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測量(通用12篇)
實際測量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
2.會用卷尺、測繩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較近的距離.
3.能用標桿測定直線并沿著直線量出較遠的距離.
教學重點
使用工具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測定直線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標桿三根,卷尺(或測繩)一條,木樁若干個.
2.課件.
3.印制直線測定記錄.
組長( ),小組成員( )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寬.
說明:因為黑板的面積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來測量它的長、寬.
2.如果要修建一個長150米,寬100米的長方形操場,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會出現什么結果?
學生回答:浪費時間、結果不準確、形狀不規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在工農業生產中,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時都需要測量土地.測量士地的知識對于我們將來參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這節課就學習的有關知識.(板書:)
2.認識測量工具.
(1)標桿.測定較遠的距離時,用來做標記.可以自制.通常把標桿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紅白相間的顏色,目的是看起來明顯.提問:為什么標桿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測繩.測定較近的距離時用的工具.測繩可以自制.制作時以米為單位量好(第一段劃分出分米,并做出標記)
提問:自制測繩選什么樣的繩子比較好?為什么?(彈性小的好,便于測得準確數據)
(3)小紅旗:測量時,做為指揮信號.
3.測量較近的距離.
(1)指名兩組學生分別用卷尺或測繩測量教室的長、寬.
(2)提問: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通過和觀察,得出:測量時卷尺或測繩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繃得過緊,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彎曲.
4.測量較遠距離.
(1)說明測定直線的意義和作用.
當需要測量較遠的兩物體之間的距離時,只用卷尺和測繩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測的距離之間測定一條直線,然后沿著這條直線分段量出這段距離.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使學生知道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距離,就可能分段測時出現曲折,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度.
(2)測定直線.
請同學們看課件.互相討論:測定直線分幾個步驟?總結.
①把所測距離的兩端(A、B點)各插一根標桿.
板書:(1)確定起點、終點.
②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第三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三根標桿在同一直線上.B點標桿與C點標桿的距離應略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拔出標桿,釘上木樁并編為1號,起點為0號.
板書:(2)立第三根標桿.
③用同樣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標桿插在D點……,釘樁,編號,使第三根標桿逐漸接近第二根標桿,它們的距離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板書:(3)反復立標桿.
④把第三根標桿插過的各個點與A、B兩點接起來就定出一條直線.
板書:(4)連點成直線.
(3)測定直線后,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A、B兩點的距離.
(4)小結.提問:測定較遠的距離時,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測定直線?
(5)室外操作:在校園里先確定兩點,插上標桿,并通過這兩點測定一條直線,再用卷尺或測繩量出這兩點間的距離.
①宣布測量小組,指定組長,明確要求,提出評比條件.
②教師帶領一個小組做示范.結合具體步驟講注意事項.如標桿必須立直.讓學生隨著分段測量,把有關數據填入記錄單.③各小組分別測定直線,量出距離.教師要注意巡視指導.④總結評比情況.
三、鞏固發展(1、2題室外分組進行)
1.用測量工具測量籃球場的長、寬,并根據測量結果計算出籃球場地的面積.
(1)使用工具有( )
(2)籃球場地的長( )米,寬( )米.
(3)籃球場地的面積是( )平方米.
2.在操場上或田地里先選一點,再選一個目標(如樹或旗桿),然后在這點到目標之間測定一條直線,再沿直線量出這個點到目標之間的距離.
3.華光農場有一塊土地如下圖,它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如果一臺拖拉機一天可以耕地2公頃,3臺這樣的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可以讓學生分兩步來做.先求出這塊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再求出3臺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4.工廠到海港的公路長120千米.一輛汽車從工廠運貨到海港用了3小時,返回時每小時比去時多行10千米.返回工廠用了幾小時?
四、全課小結
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五、板書設計
測量工具:標桿、卷尺、測繩等.
測量較遠距離:1.測定條直線.2.分段量這段距離.
(1)確定起點、終點.
(2)立第三根標桿.
(3)反復立標桿.
(4)連點成直線.
實際測量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
2.會用卷尺、測繩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較近的距離.
3.能用標桿測定直線并沿著直線量出較遠的距離.
教學重點
使用工具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測定直線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標桿三根,卷尺(或測繩)一條,木樁若干個.
