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數學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 > 測 量(通用15篇)

測 量

發布時間:2023-01-21

測 量(通用15篇)

測 量 篇1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我們有兩只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聽老師講課,可以獲得各種知識,聽電臺廣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它是怎么傳到我們耳朵?

  二、進行新課:

  1、聲音的發生

  (1)演示課本圖3-1, 引導學生觀察音叉發生時叉股在振動。 

  (2)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撥動張緊的橡皮筋。 

  (3)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用手指摸著頸前喉頭部分,同時發聲。

  小結:歸納以上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聲音的發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

  指出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

  2、聲音的傳播

  (1)課本圖3-2實驗  問:右邊音叉的振動通過什么傳給了左邊的音叉?-(空氣)

  (2)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聲音,說明液體也能傳聲。

  (3)隨堂實驗:把耳朵貼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聽見清晰的敲擊聲,說明固體也能傳聲。

  小結:聲音能靠任何氣體、液體、固體物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而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的傳播速度

  學生對比表中的一些聲速并找出空氣中15攝氏度的聲速。 

  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

  4、回聲 

  (1)回聲: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講述為什么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又不能。原聲與回聲要隔0.1s以上我們才能聽見回聲。請同學們算一算我們要聽見回聲,離障礙物體至少要多遠。(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 

  例題:某同學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聲,經過1.5秒后聽見回聲,求此同學離山崖多遠?

  已知:v=340m/s ; t=1.5s

  求:s

  解:s=vt1=340m/s×1/2×1.5s=255m

  答:略

  三、布置作業:

  四、板書設計:

  第一節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1、聲音的發生: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傳播:   1、聲音靠介質(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3、回聲      :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m)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

  五、教后札記: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聲音的傳播速度與傳播物質無關,只取決于聲源本身

  b.在空氣中聲速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聲速越小

  c.只有振動的物體才會發出聲音

  d.固體液體都能振動,所以都能發聲,而氣體不能振動,所以不會發聲

  2.古代的偵察兵為了及早發現敵人騎兵的活動,常常把耳朵貼在地面上聽.以下解釋錯誤的是( )

  a.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動而發聲

  b.聲音可以沿土地傳播

  c.土地傳播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快

  d.馬蹄聲不能由空氣傳到人的耳朵

  3.工人用鐵錘打擊長鐵管一端一次,在鐵管的另一端聽到兩次擊管聲,這是因為( )

  a.聲音沿鐵管傳播快,先聽到,沿空氣傳播慢,后聽到

  b.第二次聽到的是回聲

  c.人耳的錯覺

  d.聲音沿空氣傳播快,先聽到,沿鐵管傳播慢,后聽到

  4.下列現象中能不用通訊設備而能直接交談的是( )

  a.駕駛兩架同向飛行飛機的兩名飛行員

  b.登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員

  c.分別站在海拔1km高山的山頂和山腳的的兩人

  d.同時坐在一間漆黑的房間中的兩個人

  5.人們一般對著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喊一聲,就可以聽到回聲,而在室內就常常聽不到回聲,這是因為( )

  a.回聲只有在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周圍才能產生

  b.因為室內反射聲波的障礙物離人較近,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無法區別

  c.因為室外反射聲波的障礙物山崖或高大建筑物離人較遠,人聽到回聲和原聲時間差在0.1秒以上,人就將回聲和原聲分開了,就可以聽到回聲

  d.以上說法都不對

  6.一輛汽車朝著山崖勻速行駛,在離山崖700m處鳴笛,汽車沿直線向前行駛40m后,司機剛好聽到剛才鳴笛的回聲,求汽車行駛的速度.(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m/s)

測 量 篇2

  人教版新課標三年級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測  量

  第  一  課  時

  認識長度單位 —— 毫米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估  計                 實際測量

  數 學 書 的 長

  數 學 書 的 寬

  數 學 書 的 厚

  生1: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么厚。

  ……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出: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發現了什么?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展

  1、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

  九、教后自評。

測 量 篇3

  (一)教學要求: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對牛頓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2.知道彈簧秤是測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構造。會用彈簧秤測量力。

  (二)教具:拉力器,彈簧秤。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

  (三)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5分鐘)

  請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到講臺前,分別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學觀察,然后回答: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本節學習力的測量。

  板書:二、力的測量

  二、力的單位(5分鐘)

  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為紀念牛頓而命名。

  板書:1.力的單位:牛頓。

  拿起2個雞蛋的力大約是1牛頓。

  提起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的力約為10牛頓。

  舉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約為200牛頓。

  三、彈簧秤(10分鐘)

  說明彈簧秤是測量力的工具。根據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制成。

  讓學生拿起彈簧秤,觀察它的構造:彈簧、指針、外殼、刻度、掛環、掛鉤。

  介紹使用方法:

  1.觀察刻度、零點��不用力拉秤鉤時,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處?量程多大?最小刻度代表多少牛頓?

  2.使用注意事項:加在彈簧秤上的力不能超過量程。

  3.討論“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板書:2.測量工具:彈簧秤。

  四、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20分鐘)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

  最小刻度: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的力:

  五、小結。

測 量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教學設計示例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拉力器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的力: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展

  【課 題】 測力計的發展

  【組織形式】 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利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總結測力計的發展概況.

  【備 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體驗力的大小

  【課 題】 體驗力不同大小的感覺

  【組織形式】 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用測力計等工具體驗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覺;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

  【備 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測 量 篇5

  五年級科學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教案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時間在流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時間有時指某一時刻,有時指時間間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和現象可以估計時間。

  過程與方法:經歷各種活動,感知、體驗1分鐘時間的長短,進而合理估計10 分鐘、1小時持續的時間。

  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流逝的時間,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意識到只憑主觀感受有時是不正確的。

  【教學重點】感受時間流逝;合理估計時間。

  【教學難點】客觀合理的估計時間。

  【教學準備】大時鐘一個,學生自帶鐘表(小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帶領閱讀單元導語。

  2、揭題:時間在流逝。(板書課題)

  二、現在幾點了:

  1、如果不看鐘表,你能知道現在大約幾點鐘嗎?(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

  2、可以根據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來估計現在幾點了?(分組討論估計的方法。)

  3、匯報、交流估計方法。

  4、要準確地知道現在的時間,該怎么辦?(看鐘表)

  5、請看看鐘表,現在幾點了?你們小組誰估計的最接近?

  三、1分鐘有多長?

  1、師出示大時鐘,結合敘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體驗一分鐘有多長?

  a、集體閉上眼睛,體驗一分鐘,師看時間。

  b、你們還可以找哪些活動,來體驗一分鐘?小組里面先討論下,然后拿出時鐘或手表,開始體驗活動。

  3、匯報交流體驗方法和結果。

  4、我們體驗了 1 分鐘有多長,那如果讓我們估計 10 分鐘持續的時間,或者是1小時持續的時間,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過去多少時間了?

  1、從上課到現在已經過去多長時間了?離這節課下課還有多長時間?

  2、在學生估計后,師出示正確時間進行對照,讓學生發現有時自己的估計居然這么不準確。

  3、引導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時候你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什么時候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

  4、討論:時間是否真的如我們的感受一樣,有時候快有時候慢呢?

  5、小結: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的,我們之所以會對時間有快慢的感覺,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們會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們沒興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覺來計量時間,準確嗎?怎樣能比較準確地計量時間呢?

  2、完成作業本作業。

  板書設計:

  時間在流逝……

  體驗:

  一分鐘有多長?

  時間有快慢嗎?

