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一單元“測量”的疑難問題解答
對于千米和噸這樣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怎樣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解答:對于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的教學,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和相關的計算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相應的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表象以及質量觀念、時間觀念。
對于一些比較小的長度單位(如毫米、厘米、分米和米)和質量單位(如克和千克),我們經常借助學生身邊的物品幫助他們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例如,一個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一枝鉛筆的長度大約是18厘米,一袋鹽大約重500克,一分鐘大約能跳繩80下,大拇指的指甲蓋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等等。但是,對于一些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如本冊教材中的千米和噸,雖然學生在生活中能經常見到這樣的單位,但無法直接通過用手比一比、用尺量一量、掂一掂等方式來建立相應的表象。因此,要建立這樣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需要運用間接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想像來加以培養。具體來說,可以有以下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讓學生通過對千米和噸的間接感受來建立相應的觀念。例如,讓學生實際步行1千米,數一數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少時間,體會一下走1000米的疲勞程度。也可以先走100米,再去想像如果走10個100米,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教學噸的時候,可以讓幾個學生嘗試著抬一袋50千克的大米,再想像如果有20袋這樣的大米會有多重,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1噸大米、1噸棉花大約占多大的體積來建立噸的質量觀念。第二種方式是借助生活中的實際素材幫助學生建立相關觀念。例如,告訴學生從學校到附近某一地點的距離是多少千米,從a城市到b城市大約是多少千米,告訴學生一輛卡車的載重量大約是多少噸,告訴學生像鯨魚、大象這些大型動物的體重大約是多少噸。
需要說明的是,長度觀念、質量觀念的建立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任務,也不必僅僅局限于數學課堂,更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觀察、體驗、感受,逐步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