2.課件.
3.印制直線測定記錄.
組長( ),小組成員( )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寬.
說明:因為黑板的面積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來測量它的長、寬.
2.如果要修建一個長150米,寬100米的長方形操場,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會出現什么結果?
學生回答:浪費時間、結果不準確、形狀不規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在工農業生產中,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時都需要測量土地.測量士地的知識對于我們將來參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這節課就學習的有關知識.(板書:)
2.認識測量工具.
(1)標桿.測定較遠的距離時,用來做標記.可以自制.通常把標桿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紅白相間的顏色,目的是看起來明顯.提問:為什么標桿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測繩.測定較近的距離時用的工具.測繩可以自制.制作時以米為單位量好(第一段劃分出分米,并做出標記)
提問:自制測繩選什么樣的繩子比較好?為什么?(彈性小的好,便于測得準確數據)
(3)小紅旗:測量時,做為指揮信號.
3.測量較近的距離.
(1)指名兩組學生分別用卷尺或測繩測量教室的長、寬.
(2)提問: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通過和觀察,得出:測量時卷尺或測繩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繃得過緊,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彎曲.
4.測量較遠距離.
(1)說明測定直線的意義和作用.
當需要測量較遠的兩物體之間的距離時,只用卷尺和測繩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測的距離之間測定一條直線,然后沿著這條直線分段量出這段距離.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使學生知道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距離,就可能分段測時出現曲折,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度.
(2)測定直線.
請同學們看課件.互相討論:測定直線分幾個步驟?總結.
①把所測距離的兩端(A、B點)各插一根標桿.
板書:(1)確定起點、終點.
②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第三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三根標桿在同一直線上.B點標桿與C點標桿的距離應略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拔出標桿,釘上木樁并編為1號,起點為0號.
板書:(2)立第三根標桿.
③用同樣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標桿插在D點……,釘樁,編號,使第三根標桿逐漸接近第二根標桿,它們的距離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板書:(3)反復立標桿.
④把第三根標桿插過的各個點與A、B兩點接起來就定出一條直線.
板書:(4)連點成直線.
(3)測定直線后,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A、B兩點的距離.
(4)小結.提問:測定較遠的距離時,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測定直線?
(5)室外操作:在校園里先確定兩點,插上標桿,并通過這兩點測定一條直線,再用卷尺或測繩量出這兩點間的距離.
①宣布測量小組,指定組長,明確要求,提出評比條件.
②教師帶領一個小組做示范.結合具體步驟講注意事項.如標桿必須立直.讓學生隨著分段測量,把有關數據填入記錄單.③各小組分別測定直線,量出距離.教師要注意巡視指導.④總結評比情況.
三、鞏固發展(1、2題室外分組進行)
1.用測量工具測量籃球場的長、寬,并根據測量結果計算出籃球場地的面積.
(1)使用工具有( )
(2)籃球場地的長( )米,寬( )米.
(3)籃球場地的面積是( )平方米.
2.在操場上或田地里先選一點,再選一個目標(如樹或旗桿),然后在這點到目標之間測定一條直線,再沿直線量出這個點到目標之間的距離.
3.華光農場有一塊土地如下圖,它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如果一臺拖拉機一天可以耕地2公頃,3臺這樣的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可以讓學生分兩步來做.先求出這塊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再求出3臺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4.工廠到海港的公路長120千米.一輛汽車從工廠運貨到海港用了3小時,返回時每小時比去時多行10千米.返回工廠用了幾小時?
四、全課小結
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五、板書設計
測量工具:標桿、卷尺、測繩等.
測量較遠距離:1.測定條直線.2.分段量這段距離.
(1)確定起點、終點.
(2)立第三根標桿.
(3)反復立標桿.
(4)連點成直線.
實際測量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測定直線和沿直線測量指定的距離.了解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難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準備
卷尺,標桿,測繩,教學軟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測量工具.
1、(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2、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一邊說一邊出示)
二、利用工具.
1.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請同學來演示一下.
2.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3.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4.組織學生討論,匯報(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三、步測和目測.
1.步測.
(1)(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2)(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三、四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3)強調: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小;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1)你現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2)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3)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4)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四、實踐活動.
全班分成三組,分別進行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再算出平均步長.
(2)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別?