  2、太陽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度會慢慢的變化,日晷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計時器。

  過程與方法:觀察太陽光影在一定時間內長短和方向的變化;討論太陽光影是怎么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的;學習使用簡易日晷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人探索時間的過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太陽鐘計時的原理。

  【教學難點】制作使用太陽鐘計時。

  【教學準備】關于日晷計時的資料、立竿、制作太陽鐘的套材(小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如今,我們只需要看一看鐘表就能知道現在幾點了。可過去的人們并沒有我們今天使用的鐘表,在時鐘發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來計量時間的呢?(學生充分交流)

  2、揭題: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用太陽來計時:

  1、關于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資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用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如:古時候一天分為幾小時?是怎樣劃分的?閱讀課本p52資料等等。

  三、用光影來計時:

  1、師:古代的人還常常用光影來計時。他們是怎樣做的呢?

  2、引導思考:在太陽下,將一根木棒豎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木棒的影子。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方向、長短會花生變化嗎?

  3、組織觀察活動。(課前老師畫一次影子,課中和學生再去畫一次,使用太陽鐘時還可以畫一次。)

  4、如有錄象片段,可適當代替上面的觀察光影的活動。

  5、討論: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陽的光影來計時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圖,解釋怎樣計時。

  7、師結合日晷面介紹“時辰”資料。

  8、師提供太陽鐘套材,小組合作組裝。

  9、師介紹使用方法,學生嘗試計時。

  四、延伸:

  1、為什么古人選用太陽來記錄一天時間的流逝呢?

  2、太陽鐘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弊端?

  板書設計:

  太陽鐘

  資料:                                 日晷

  “天”

  “時辰”

  3、用水測量時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用來計時。

  過程與方法:記錄100毫升水緩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根據記錄推測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實驗觀察的重要性;激發研究用水計時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滴漏實驗

  【教學難點】滴漏實驗

  【教學準備】有關水鐘的資料、每個小組一個鐵架臺、一個漏杯、一個量筒、裝300毫升水的燒杯、電子表,實驗記錄單,毛巾一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們還曾經利用流水來計時,他們是怎樣設計這種計時工具的呢?

  2、揭題:用水測量時間。(板書課題)

  二、古代的水鐘:

  1、播放用水計時的錄象資料。

  2、學生獨立閱讀課本p54有關古代水鐘的內容。

  3、嘗試解釋這些水鐘是怎樣計時的?

  4、討論:古人是怎樣想到用流水來制作計時工具的?水鐘的字捉必須解決什么問題?

  三、滴漏實驗:

  1、師出示滴漏實驗裝置,介紹課本p55上的滴漏實驗。

  2、實驗一:記錄100毫升水緩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

  3、匯報交流實驗結果。討論:結果為什么會存在差異。

  4、根據自己小組的記錄結果,推測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5、實驗二:測量記錄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6、反饋:我們的推測與實驗結果接近嗎?想一想:為什么?

  7、引導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嗎?

  能讓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嗎?

  古人是怎樣保持水鐘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樣的瓶子里裝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時間將怎樣變化?

  板書設計:

  用水測量時間

  古代的水鐘: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實驗:流100毫升水需要(     ),

  推測: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

  4、我的水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一定的裝置里,流水能夠用來計時;通過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鐘更加準確的計時。

  過程與方法:設計制作一個自己的水鐘;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鐘嘗試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制作帶來的樂趣;意識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科學制作是一個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

  【教學重點】設計制作水鐘

  【教學難點】控制漏水速度

  【教學準備】一些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實物、學生自帶制作水鐘工具材料、鐘表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古代水鐘和滴漏實驗。

  2、師介紹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

  3、揭題:我的水鐘。(板書課題)我們能用兩個塑料瓶制成一個能夠計時10分鐘的水鐘嗎?

  二、設計“水鐘”:

  1、我準備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

  2、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來劃分10分鐘的時間刻度呢?

  4、用畫圖的方法把我們的設計方案表示出來。

  三、做一個“水鐘”:

  1、制作一個滴漏。思考:怎樣制作一個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標出時間刻度。

  確定合適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計時,在容器壁上標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鐘和5分鐘時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時間,分別標出1分鐘~10分鐘的時間刻度。

  3、小組討論后,進行制作。

  四、用水鐘計時:

  1、用做好的水鐘與鐘表對照,我們的水鐘計時準確嗎?

  2、討論: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狀、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劃分的準確度等。

  3、思考:怎樣改進我們的水鐘?

  4、實踐嘗試、改進。

  板書設計:

  我的水鐘

  設計水鐘: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鐘:滴漏?刻度?

  使用水鐘:準確嗎?

  改進水鐘:哪些因素?

  5、機械擺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么制成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過程與方法:重復觀察和測量擺鐘每分鐘的擺動次數;動手制作一個單擺并觀察和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理解重復進行實驗的價值;感受探究計時工具的快樂。

  【教學重點】動手制作一個單擺并觀察和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教學難點】通過觀測理解擺的等時性。

  【教學準備】擺鐘一個或擺鐘的錄象、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鏍帽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前幾節課學習的幾種古老的計時方法,如:太陽鐘、水鐘等。同時指出還有很多類似的計時方法,如:一柱香、一個沙漏等等。

  2、師:雖然計時方法很多,但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鐘,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揭題:機械擺鐘。(板書課題)

  二、觀察鐘擺:

  1、師出示擺鐘,設疑:擺鐘計時為什么可以這么精確呢?

  2、觀察討論:擺鐘是怎樣來計量時間的?

  3、測量:用秒表測一測: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幾次?

  4、集體測量一次后反饋,問:鐘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相同嗎?

  5、討論:課本中的記錄表為什么要讓我們測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觀察我們的鐘擺:

  1、師:我也做了一個單擺(出示單擺),它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呢?

  2、學生猜測后,師帶領學生集體測量三次。

  3、設疑:是不是所有的單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都是一樣的呢?

  4、老師給你提供鐵架臺、棉線、鏍帽,你能做一個擺嗎?

  5、小組合作制作一個單擺,并開始測量固定時間內,單擺擺動的次數。(課本記錄表上的時間間隔可以讓各小組決定,只要相同間隔就可以了)

  6、反饋交流結果。

  7、討論:你有什么發現?

  8、結合學生發現的(相同間隔時間段里,單擺擺動的次數是固定的),指出:單擺的這個特性就是等時性。利用這個特性,人類發明了擺鐘,大大提高了計時的精確度。

  四、延伸思考:

  師可結合學生匯報:雖然每個小組的單擺都具有等時性,但不同的單擺之間,擺動的速度確是不一樣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機械擺鐘

  單擺:等時性

  6、擺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感覺是會出錯的,深刻理解重復精確實驗的價值 ;感受探究單擺的快樂。

  【教學重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長中短棉線各一、重中輕鏍帽各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我們知道擺具有等時性,那不同的擺自由擺動的快慢都一樣嗎?

  2、師出示自制單擺問: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么有關呢?

  3、揭題:擺的研究。(板書課題)

  二、用擺做實驗:

  1、推測: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么有關呢? (擺繩長度、擺錘大小等,如出現擺的幅度這個因素,可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實驗。)

  2、對擺繩長度、擺錘大小兩個因素,分別展開討論:

  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3、學生小組實驗研究搜集數據。

  4、集體匯報。問: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有關嗎?擺的快慢與繩長有關嗎?

  5、小結。

  三、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1、師: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什么樣的擺擺動的慢,什么樣的擺擺動的快,我們是怎樣知道的?

  2、閱讀課本p61下面的插圖和文字。讓學生進行推測。

  3、師出示如圖的兩個擺,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演示實驗。

  4、討論: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師引導:擺的長度并不等同于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6、小結: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

  板書設計:

  擺的研究

  預測: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擺繩長度  擺錘重量? 擺動幅度大小?

