克和克的關系。首先,讓學生通過稱一稱,算一算等活動,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過稱2袋500克的鹽等活動;然后,用“kg”表示千克,用“g” 表示克,并讓學生說說在哪兒看見過這種符號。
(3)鞏固練習,實踐活動。具體教學過程可參見前面的教學過程設計片段。
1噸有多重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有多重。
2、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和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較少。教材首先通過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質量單位 “噸”,接著通過看一看、說一說,從不同的角度感受1噸有多重;再通過練一練,聯系生活實際,鞏固千克、克、噸之間的關系;最后利用“曹沖稱象”的故事,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材還設計了多幅情境圖,有利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1噸有多重。
本課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課堂學習中。
這一內容的學習可以通過以下教學過程來完成。
(1)猜一猜。讓學生猜一猜大象的質量,從而引出質量單位“噸”。
(2)看一看。利用多媒體(或圖片)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說一說,以此讓學生感知1噸有多重。
(3)說一說。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單位要用噸。教材的例子中,第一幅圖的意思是這座橋最多能承受“50噸”的質量。
(4)練一練。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質量單位“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