(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六、板書設計
實際測量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測定直線和沿直線測量指定的距離.了解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難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準備
卷尺,標桿,測繩,教學軟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測量工具.
1、(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2、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一邊說一邊出示)
二、利用工具.
1.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請同學來演示一下.
2.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3.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4.組織學生討論,匯報(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三、步測和目測.
1.步測.
(1)(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2)(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三、四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3)強調: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小;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1)你現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2)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3)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4)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四、實踐活動.
全班分成三組,分別進行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再算出平均步長.
(2)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別?
(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六、板書設計
實際測量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
2.會用卷尺、測繩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較近的距離.
3.能用標桿測定直線并沿著直線量出較遠的距離.
教學重點
使用工具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測定直線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標桿三根,卷尺(或測繩)一條,木樁若干個.
2.課件.
3.印制直線測定記錄.
組長( ),小組成員( )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寬.
說明:因為黑板的面積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來測量它的長、寬.
2.如果要修建一個長150米,寬100米的長方形操場,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會出現什么結果?
學生回答:浪費時間、結果不準確、形狀不規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在工農業生產中,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時都需要測量土地.測量士地的知識對于我們將來參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這節課就學習的有關知識.(板書:)
2.認識測量工具.
(1)標桿.測定較遠的距離時,用來做標記.可以自制.通常把標桿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紅白相間的顏色,目的是看起來明顯.提問:為什么標桿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測繩.測定較近的距離時用的工具.測繩可以自制.制作時以米為單位量好(第一段劃分出分米,并做出標記)
提問:自制測繩選什么樣的繩子比較好?為什么?(彈性小的好,便于測得準確數據)
(3)小紅旗:測量時,做為指揮信號.
3.測量較近的距離.
(1)指名兩組學生分別用卷尺或測繩測量教室的長、寬.
(2)提問: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通過和觀察,得出:測量時卷尺或測繩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繃得過緊,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彎曲.
4.測量較遠距離.
(1)說明測定直線的意義和作用.
當需要測量較遠的兩物體之間的距離時,只用卷尺和測繩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測的距離之間測定一條直線,然后沿著這條直線分段量出這段距離.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使學生知道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距離,就可能分段測時出現曲折,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度.
(2)測定直線.
請同學們看課件.互相討論:測定直線分幾個步驟?總結.
①把所測距離的兩端(A、B點)各插一根標桿.
板書:(1)確定起點、終點.
②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第三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三根標桿在同一直線上.B點標桿與C點標桿的距離應略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拔出標桿,釘上木樁并編為1號,起點為0號.
板書:(2)立第三根標桿.
③用同樣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標桿插在D點……,釘樁,編號,使第三根標桿逐漸接近第二根標桿,它們的距離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板書:(3)反復立標桿.
④把第三根標桿插過的各個點與A、B兩點接起來就定出一條直線.
板書:(4)連點成直線.
(3)測定直線后,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A、B兩點的距離.
(4)小結.提問:測定較遠的距離時,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測定直線?
(5)室外操作:在校園里先確定兩點,插上標桿,并通過這兩點測定一條直線,再用卷尺或測繩量出這兩點間的距離.
①宣布測量小組,指定組長,明確要求,提出評比條件.
②教師帶領一個小組做示范.結合具體步驟講注意事項.如標桿必須立直.讓學生隨著分段測量,把有關數據填入記錄單.③各小組分別測定直線,量出距離.教師要注意巡視指導.④總結評比情況.
三、鞏固發展(1、2題室外分組進行)
1.用測量工具測量籃球場的長、寬,并根據測量結果計算出籃球場地的面積.
(1)使用工具有( )
(2)籃球場地的長( )米,寬( )米.
(3)籃球場地的面積是( )平方米.
2.在操場上或田地里先選一點,再選一個目標(如樹或旗桿),然后在這點到目標之間測定一條直線,再沿直線量出這個點到目標之間的距離.
3.華光農場有一塊土地如下圖,它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如果一臺拖拉機一天可以耕地2公頃,3臺這樣的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可以讓學生分兩步來做.先求出這塊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再求出3臺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4.工廠到海港的公路長120千米.一輛汽車從工廠運貨到海港用了3小時,返回時每小時比去時多行10千米.返回工廠用了幾小時?