  實驗驗證

  結論:擺的快慢與擺繩長度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

  擺長

  7、做一個鐘擺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 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據。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數據。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

  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

  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

  8、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過程與方法:觀察擺鐘內部構造;制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簡易擺鐘。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體會到探究擺鐘計時的樂趣;感受到科學與技術結合帶給人類的進步。

  【教學重點】認識擺鐘的內部結構,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制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簡易擺鐘。

  【教學準備】擺鐘內部結構示意圖或錄象片段、學生自帶制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通過近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擺具有等時性,我們還知道了通過控制擺長,可以控制擺的快慢。那么擺鐘又是怎樣把擺的這個特性應用進去,制造出擺鐘的呢?

  2、設計時鐘的要訣在于讓指針以一定的快慢移動,幾世紀以來的時鐘都是利用擺錘控制與齒輪相連的指針運轉的。擺鐘的擺錘是怎樣帶動指針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動的?

  二、觀察擺鐘齒輪操縱器: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學課本p64——65內容。

  2、交流自學成果。

  3、師指出擺鐘的幾個重要部件:擺錘、垂體、齒輪操縱器、齒輪。并結合插圖引導學生發現這些部件在擺鐘工作時是怎樣運動的?

  4、要求學生進行描述。小組內描述到獨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關錄象資料,加深學生理解。

  三、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1、看了擺鐘的內部結構,知道了擺鐘的工作原理后,我們也來做一個簡易擺鐘吧。

  揭題: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2、引導思考:擺錘只需要擺動30次,擺鐘就是一分鐘,也就是60秒。這是為什么呢?

  3、用自帶卡紙等其他材料進行仿制。

  4、請成功的小組進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繼續完成。

  板書設計:

  做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擺鐘的主要部件:擺錘、垂體、齒輪操縱器、齒輪等

  每分鐘擺動30次  →  時鐘走60秒

測 量 篇6

  第二章觀察和測量

  第六節溫度的測量

  教材分析

  溫度測量在自然科學中是最基本的幾種測量之一。教材首先明確溫度的含義,然后要求學生掌握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及掌握體溫計與溫度計的異同。特別是對溫度計的使用規則和體溫計的特點作了重點闡述。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采用學生探究性實驗為主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體會水的冷熱程度,來明確溫度的含義。在動手用溫度計測量水溫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通過對體溫計和溫度計的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⒉采用對比、討論為主的啟發式教學。在實驗中發現問題,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答辯和對比,然后教師小結,得出結論。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其中學生實驗占1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了解溫度的含義,掌握溫度計的讀法及使用方法。

  ⒉明確溫度計和體溫計的異同。

  ㈡技能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探究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討論、總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攝氏溫度的讀寫方法和溫度計的正確使用。

  ⒉教學難點 :常用溫度計與體溫計的正確使用。

  三、教具準備

  溫度計一只、體溫計一只。每組學生準備:溫度計一只、體溫計一只、三只燒杯(內分別盛有開水、冷水、溫水)。

  四、教學過程 

  教師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冷、熱、燙等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讓學生把這些詞填入空格中:

  ⑴冰很(     )   ⑵從火爐中拿出來的鐵球很(    )

  ⑶今天天氣很(    )

  指出溫度的含義: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熱的物體溫度高,冷的物體溫度低。

  學生舉例說明溫度跟人類的關系很密切。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

  學生探索實驗一:每組學生先把兩只手分別插入熱水和冷水中,過一會兒,把左手插入溫水中,體會左手的感覺,然后再把右手插入同一盆溫水中,體會右手的感覺。

  學生探索實驗二:用水摸一下自己的額頭,然后摸一下同桌的額頭,體會冷熱感覺。在兩個探索實驗的基礎上討論井水“冬暖夏涼”的原因。

  小結:光憑感覺不能客觀反映物體溫度的高低,要準確地判斷或測量溫度需要使用溫度計。家庭和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有水銀溫度計、酒精溫度計,煤油溫度計等。

  ㈡溫度計與攝氏溫度

  ⑴用途:測量物體的溫度。

  ⑵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溫度計,描述它的構造。

  ⑶構造:一根內徑很細而且均勻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是一個玻璃泡,在管和泡里有適量的液體(如水銀、煤油等),管壁上標有刻度值。

  ⑷刻度方法: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然后分成100格,每一格為1度。當然還可以擴大到0度以下和100度以上,這種刻度最初是瑞典科學家攝爾修斯提出的,為紀念這位科學家,我們就把溫度的單位規定為攝氏度。

  ⑸溫度單位:攝氏度,用符合“℃”來表示。如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寫成37℃,讀作37攝氏度。對0℃以下的溫度,就在度數前加負號,如-12℃,表示零下12攝氏度,或讀成負12攝氏度。

  ㈢溫度計的使用

  讓每組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溫度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討論:如果被測物體的溫度超過溫度計的最高溫度或低于它能測的最低溫度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答:可能將溫度計脹破,或者測不出溫度值。

  小結:溫度計不能測量超過溫度計量程的溫度。所以在測量前必須先估計被側物體的溫度。

  學生探索實驗三:把溫度計玻璃泡與被測溫水充分接觸,觀察內液面的升降情況,確定什么時候可以讀數。

  學生探索實驗四:明確讀數時仰視或俯視所得結果與平視有何不同。

  學生探索實驗五:把溫度計的玻璃泡與被測溫水充分接觸,讀出結果,然后把溫度計的玻璃泡與杯壁相接觸,讀出結果,把溫度計的玻璃泡一半浸入溫水中,讀出結果。進行比較。

  學生探索實驗六:溫度計在溫水中讀數,并記錄數據,然后把溫度計從溫水中拿出來到空氣中讀數,并記錄數據。進行比較。

  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分析、討論、小結。

  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物體中拿出來讀數,讀數時要等到內液面穩定下來后才能讀數,視線要與溫度計內液面相平。

  ㈣體溫計

  學生動手用體溫計在腋下或口腔中測量體溫。把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進行比較,并填表:

  測量儀器

  測量范圍

  準確值

  讀數情況

  使用注意點

  溫度計

  0-100℃或其它

  1℃

  不能離開被測液體

  不能甩

  體溫計

  35℃-42℃

  0.1℃

  可以拿出來讀數

  先甩幾下后測量

  學生討論:體溫計測量人體體溫時為什么可以拿出來讀數并要甩幾下呢?

  教師小結:

  在體溫計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間,有一段特別細的彎曲的玻璃管。這種結構可以使體溫計離開人體時,水銀柱在這里斷開,上面的玻璃管里的水銀就退不回來了,可以拿出來讀數。因此,在下次使用前應先用力甩幾下,把水銀甩回到玻璃泡中。

  ㈤課堂小結

  五、板書設計 

  第六節溫度的測量

  ⒈溫度來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⒉溫度計工作原理: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