四、全課小結
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五、板書設計
測量工具:標桿、卷尺、測繩等.
測量較遠距離:1.測定條直線.2.分段量這段距離.
(1)確定起點、終點.
(2)立第三根標桿.
(3)反復立標桿.
(4)連點成直線.
實際測量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
2.會用卷尺、測繩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較近的距離.
3.能用標桿測定直線并沿著直線量出較遠的距離.
教學重點
使用工具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測定直線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標桿三根,卷尺(或測繩)一條,木樁若干個.
2.課件.
3.印制直線測定記錄.
組長( ),小組成員( )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寬.
說明:因為黑板的面積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來測量它的長、寬.
2.如果要修建一個長150米,寬100米的長方形操場,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會出現什么結果?
學生回答:浪費時間、結果不準確、形狀不規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在工農業生產中,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時都需要測量土地.測量士地的知識對于我們將來參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這節課就學習的有關知識.(板書:)
2.認識測量工具.
(1)標桿.測定較遠的距離時,用來做標記.可以自制.通常把標桿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紅白相間的顏色,目的是看起來明顯.提問:為什么標桿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測繩.測定較近的距離時用的工具.測繩可以自制.制作時以米為單位量好(第一段劃分出分米,并做出標記)
提問:自制測繩選什么樣的繩子比較好?為什么?(彈性小的好,便于測得準確數據)
(3)小紅旗:測量時,做為指揮信號.
3.測量較近的距離.
(1)指名兩組學生分別用卷尺或測繩測量教室的長、寬.
(2)提問: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通過和觀察,得出:測量時卷尺或測繩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繃得過緊,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彎曲.
4.測量較遠距離.
(1)說明測定直線的意義和作用.
當需要測量較遠的兩物體之間的距離時,只用卷尺和測繩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測的距離之間測定一條直線,然后沿著這條直線分段量出這段距離.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使學生知道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距離,就可能分段測時出現曲折,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度.
(2)測定直線.
請同學們看課件.互相討論:測定直線分幾個步驟?總結.
①把所測距離的兩端(A、B點)各插一根標桿.
板書:(1)確定起點、終點.
②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第三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三根標桿在同一直線上.B點標桿與C點標桿的距離應略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拔出標桿,釘上木樁并編為1號,起點為0號.
板書:(2)立第三根標桿.
③用同樣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標桿插在D點……,釘樁,編號,使第三根標桿逐漸接近第二根標桿,它們的距離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板書:(3)反復立標桿.
④把第三根標桿插過的各個點與A、B兩點接起來就定出一條直線.
板書:(4)連點成直線.
(3)測定直線后,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A、B兩點的距離.
(4)小結.提問:測定較遠的距離時,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測定直線?
(5)室外操作:在校園里先確定兩點,插上標桿,并通過這兩點測定一條直線,再用卷尺或測繩量出這兩點間的距離.
①宣布測量小組,指定組長,明確要求,提出評比條件.
②教師帶領一個小組做示范.結合具體步驟講注意事項.如標桿必須立直.讓學生隨著分段測量,把有關數據填入記錄單.③各小組分別測定直線,量出距離.教師要注意巡視指導.④總結評比情況.
三、鞏固發展(1、2題室外分組進行)
1.用測量工具測量籃球場的長、寬,并根據測量結果計算出籃球場地的面積.
(1)使用工具有( )
(2)籃球場地的長( )米,寬( )米.
(3)籃球場地的面積是( )平方米.
2.在操場上或田地里先選一點,再選一個目標(如樹或旗桿),然后在這點到目標之間測定一條直線,再沿直線量出這個點到目標之間的距離.
3.華光農場有一塊土地如下圖,它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如果一臺拖拉機一天可以耕地2公頃,3臺這樣的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可以讓學生分兩步來做.先求出這塊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再求出3臺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4.工廠到海港的公路長120千米.一輛汽車從工廠運貨到海港用了3小時,返回時每小時比去時多行10千米.返回工廠用了幾小時?
四、全課小結
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五、板書設計
測量工具:標桿、卷尺、測繩等.
測量較遠距離:1.測定條直線.2.分段量這段距離.
(1)確定起點、終點.
(2)立第三根標桿.
(3)反復立標桿.
(4)連點成直線.
實際測量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測定直線和沿直線測量指定的距離.了解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難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準備
卷尺,標桿,測繩,教學軟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測量工具.
1、(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2、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一邊說一邊出示)
二、利用工具.
1.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請同學來演示一下.
2.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3.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4.組織學生討論,匯報(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三、步測和目測.
1.步測.
(1)(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2)(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三、四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3)強調: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小;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1)你現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2)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3)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4)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四、實踐活動.
全班分成三組,分別進行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再算出平均步長.
(2)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別?
(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六、板書設計
實際測量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
2.會用卷尺、測繩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較近的距離.
3.能用標桿測定直線并沿著直線量出較遠的距離.
教學重點
使用工具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測定直線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標桿三根,卷尺(或測繩)一條,木樁若干個.
2.課件.
3.印制直線測定記錄.
組長( ),小組成員( )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寬.
說明:因為黑板的面積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來測量它的長、寬.
2.如果要修建一個長150米,寬100米的長方形操場,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會出現什么結果?
學生回答:浪費時間、結果不準確、形狀不規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在工農業生產中,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時都需要測量土地.測量士地的知識對于我們將來參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這節課就學習的有關知識.(板書:)
2.認識測量工具.
(1)標桿.測定較遠的距離時,用來做標記.可以自制.通常把標桿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紅白相間的顏色,目的是看起來明顯.提問:為什么標桿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測繩.測定較近的距離時用的工具.測繩可以自制.制作時以米為單位量好(第一段劃分出分米,并做出標記)
提問:自制測繩選什么樣的繩子比較好?為什么?(彈性小的好,便于測得準確數據)
(3)小紅旗:測量時,做為指揮信號.
3.測量較近的距離.
(1)指名兩組學生分別用卷尺或測繩測量教室的長、寬.
(2)提問: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通過和觀察,得出:測量時卷尺或測繩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繃得過緊,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彎曲.
4.測量較遠距離.
(1)說明測定直線的意義和作用.
當需要測量較遠的兩物體之間的距離時,只用卷尺和測繩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測的距離之間測定一條直線,然后沿著這條直線分段量出這段距離.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使學生知道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距離,就可能分段測時出現曲折,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度.
(2)測定直線.
請同學們看課件.互相討論:測定直線分幾個步驟?總結.
①把所測距離的兩端(A、B點)各插一根標桿.
板書:(1)確定起點、終點.
②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第三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三根標桿在同一直線上.B點標桿與C點標桿的距離應略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拔出標桿,釘上木樁并編為1號,起點為0號.
板書:(2)立第三根標桿.
③用同樣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標桿插在D點……,釘樁,編號,使第三根標桿逐漸接近第二根標桿,它們的距離短于卷尺或測繩的長度.
板書:(3)反復立標桿.
④把第三根標桿插過的各個點與A、B兩點接起來就定出一條直線.
板書:(4)連點成直線.
(3)測定直線后,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A、B兩點的距離.
(4)小結.提問:測定較遠的距離時,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測定直線?
(5)室外操作:在校園里先確定兩點,插上標桿,并通過這兩點測定一條直線,再用卷尺或測繩量出這兩點間的距離.
①宣布測量小組,指定組長,明確要求,提出評比條件.
②教師帶領一個小組做示范.結合具體步驟講注意事項.如標桿必須立直.讓學生隨著分段測量,把有關數據填入記錄單.③各小組分別測定直線,量出距離.教師要注意巡視指導.④總結評比情況.
三、鞏固發展(1、2題室外分組進行)
1.用測量工具測量籃球場的長、寬,并根據測量結果計算出籃球場地的面積.
(1)使用工具有( )
(2)籃球場地的長( )米,寬( )米.
(3)籃球場地的面積是( )平方米.
2.在操場上或田地里先選一點,再選一個目標(如樹或旗桿),然后在這點到目標之間測定一條直線,再沿直線量出這個點到目標之間的距離.
3.華光農場有一塊土地如下圖,它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如果一臺拖拉機一天可以耕地2公頃,3臺這樣的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可以讓學生分兩步來做.先求出這塊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再求出3臺拖拉機幾天可以把這塊地耕完.
4.工廠到海港的公路長120千米.一輛汽車從工廠運貨到海港用了3小時,返回時每小時比去時多行10千米.返回工廠用了幾小時?