  ⒊單位:℃。

  ⒋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⒌溫度計和體溫計的區別。

  六、習題與解析

  ⒈隨堂練習

  ⑴“45℃”應讀作 ,“-30℃”應讀作 。

  ⑵在非洲的索馬里曾測到過高達63℃的氣溫,在南極大陸曾測到過-88.3℃的最低氣溫,兩地的最大氣溫差是 ℃。

  ⑶某人用一支體溫計測得某甲的體溫是40.5℃,該人立即又將該體溫計消毒后給正常體溫的乙測體溫,測出乙的體溫是 。

  (A)37℃    (B)40.5℃      (C)38℃     (D)40℃

  ⑷體溫計的水銀面指在38.5℃上,某同學在未甩的情況下,分別量出生病同學的體溫,測得的結果第一次為38.5℃,第二次39.5℃,第三次為39.5°。則

  (A)只有第一次正確 

  (B)只有第二次正確

  (C)只有第三次正確 

  (D)第三次肯定正確,第一、二次也可能正確

  ⑸某溫度計在冰水混合物中的水銀柱長5厘米,在100℃時水銀柱長25厘米。當水銀柱長為12厘米時,所顯示的溫度為

  (A)28℃      (B)35℃      (C)48℃      (D)60℃

  ⒉課后練習

  ⑹下列使用溫度計的步驟,按正確的操作順序排列應為 。

  (A)讓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沒在被測液體中

  (B)取量程適宜的溫度計

  (C)取出溫度計

  (D)估計被測物體的溫度

  (E)讓溫度計與被測物體接觸一段時間

  (F)觀察溫度計的讀數

  ⑺一支溫度計刻度均勻,但讀數不準,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將它放入沸水中,示數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數為-5℃。現把該溫度計懸掛在教室墻上,它的示數為30℃。教室內的實際氣溫應是      ℃。

  ⒊參考答案

  ⑴45攝氏度 負30攝氏度  ⑵151.3℃  ⑶B  ⑷B  ⑸B

  ⑹(D)(B)(A)(E)(F)(C)  ⑺35

  ⒋簡要分析

  ⑶體溫計沒甩內液面只會上升不會下降,40.5℃不可能下降到37℃,所以刻度仍40.5℃。

  ⑷第一次的結果為38.5℃,生病同學的實際體溫可能是38.5℃以下或剛好是38.5℃,第二次的結果是39.5℃,在38.5℃基礎上有所上升,說明實際體溫為39.5℃,而第三次為39.5℃,該同學的實際體溫可能是39.5℃以下或剛好是39.5℃,所以B正確。

  100℃-0℃

  ⑸所顯示的溫度=   ×(12-5)=35℃

測 量 篇7

  這節課是測量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二冊的時候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這節課是第二階段的學習,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一開始就讓學生回憶有關測量的知識,為學生根據1厘米的長度估計木條的長度做一個鋪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也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10厘米的長度。然后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1分米的長度,感受1分米,接下來設計的趙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做到知識來源于生活還要還原于生活。學習1毫米的時候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測量4.5厘米的木條時學生意識到大約是5厘米,但是有不夠,就有學生向大家介紹可以用小數或者用毫米進行表示,很順利地引出毫米,也從分利用了學生的資源.

  在學習1 dm = 10 cm的時候,我讓學生通過測量進行學習并利用舊知1m = 100 cm 、1分米=10厘米 和新知1 dm = 10 cm先進行目測激發學生的遷移思維,再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用1分米的小木條去測量1米,較直觀的數出1米里面有10個1分米從而得到結論1m=10dm。毫米是學生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就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在尺子上尋找毫米,數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測 量 篇8

  第四課時實際測量教學內容:教材60~61頁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重點難點: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教學準備:卷尺、測繩、標桿教學過程:一、活動準備1、檢查學生所帶的測量工具,各小組進行調劑。2、明確室外活動的程序與要求。二、室外活動   1、測量地面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   (1)討論:如果要測量操場的長,但是沒有這么長的卷尺,怎么辦?   (2)怎么分段測量?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標桿)怎么用標桿測定比較遠的距離?讓一個小組示范,其他同學評議。(3)各組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提醒:要確保新加入的標桿與兩端的標桿在同一條直線上。相鄰標桿之間的距離要恰當,要保證能用卷尺或測繩等進行直接測量。2、學習步測(1)指出:沒有測量工具或對測量要求不十分精確時,我們可以用我們的腳步進行測量,也就是步測。(2)如果步測一段距離,我們需要知道什么?(一步的長度,走的步數)(3)估計自己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4)我們可以通過測算得到自己平均每步的長度。想想看,怎么測算比較準確?引導學生測算自己一步的平均長度:讓學生在50米上的跑道來回走幾次,記下每次走的步數,然后算出平均走的步數,再算出平均每步的長度。(5)根據自己的平均步長,步測學校操場的寬,再用工具測量,看看與步測的誤差有多大。3、學習目測(1)在100米的跑道上,每隔10米插一根標桿,然后到一端看看10米、20米、30米……的距離各有多遠。你發現了什么?(2)目測自己與一個指定位置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多少米,再步測一下,進行比較。

測 量 篇9

  教學內容 第1~3頁,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知道1毫米和1分米的實際長度。  2.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相鄰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  3.會進行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化聚。教具學具 投影儀,投影片,米尺。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厘米是長度單位,并且知道用直尺可以量一條線段的長度。這里有一條線段,我用直尺量它的長度,誰知道這條線段的長是多少?(投影片)  (1)    (4厘米)(2)我們再看這一條線段長度有多少?(在投影片上用直尺度量)師:有的說這條線段大約長4厘米,有的說大約長5厘米,這就是說用厘米不能精確地量出這條線段的長度,我們怎么辦呢?  二、新授  師:今天我們首先要學習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演示投影片:一個學生在制作飛機模型的情境圖。問學生做飛機模型要看圖紙嗎?制作時對尺寸的要求高不高?它需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  (一)毫米的認識。  1.請學生觀察直尺,找一找1厘米的刻度,1厘米有多長呢?  2.教師在投影儀上映出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數一數直尺上把1厘米又平均分成了幾個小段?  師:我們把1厘米的長度平均分成了10個小段,每一小段的長度我們就把它叫做1毫米,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的長度單位。(板書:毫米mm)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剛才我們量的這條線段長多少呢?(4厘米5毫米) 3.讓學生舉例說明1毫米有多長。  4.讓學生量一量數學課本和五分硬幣的厚度各有多少毫米。  師:剛才那條線段長4厘米5毫米,也就是幾毫米呢?(因為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所以4厘米5毫米=45毫米。)  (二)分米的認識。 1.出示一根米尺后提問:這根米尺長多少?把1米平均分成100小段,每小段長多少?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小段,每小段長多少?  師:(出示學具長1分米的小棒)我們把這條長10厘米的線段叫做1分米,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的長度單位。(板書:分米dm,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舉例說明1分米有多長,并用米尺畫1分米的線段,再說說自己的一拃約長多少厘米。  師:1根學具小棒長1分米,把10根這樣的小棒連起來,接成的一長條長度是多少呢?1米等于多少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讓學生用1分米的小棒量一量課桌的長與寬各約有多少分米?  3.練習,課本第6頁第1題。  填哪個長度單位最合適?  (1)鉛筆的長約是17(  )。(2)墨水瓶的高約為60(  )。(3)文具盒的長約是23(  )。(4)大頭針的長約是(  )。(5)教室的高約是(  )。  4.練習,課本第3頁第2題。  在正確的答案上打“√”。并請說一說為什么?  (1)鉛筆刀的長度約是:①80分米②80厘米③80米④80毫米。  (2)芳芳身高是:①135毫米②135厘米③135分米④135米。  5.練習,課本第6頁第2題。  量線段的長度。  師小結:我們已經認識了毫米和分米,用毫米和分米來表示長度。以前還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厘米、米)并且知道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三)長度單位的化聚。  1.出示例題:3厘米=(  )毫米。怎樣想?  師:因為1厘米是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  試一試,口答:  4米=(  )分米,    5分米=(  )厘米。  2.50毫米=(  )厘米。怎樣想?  師:因為10毫米是1厘米,20毫米就是2厘米,所以50毫米就是5厘米。  試一試,口答:  80毫米=(  )厘米,  70分米=(  )米,  20厘米=(  )分米。  師:剛才在課本第2頁圖上看到的鑰匙的長4厘米5毫米,就是45毫米。想一想,為什么?  三、練習填表。米(m)分米(dm)厘米(cm)1 440 5 30   四、總結我們認識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們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把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化成較小的長度單位,只要想它們的進率是幾,如3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因為1厘米=10毫米,所以3厘米=30毫米;反過來30毫米改寫成較大的長度單位厘米時,就要想10毫米等于1厘米,所以30毫米=3厘米。