四、全課小結
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五、板書設計
測量工具:標桿、卷尺、測繩等.
測量較遠距離:1.測定條直線.2.分段量這段距離.
(1)確定起點、終點.
(2)立第三根標桿.
(3)反復立標桿.
(4)連點成直線.
實際測量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測定直線和沿直線測量指定的距離.了解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難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準備
卷尺,標桿,測繩,教學軟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測量工具.
1、(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2、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一邊說一邊出示)
二、利用工具.
1.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請同學來演示一下.
2.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3.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4.組織學生討論,匯報(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三、步測和目測.
1.步測.
(1)(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2)(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三、四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3)強調: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小;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1)你現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2)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3)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4)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四、實踐活動.
全班分成三組,分別進行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再算出平均步長.
(2)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別?
(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六、板書設計
實際測量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測定直線和沿直線測量指定的距離.了解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難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準備
卷尺,標桿,測繩,教學軟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測量工具.
1、(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2、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一邊說一邊出示)
二、利用工具.
1.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請同學來演示一下.
2.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3.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4.組織學生討論,匯報(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叫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三、步測和目測.
1.步測.
(1)(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2)(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三、四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3)強調: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小;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1)你現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2)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3)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4)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四、實踐活動.
全班分成三組,分別進行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再算出平均步長.
(2)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別?
(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六、板書設計
實際測量 篇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例1、22頁做一做及練習五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畫出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厘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滿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匯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實際測量 篇12
教學內容:教材60~61頁內容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
教學準備:卷尺、測繩、標桿
一、認識測量工具
教師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
二、測量方法研究學習
1.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師: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
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實際測量”)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2.步測和目測
1).步測
師:你知道1步的長度如何測量嗎?
教師根據實際給以糾正。
教師演示1步的長度:
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師:你能按照測量方法對教室的寬進行測量。
教師強調: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小;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師:你現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師: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教師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三、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師:請大家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再算出平均步長。
師:請各小組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并進行比較.
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知道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別?
總結: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板書設計:
實際測量
測量的常用工具:卷尺、測繩、標桿
用標桿測定比較遠的距離的方法:
課前思考:
這是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或自動,讓學生學習在地面上測量距離的方法,并安排實際測量活動。教材安排了三部分活動內容:一是教學用工具測量,重點介紹在測量相距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如何利用標桿在底面上測定直線,再量出兩點間的距離,然后讓學生實際測量操場上兩點間的距離;二是教學步測,安排學生測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長,再步測操場的寬;三是教學目測,安排學生練習定距離目測,提供了目測較遠距離的圖前讓學生觀察,幫助學生積累目測經驗,然后組織目測活動。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如此豐富,作為教師我們到底該如何有效組織教學活動,使活動不流于形式,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呢?
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學生對于如何測量自己的平均步長應該不存在什么太大的問題,我想這一實際測量活動需要安排在課前讓學生在家完成,測量后將原始數據填入教科書上。課上只要進行一下測量過程和結果的交流,如發現學生測量過程中有操作上的錯誤及時指出和糾正。
關于測量兩點間的距離,以前在三年級時也學習過,本課中可以先在教室內組織學生討論測量方法,形成共識后再組織學生分小組在操場上活動。活動中教師要先帶領一個小組做示范,結合具體步驟講清注意事項,然后分組活動。
課前思考:
本節課是活動課,課前準備也很容易完成,只需要問體育老師借相關器材,對于活動課學生的積極性一直很高,所以我算利用下午的大課間活動或者午自休時讓學生完成。這里需要教師有效有序的組織學生進行活動,先讓學生知道本節課要完成的目標,需要做哪些事情,然后分為8小組進行測量。考慮到兩個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平均步長,所以我也放在課上在操場上完成,操作起來也很容易,只需要和學生講清楚基本的思路,學生的積極性相對而言會很高,測量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誤差,對于目測這一內容,我打算不利用標桿,“學生”應該也是不錯的“標桿”。
課后反思:
總得來說,這節課進行的很順利,正如我所想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由于是在操場上活動,秩序沒有課堂上那么好控制,但是學生表現還是很不錯的。先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學習了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對于書上給出的表格和學生講明要填的事項,然后分組進行操作。我把距離定為20米,也和學生一起測了自己的平均步長,由于教師的參與,學生相對而言會更起勁。讓學生掌握求均步長的計算方法,學生基本都會算。組織學生交流的時候,有的學生發現,人高的一些男生,相對而言平均步長比較長,要接近0.8米,一些身高矮小的女生相對而言步伐就比較小了,而一般的學生都在0.7米左右,為了更好的區分每個人的平均步長的不同,我讓學生保留兩位小數,也讓學生計算我的平均步長是0.67米。
在讓學生步測學校操場的寬時,有一定的誤差,我讓學生總結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誤差,有的學生說自己走的時候沒有沿一直線,有的學生說測平均步長的時候走的是20米的距離,是均勻的,而操場的寬要60幾米,速度也就是平均步長和之前的也會有出入等等。雖然有的學生測出來有很大的誤差,有也幾個學生測出來的數據和我用卷尺測出來的數據非常接近。
這節活動課,讓我發現我們的學生原來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不會說,在讓他們說為什么有誤差的時候,各個都那么起勁,為什么在課堂上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呢?值得深思!
課前思考:
這是一節數學活動課,課前準備與課中的組織很重要。在教學方法上,我準備參照潘老師設計的方法,但為了說明方便,可能要在教室里先組織學生理解到位后再到操場上進行測量活動。這樣學生測量時,可能會對測量的操作與要求理解到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
這節課上得到的數據是否精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與估計能力。
課后反思:
當天實際測量的效果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學生都參與到實際測量活動中。我們先在教室里明白實際測量的要求,理解今天要進行的實際測量的方法可分三種:1、用工具測量;2、目測;3、步測。其中用工具測量的結果比較精確,而目測和步測有一定的誤差,特別是當距離比較長的情況下,目測可能誤差更大。
實際測量時,分以下活動操作:(1)先分三次行走60米所用的步數,計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長。從總體情況看,是身高高的學生的平均步長也長一些,最高的學生的平均步長在0.75米,我也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測量,我平時走路步伐比較小,我的平均步長只有0.68米。(2)目測學校操場從西到東水泥路的長度,再用步測核實。通過活動,學生得出的結果大都是130~140米左右。(3)目測學校3號樓教學樓,三1班到體育辦公室這4個教室和一個樓梯的總長,再用卷尺測量,看誰的目測與實際情況最接近,發現學校教學樓4個教室與一個樓梯的總長是20米。
通過今天的實際測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距離感。并要求步行回家的學生用步測的方式測量學校到家的距離大概是多少米。
課后反思:
這是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讓學生學習在地面上測量距離的方法,并安排實際測量。教材中安排了三部分活動內容。第一部分是教學用工具測量,重點介紹在測定相距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如何利用標桿在地面上測定直線,再測量出兩點間的距離,然后讓學生實際測量操場上兩點間的距離。第二部分教學步測,安排學生測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長,再步測操場的寬。第三部分教學目測,安排學生練習定距離目測,提供了目測較遠距離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幫助學生積累目測經驗,然后組織目測活動。實際教學時,由于一節課的時間只有四十分鐘,來不及完成如此豐富的教學任務,所以我適當進行了調整,如第一部分的內容簡單介紹,了解方法即可。第二部分做重點介紹,并課前就布置學生測算了自己的平均步長,然后課中直接來步測操場的寬。關于目測,學生目測的經驗并非這一節課就能積累,但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會逐漸有這方面的意識。
雖然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但一離開教室跑到操場上,他們立刻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活動的組織是最讓我們頭疼的事。
課后反思:
“實際測量”按照教材的思路組織學生在操場進行活動的,在第一個環節上,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兩點之間絕對直線式測量,在長距離的中間中正確添加標桿的方法,我特意讓學生測量籃球場的斜對角,以免學生測量直跑道時,直接貼著跑道的路沿進行測量,感受不到教材提及的方法,又由于沒有找到正宗的標桿,只得利用四個棍子代替了標桿,進行測量時,大家都感到棍子比標桿更好用,因為操場都是水泥地的,用標桿是插不下去的,下面的步測和目測效果都很好,只是目測學生不能有很好的感受,感覺作用不大,實際應用起來比較困難,只得提示學生今后有機會多練就會有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