測 量 篇10

  教材分析:

  測量小燈泡電功率是九年級物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在實驗探究中,引導學生結合電功率的計算公式了解實驗原理,知道實驗必須測量的物理量,需要的器材,進而完善電路的設計。小組內學生合作測量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電功率,交流討論,明確燈泡的亮度由燈泡的實際電功率決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會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實際功率,進一步練習使用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

  過程與方法

  經歷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過程,培養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

  教學難點: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

  教具:學生分組實驗每組準備

  電池2節、開關1只、滑動變阻器1只、電流表1只、電壓表1只、小燈泡(2.5v)1只、導線若干。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復習電功率的知識:

  1.什么是電功率?電功率的大小表示電流做功的快慢。

  2.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二、新課教學

  1.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電功率的計算方法,而我們今天要解決電功率的實驗測量問題。

  討論:

  在電功率的計算公式中,根據哪個式子我們可以較為便捷通過實驗的方法測量并計算出電功率?

  板書: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原理  p=ui

  2.如圖1所示,在測量了電壓與電流值后,可以計算電功率的大小,請學生完善電路圖,并依據電路圖說出實驗選用的器材。

  3.討論實驗中要測量燈泡的電功率的幾種情況。

  u實=u額

  u實>u額

  u實<u額

  學生敘述實驗過程

  學生動手實驗,并填寫p95實驗表格,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實驗數據,明確燈泡的亮度由燈泡的實際電功率決定。

  5.討論實驗過程中的以下問題:

  ①為什么測量額定功率,不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來減小誤差?

  ②滑動變阻器的作用:(保護電路,改變電阻來調節小燈泡兩端電壓,測小燈泡不同電壓下的電功率。)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小結本節學習到的內容,對實驗探究中的問題簡要分析。

  四、布置作業

  如何利用電能表間接測量用電器的電功率?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   測量電功率

  1.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原理  p=ui

  2.實驗電路與實驗器材

  3.實驗過程

  u實=u額

  u實>u額

  u實<u額

  4.燈泡的亮度由燈泡的實際電功率決定。

  5.問題討論

  ①為什么測量額定功率,不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來減小誤差?

  ②滑動變阻器的作用:(保護電路,改變電阻來調節小燈泡兩端電壓,測小燈泡不同電壓下的電功率。)

測 量 篇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

  2.會用卷尺、測繩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較近的距離.

  3.能用標桿測定直線并沿著直線量出較遠的距離.

  教學重點

  使用工具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測定直線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標桿三根,卷尺(或測繩)一條,木樁若干個.

  2.課件.

  3.印制直線測定記錄.

  組長(  ),小組成員(  )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寬.

  說明:因為黑板的面積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來測量它的長、寬.

  2.如果要修建一個長150米,寬100米的長方形操場,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會出現什么結果?

  學生回答:浪費時間、結果不準確、形狀不規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在工農業生產中,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時都需要測量土地.測量士地的知識對于我們將來參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這節課就學習的有關知識.(板書:)

  2.認識測量工具.

  (1)標桿.測定較遠的距離時,用來做標記.可以自制.通常把標桿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紅白相間的顏色,目的是看起來明顯.提問:為什么標桿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測繩.測定較近的距離時用的工具.測繩可以自制.制作時以米為單位量好(第一段劃分出分米,并做出標記)

  提問:自制測繩選什么樣的繩子比較好?為什么?(彈性小的好,便于測得準確數據)

  (3)小紅旗:測量時,做為指揮信號.

  3.測量較近的距離.

  (1)指名兩組學生分別用卷尺或測繩測量教室的長、寬.

  (2)提問: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通過和觀察,得出:測量時卷尺或測繩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繃得過緊,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彎曲.

  4.測量較遠距離.

  (1)說明測定直線的意義和作用.

  當需要測量較遠的兩物體之間的距離時,只用卷尺和測繩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測的距離之間測定一條直線,然后沿著這條直線分段量出這段距離.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使學生知道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距離,就可能分段測時出現曲折,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度.

  (2)測定直線.

  請同學們看課件.互相討論:測定直線分幾個步驟?總結.

  ①把所測距離的兩端(A、B點)各插一根標桿.

  板書:(1)確定起點、終點.

  ②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第三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三根標桿在同一直線上.B點標桿與C點標桿的距離應略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拔出標桿,釘上木樁并編為1號,起點為0號.

  板書:(2)立第三根標桿.

  ③用同樣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標桿插在D點……,釘樁,編號,使第三根標桿逐漸接近第二根標桿,它們的距離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板書:(3)反復立標桿.

  ④把第三根標桿插過的各個點與A、B兩點接起來就定出一條直線.

  板書:(4)連點成直線.

  (3)測定直線后,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A、B兩點的距離.

  (4)小結.提問:測定較遠的距離時,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測定直線?

  (5)室外操作:在校園里先確定兩點,插上標桿,并通過這兩點測定一條直線,再用卷尺或測繩量出這兩點間的距離.

  ①宣布測量小組,指定組長,明確要求,提出評比條件.

  ②教師帶領一個小組做示范.結合具體步驟講注意事項.如標桿必須立直.讓學生隨著分段測量,把有關數據填入記錄單.③各小組分別測定直線,量出距離.教師要注意巡視指導.④總結評比情況.

  三、鞏固發展(1、2題室外分組進行)

  1.用測量工具測量籃球場的長、寬,并根據測量結果計算出籃球場地的面積.

  (1)使用工具有( )

  (2)籃球場地的長( )米,寬( )米.

  (3)籃球場地的面積是( )平方米.

  2.在操場上或田地里先選一點,再選一個目標(如樹或旗桿),然后在這點到目標之間測定一條直線,再沿直線量出這個點到目標之間的距離.

  3.華光農場有一塊土地如下圖,它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如果一臺拖拉機一天可以耕地2公頃,3臺這樣的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可以讓學生分兩步來做.先求出這塊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再求出3臺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4.工廠到海港的公路長120千米.一輛汽車從工廠運貨到海港用了3小時,返回時每小時比去時多行10千米.返回工廠用了幾小時?

  四、全課小結

  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五、板書設計 

  測量工具:標桿、卷尺、測繩等.

  測量較遠距離:1.測定條直線.2.分段量這段距離.

  (1)確定起點、終點.

  (2)立第三根標桿.

  (3)反復立標桿.

  (4)連點成直線.

測 量 篇12

  第五節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能夠應用歐姆定律學習一種測量電阻的方法.2.進一步掌握電壓表、電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規則.3.通過使用滑動變阻器,進一步理解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作用,鞏固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方法.二、能力目標1.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信息的綜合分析能力.2.通過學生根據實驗課題選擇儀器、設計實驗、制訂實驗操作方案等,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三、德育目標1.通過學生自己的設計、操作、結論的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周密、嚴謹的科學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實驗過程中,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教學重點利用電流表、電壓表測小燈泡的電阻.●教學難點自行設計科學的、完整的實驗操作方案.●教學方法實驗法、探究法、討論法.●教具準備(學生可2人或4人一組)干電池組(帶盒)或學生電源、電壓表、電流表、小燈泡(帶座)、開關、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投影儀.●課時安排1 課時●教學過程一、復習引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課學習了歐姆定律,并已能用歐姆定律的公式做一些簡單的計算,現在請同學們看這樣的題目.投影題目:用電壓表測出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是7.2 v,用電流表測出通過這段導體的電流為0.4 a,這段導體的電阻是多少?同學們練習,兩個同學板演.解:根據歐姆定律i= 得r= = =18 ω(此題目是上節課歐姆定律公式的鞏固應用,并且有同類型的例題.教師對學生的演算可以不做過多的講評,直接關注其變形公式)[師]歐姆定律i= 可變形為r= ,可不可以說導體的電阻r與導體兩端電壓成正比,而與通過導體的電流成反比?也就是說,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高,導體的電阻r就會越大;通過導體的電流越大,導體的電阻就會越小?(學生通過對“電阻”一節的學習及課后探究已有所理解)[生]電阻是物質本身的性質,是由導體本身的因素決定的,和導體兩端是否有電壓,電壓多高,以及導體中是否有電流,電流的大小都沒有關系.[師]肯定同學的回答.強調:對于變形公式r= ,不能單純從數學的角度理解,不存在r與u成正比,r與i成反比的關系,但是r= 可以作為電阻的計算式,由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導體的電流來計算這段導體的電阻.二、進行新課[師]同學們面前的小燈泡是我們在實驗室中做實驗時常用到的,你們還知道在哪兒還用它呢?[生]手電筒用的就是這種,還有有的玩具上也用這種燈泡.[師]如果我們想知道這種燈泡的電阻是多大,怎么辦?[生]可以利用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r= 算出來.[想想議議][師]要利用變形公式r= 求電阻,需要知道u、i值,怎么能知道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電流呢?[生]用電壓表測電壓值,用電流表測出電流的值.[師]很好,請大家畫出測量小燈泡的電壓和電流的電路圖,然后互相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和別的同學不一樣.請一位同學將自己設計的電路圖畫在黑板上.教師巡視,這時可能會發現,不論同學們燈泡、電表擺放的位置如何,大致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只畫出電流表、電壓表、燈泡,另一種較完整,接進了滑動變阻器.

  [投影這兩種電路,學生觀察比較][生]只要能測出電燈兩端的電壓和通過電燈中的電流就可以由r= 算出電阻的值.用電流表、電壓表就行,不用變阻器也可以.[師]另一部分同學,你們為什么要將電路接入變阻器呢?[生]變阻器能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師]像前一部分同學講的,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出小燈泡中的電流和燈兩端的電壓就可以計算燈泡電阻.為什么還要改變電路中的電流,改變電路中的電流有什么用呢?引導學生分析:前一個電路只能測一個電流值和電壓值,而后一個電路中,利用滑動變阻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的大小改變電路中的電流.由于燈泡的電阻一般不變,這樣根據歐姆定律變形式u=ir,電流改變時,燈泡兩端的電壓也會改變.因此,就可以測出幾組不同的電流值和對應的電壓值.[生]小燈泡的電阻值是不變的,測出一次計算就可以了.為什么非要測幾組不同的值,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呢?(引導學生分析)[師]幾個要好的同學共同去做一件事情或者做一個決定的時候,是不是要征求大家的意見?如果一個同學偏左,另一個同學偏右,最后大家折中一下取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論.在實驗中測量幾組數值的意義也在于此.多測幾組不同的電流和相應電壓的數據,就可以得到多個電阻的測量值,從而可以通過取平均值的方法,去掉測量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偶然誤差,提高物理量的測量精確度.“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這是我們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用到的方法.因此電路中連入變阻器是十分必要的.[師]大家說,變阻器的作用是什么?[生]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從而改變燈泡兩端的電壓(以進行多次測量).[師]現在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設想,選擇實驗器材,看老師給你準備的器材夠不夠,然后自己連接電路,設計好實驗步驟及實驗數據表格.(學生邊做邊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師]將儀器接入電路前(或選擇器材時,應了解器材的什么情況內容)?[生]要了解器材的規格,如電源的電壓、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最小刻度值、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等.[師]很好,希望大家將這些內容也體現在你的實驗報告中.其他同學還有什么補充內容嗎?[生]還要注意觀察電流表、電壓表的指針是否指在“0”刻線處,如果不在,還要注意先調零.[生]還要看一下小燈泡的額定電壓值是多少.[生]還要注意看清電流表、電壓表的正負接線柱,連接時不能接反了.…[師]老師還要提醒同學們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導線和開關,在連接電路的過程中開關要始終處于斷開狀態.使用的導線如果導線芯是多股細銅線,連接時要先將線頭扭在一起,捋光了再接(教師要做示范,并提醒同學注意安全,不要扎了手).組內的同學可以分工協作,有人連接電路,有人設計實驗步驟,有人起草實驗記錄表格.(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同學們完成各自獨立的任務后,組內同學可以互相交流、檢查,集中大家的智慧,改進實驗電路連接,完善實驗步驟.[師]合上開關前,滑動變阻器滑片應該在什么位置上?[生]滑片應該在滑動變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師]為什么呢?這樣做有什么意義或者是有什么必要嗎?[生](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變阻器滑片先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當閉合開關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小.(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生]變阻器的電阻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滑片先處在最大的位置,那么它改變電阻時只能從大往小變.[生]電路中的電流就會先從最小慢慢隨著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小而逐漸變大.[生]這樣就能避免因電路中電流過大而損壞電路.[師]從這個意義上講,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有什么作用呢?[生]可以限制電路中的電流,起到保護電路的作用.[師]同學們能根據學過的知識分析問題非常好,那么現在請大家來關注小燈泡.小燈泡上標明的額定電壓值是多少?從燈泡的額定電壓值你能想到什么問題?[生](學生讀出小燈泡的額定電壓值)額定電壓是指小燈泡正常工作的電壓,如在燈泡兩端的電壓應該不超過燈泡的額定電壓,這樣才不會損壞小燈泡.[師]電壓表測量的是小燈泡兩端電壓.小燈泡兩端電壓的最大值已能根據燈泡的額定電壓確定,電壓表在量程選擇上同學們有沒有什么考慮?[生](學生討論后回答)電壓表能測量的最大值稍微大于小燈泡的額定電壓就可以了.[師](肯定同學們的回答)根據燈泡的額定電壓值,同學們對電源電壓的選擇有沒有什么考慮呢?[生](學生討論后回答)電源的電壓值應該大于小燈泡的額定電壓值.不然的話,燈泡上的電壓就可能達不到額定電壓.[師]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嗎?如果沒有什么問題,就請同學們按照我們剛才的討論,調整你的電源電壓及電壓表的量程,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放在變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注意變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不是唯一確定的,要根據你連接的接線柱的情況來定.大家再仔細檢查,調整,確保位置正確.請大家合上開關,并迅速打開,在合上開關的瞬間,一人觀察電流表,一人觀察電壓表,看有什么情況?[生]我們組電壓表指針偏反了,指到了“0”的外側(左端).[生]我們組電流表指針偏得過了,出了刻度線以外.…[師]大家一起來幫助他們分析原因.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生]指針反偏是因為電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了.[生]電流表偏轉過激是因為電流表的量程太小了,要改接大量程.[師]如果改接大量程還偏轉過激怎么辦?[生]學生議論然后作答.先檢查一下他們電路中的滑動變阻器滑片在不在最大位置,如果滑片在最大位置上,那就換一塊量程更大的電流表.[師]如果沒有量程更大的電流表,只能想其他的辦法,怎么做?(同學們熱烈討論.教師提醒同學們用學過的歐姆定律來想辦法)[生]是不是可以適當減小電源的電壓.因為電阻一定的情況下,電壓變小,電流也會變小.這樣就可以不用換更大量程的電流表了.[生]也可以用增大電阻的方法.因為電壓一定的情況下,電阻增大,電流也會減小.教師熱情鼓勵同學們的精彩表現.[師]選擇有代表性的兩個小組介紹他們設計的操作步驟.第一組:合上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的觸頭,使滑動變阻器阻值逐漸減小,電路中電流逐漸增大,小燈泡兩端電壓逐漸增大.測量兩組數,最后將滑片移到小燈泡兩端電壓等于其額定電壓時的位置,讀出電流表示數.第二組:合上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到小燈泡兩端電壓等于其額定電壓值的位置,讀出電流表的示數.然后再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使小燈泡兩端電壓逐漸降低,測出燈泡兩端的電壓和對應的電流值,并記錄數據.[師]同學們分析一下,兩種步驟哪種更合適一些?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燈泡兩端的額定電壓是保證小燈泡正常發光的電壓值.當高于額定電壓值時,根據歐姆定律,流過小燈泡的電流就會比正常發光時的電流值大,這時對小燈泡的使用壽命有很大的影響,嚴重時會燒壞小燈泡.因此從設備安全的角度考慮,測量時要使電壓逐次降低,而不是升高.[師]要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到小燈泡額定電壓值的位置,滑動變阻的電阻是增大還是減小?[生]電燈兩端電壓是額定值時,是電燈電壓的最大值.這時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應從大變小,這樣才能使電路中電流增大,從而使電燈兩端電壓增大到其額定值.[師]使小燈泡兩端電壓從額定值減小時,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應變大還是變小呢?[生]小燈泡兩端電壓變小,根據歐姆定律應使電路中電流變小,所以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應該變大.[師]所以,同學們在改變滑動變阻器的阻值大小時,一定要首先弄清楚滑動變阻器阻值變大時,滑片向哪個方向移動,變阻器阻值變小時,滑片應向哪個方向移動,才不至于在操作過程中出現錯誤.另外電流表、電壓表讀數時,要看清接的是哪兩個接線柱、多大的量程、該量程下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大.同學們按步驟操作,如實填寫實驗數據,并對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計算.求出小燈泡的電阻,并相互交流.[師]通過大家的測量、計算,你有什么發現嗎?[生]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值不同時,電路中的電流也不同,但由 計算出的電阻值基本不變,最后一次測出的數據,計算結果稍微大一點.[師]這樣的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生]電阻是導體本身的性質,和導體中電流及導體兩端的電壓無關.[師]補充一點,測量時間過長,燈亮得太久,燈泡的電阻會略有增大.同學們整理儀器,養成良好的習慣.三、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內容并板書.題目: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實驗原理:根據歐姆定律i= ,推出r= ,計算燈泡電阻r.實驗電路:

  實驗器材:小燈泡:額定電壓______ v.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______,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______;電源:______ v;開關、導線若干.實驗步驟:1.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斷開.大致估計電流表、電壓表測量的最大電流值和最大電壓值,選擇合適的量程接入,如不能估計,則要選擇量程較大的接線柱接入.2.檢查電路無誤后,將滑動變阻器滑片調至滑動變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3.合上開關,并迅速打開開關(——試觸),在開關合上的瞬間觀察電流表、電壓表指針的變化,判斷電表連接是否正確(有無接反),電流表、電壓表量程連接是否合適(量程大,還是小).4.根據試觸的情況,調整電流表、電壓表接入電路的量程,確保電壓表、電流表連接正確.5.合上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被測小燈泡兩端的電壓,測出通過小燈泡的電流和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分別記下三組對應的電流和電壓的數值,將測量的電流和對應的電壓值,填入數據表格對應的空格內.注意:在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測量時,應先將滑片移在小燈泡額定電壓值的位置上,先測出額定電壓對應的電流值,再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逐次降低,測出對應的電壓和電流值(弄清楚如何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可以使其電阻值增大或減小).在讀取電流表、電壓表數值時,要先弄清楚電流表、電壓表接入電路的量程以及該量程下每一大格、每一小格代表的數值.讀數時,眼睛正對刻線,確保讀數正確.6.根據歐姆定律i= 的變形公式r= 算出小燈泡的電阻并求出其平均值.作為所測小燈泡的阻值.數據表格及記錄:

  實驗次數

  電壓u(v)

  電流i(a)

  電阻r(ω)

  1

  2

  3小燈泡電阻的平均值: =分析與論證:評估與交流:四、動手動腦學物理1.錯誤1:變阻器的接線柱接錯,短路接入電路,變阻器失去改變電阻的作用.應該用變阻器“一上、一下”兩個接線柱.錯誤2:電壓表“+”“-”接線柱接反,合上開關時,電壓表指針可能“反打”.(糾正圖略)2.第一次測量:42.86 ω第二次測量:42.31 ω第三次測量:45.45 ω電阻的平均值:43.54 ω3.略4.甲、乙兩個電路測出的燈泡電阻略有不同.甲、乙電路如圖:

測 量 篇13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

  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這節課時,我把學生帶到室外實際測量,先測量操場的長和寬各多少米,然后讓學生步測后,算出一步的長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條邊的長度。為下節課學習周長打基礎。接著又測量每兩根電線桿之間的長度,讓學生想一想多少跟電線桿之間的距離是一千米。然后室內測量教室的長和寬,課本的長、寬、厚,手指的寬,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測量活動,用眼睛仔細觀察,用腦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腦里建立一個長度單位。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自然的契合了學生求知的心理狀態,產生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 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結合在一起,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 

  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測 量 篇14

  第二節電流的測量

  教學目標

  1、了解電路中的電流形成原因是電荷(定向)移動。

  2、從常用電器的電流值感知電流的單位“安”。

  3、了解電流大小與用電器的工作狀態的關系。

  4、學會把電流表連入電路側電流。

  5、學會電流表使用不同量程時的讀數。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電流的概念;電流的單位;學會使用電流表測電流的方法。

  難點:正確使用安培計測電流并可熟練測串、并聯電路電流。

  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實驗引入】連接圖4-15的實驗圖,你只要一按開關,燈立即會亮,這是為什么?

  --原來,電路接通后形成的電流把能量從電源輸送到了用電器(電燈)上。

  電流的方向如何呢?--從電源的正極流向電源的負極

  【講述】在沒有發現電子以前,科學家曾經認為電流是正電荷從電源的正極經導線流向負極的。現在,人們已經知道金屬導體中的電流是由帶負電的電子的移動產生的,它們是從電源的負極經導線流向正極,電子的移動方向與電流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電流的形成與方向

  電路中的電流形成原因是電荷定向移動。在金屬導體中,是電子發生定向移動形成了電流,電流的方向與電子運動的方向相反。

  在電路中電流從電源的正極流向電源的負極

  二、電流的大小、單位

  電流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可以從水流的情境想象電流的情境。當你打開兩個自來水龍頭,一般會看到兩管中水流的強弱是不相的,在相同的時間里,哪個水龍頭從管口流的水量多,就說這個水流強。

  【實驗】使用同一只燈泡來做兩次亮度不同的演示,分別用一節和兩節干電池作為電源。--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到導體中通過的電流強弱也會不相同。燈泡越亮,通過的電流越大。

  因此需要一個描述電流強度的物理量——電流強度,簡稱電流,用字母i表示,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為a;更小的單位為毫安和微安,符號分別為ma和µa。

  換算關系:1a=103ma,1ma=103µa

  【練習】3安=______毫安=_______微安;

  15毫安=______微安=______安;

  400微安=______毫安=______安。

  【識表】了解常見用電器工作時的電流值

  如:普通家用白熾燈約0.1a~0.3a;晶體管收音機約0.01a~0.1a;晶體管電視機約0.1a~0.3a;普通家用空調機約4a~8a。

  三、電流的測量

  【引入】不同的電路和用電器中的電流的大小是不同的,怎樣測量電流呢?--使用電流表

  【實驗】圖4-16

  --實驗中,燈的亮度隨著電池的增多而增加,電流也隨之增大。但是,根據燈的亮度并不能確定流過燈的電流的具體數值。我們用電流表來測量電流的大小。

  1、電流表的符號:-a-

  2、使用電流表時都有哪些要求?

  1).接入電路前

  (1)一定要檢查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如果指針在零刻度線偏右處,使用后測量出的數據會比真實值偏大。因此,若發現指針設有指零刻度,一定要進行調整后再使用。

  (2)正確選擇量程。每個電流表都有一定的測量范圍——量程,被測電流超過量程時,電流表會損壞。實驗室里使用的電流表通常有兩個量程,0~0.6a和0~3a。當使用0~0.6a量程時,每大格表示0.2a,每小格表示0.02a。當使用0~3a量程時,每大格表示1a,每小格表示0.1a。        

  估測待測電路的電流強度。若小于0.6安培,選0——0.6安培量程。若在0.6安培——3安培之間,選0——3安培量程。在不能預先估計被電流大小的情況下,可先拿電路的一個線頭迅速試觸電流表較大量程的一個接線柱,如指針偏轉很小,則可換較小的量程;如指針偏轉較大且在量程之內,則可接較大的量程;如指針迅速偏轉且超過量程,則所用的電流表不能測量。

  2).聯入電路時

  (1)必須把電流表串聯在待測電路中。

  (2)必須使電流從“+”接線柱流入電流表,從“-”接線柱流出電流表。(3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3).聯入電路后:電路接完后,在正式接通電源前必須先試觸,同時觀看電流表的指針偏轉情況:

  (1)指針不偏轉:可能電路有斷開的地方。

  (2)指針偏轉過激,超過滿刻度又被彈回,說明量程選小了。

  (3)指針偏轉很小,說明量程選大了。

  (4)指針反向偏轉,接線柱接反了。

  應根據情況給予改正后,才能正式接通電源。

  4).讀數  

  讀數時應“先看量程,再看中點,然后讀數”。如圖1所示的電流表,選用0~0.6a量程,指針相鄰兩個標度值分別為0和0.2a,其中點值為0.1a,指針所指的值是0.1a過兩小格,每小格為0.02a,電流表示數為0.14a。這種方法為“中點助讀”,可有效地防止讀錯數據。

  【學生分組實驗】用電流表測電流

  四、對串、并聯電路中電流關系的理解

  1)串聯電路各處的電流強度相等:在串聯的電路中,不論電流表連入電路的位置如何,測量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因此,串聯電路各處的電流強度相等。

  2)并聯電路干路中的電流等于各支路中的電流之和

  如圖2所示的并聯電路中,在這一電路中,干路如同總水管,兩并聯支路如同兩分支水管,在相同的時間內,總水管中的水流量一定等于兩分支水管中的水流量;反之,兩分支水管中的水流量一定等于總水管中的水流量。因此,并聯電路干路中的電流等于各支路中的電流之和。

  【閱讀】電池,并要求學生課外實驗。

測 量 篇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測定直線和沿直線測量指定的距離.了解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難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準備

  卷尺,標桿,測繩,教學軟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測量工具.

  1、(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2、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一邊說一邊出示)

  二、利用工具.

  1.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請同學來演示一下.

  2.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3.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4.組織學生討論,匯報(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三、步測和目測.

  1.步測.

  (1)(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2)(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三、四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3)強調: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小;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1)你現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2)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3)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4)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四、實踐活動.

  全班分成三組,分別進行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再算出平均步長.

  (2)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別?

  (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六、板書設計 

測 量(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第一冊測量(精選2篇)

    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我們有兩只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聽老師講課,可以獲得各種知識,聽電臺廣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它是怎么傳到我們耳朵?二、進行新課:1、聲音的...

  • 力的測量(通用16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 2、5 時間的測量(精選14篇)

    第二章 觀察和測量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教材分析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 實際測量(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2.會用卷尺、測繩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較近的距離.3.能用標桿測定直線并沿著直線量出較遠的距離.教學重點使用工具測量方法.教學難點測定直線的方法.教具學具準備1.標桿三根,卷尺(或...

  • 測量的初步知識(精選9篇)

    【考點聚焦】測量的初步知識涉及到的考點有:1.長度的單位及其換算,長度的測量。2.體積的單位及其換算,體積的測量。3.誤差和錯誤。4.長度的測量方法。【呈現形式】上述考點常以填空題和選擇題型出現。...

  • 力的測量(精選15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 第一單元 測量(通用4篇)

    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教學內容: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2~3頁教學目標:1、了解1厘米=1毫米,初步形成對毫米的感知;2、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觀察、樂于動手的習慣。學生分析:會用米和厘米進行測量。...

  • 長度和體積的測量(精選4篇)

    第1課時 長度的測量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1)知道測量的意義。知道長度和體積的單位及其常用單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測量范圍。...

  • 用工具測量(精選4篇)

    教學設計意圖說明一、教材簡析:本課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觀察與測量》的第2部分,在同學們嘗試用各種感官對多種物體做了細致的觀察基礎上,發現我們的細致的觀察也會有不可靠的時候,感覺不可靠怎么辦?測量可以為我們提...

  • 2、5 時間的測量(通用5篇)

    第二章 觀察和測量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教材分析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 10、測量物體的體積

    教學目標:1、讓學生運用等積變換的方法,以及聯系某種物質的比重,通過測量相應物體的質量,計算其體積的方法,來測量和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 第一單元 測量(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的:1、在實踐活動中感知用毫米作長度單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理解1厘米=10毫米的關系。...

  • 長度和體積的測量

    第1課時 長度的測量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1)知道測量的意義。知道長度和體積的單位及其常用單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測量范圍。...

  • 測量的初步知識

    【考點聚焦】測量的初步知識涉及到的考點有:1.長度的單位及其換算,長度的測量。2.體積的單位及其換算,體積的測量。3.誤差和錯誤。4.長度的測量方法。【呈現形式】上述考點常以填空題和選擇題型出現。...

  • 如何正確地測量血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許多家庭都備有水銀血壓計或是彈簧血壓計,但因為實際生活中測量血壓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所以父母朋友們懂得一些醫學常識并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將是十分必要的。...

  •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国产 | 成人影片免费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 | 九一免费版网 | 日本无码全黄二区三区大片免费看 | 色欲av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私人尤物无码不卡 | 无码三级香港经典三级在线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大师 |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 | 欧美日本一道本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看 | 国产最爽的乱淫视频国语对白 | 任你躁久久久久久妇女av |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 亚洲熟妇无码八V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久久臀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 | 干色视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 2021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青青 | 国产女教师精品久久久av | 欧美亚洲综合成人a∨在线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 国产亚洲免费的视频看 | 一级少妇高清性色生活片 | 国产综合社区在线视频 | 少妇午夜性影院私人影院成都 | 91天堂а8天堂资源在线官网 | 中文字幕黑人 | 亚洲一区中文日韩 | 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免费版 | 午夜在线观看影院 | 热久久视久久精品2019 | 伊人444 | 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 japanese公交侵犯 | 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 影音先锋在线资源中文字幕 | 7777成影院 | 亚洲Av秘?无码一区二区 | 黄色免费网站在线看 | 亚洲在线中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