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生物教案 > 小學自然教案 > 2、5 時間的測量(通用5篇)

2、5 時間的測量

發布時間:2022-11-06

2、5 時間的測量(通用5篇)

2、5 時間的測量 篇1

  第二章  觀察和測量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表、秒表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表、秒表。用實驗數據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并及時適時地復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采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了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⒉了解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⒊介紹測量時間的工具。

  ㈡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㈢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鐘、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表、秒表。

  四、教學過程 

  ㈠時間

  ⒈學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后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并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⒊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復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數據哪些屬于時刻?哪些屬于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么?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后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㈡時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周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⑶練習單位換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㈢測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據,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    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后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測定時間的工具有鐘、表、秒表等。

  回憶表中數據的測定的過程,鐘、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鐘、表、指針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并由先后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表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表只能精確到0.1秒。

  ⑶更精確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五、板書設計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時刻:比較事物發展的先后順序。

  ⒈時間

  時間間隔: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

  ⒉時間主單位:秒。

  ⒊鐘、表測時刻。

  ⒋秒表測時間間隔。⒈時間

  六、習題與解析

  ⒈隨堂練習

  ⑴下列各種說法中指時間間隔的是(   )

  (A)教師早上7∶00到校

  (B)中央電視一臺新聞聯播節目從19點開始

  (C)從杭州飛往北京的飛機于晚上20∶30到達目的地

  (D)小王100米跑的比賽成績是11.7秒

  ⑵下列專門用來測定時間間隔的工具是(   )

  (A)鐘     (B)表    (C)秒表     (D)鬧鐘

  ⑶走時準確手表的秒針,一晝夜內轉過的圈數是(  )

  (A)24圈 (B)86400圈  (C)1440圈 (D)4320圈

  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B)鐘和表既能顯示時刻,又能通過計算得到時間間隔

  (C)有了時刻的概念,可以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

  (D)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發射成功,指時刻的事件

  ⒉課后作業 :

  ⑸為測量甲同學唱一首歌的時間,乙同學共測量了3次,分別為10秒36、10秒33、10秒35,請問最接近真實值的時間是(   )

  (A)10秒35  (B)10秒36 (C)10秒33  (D)10秒347

  ⑹完成時間單位的換算

  24分36秒= 小時

  14589秒= 時 分

  10時= 分= 秒   

  150分= 時= 秒

  ⒊參考答案:

  ⑴(D)  ⑵(C)  ⑶(C)  ⑷(C)  ⑸(A)  ⑹0.41 4.05 243 600 36000 2.5 9000

  ⒋簡要分析

  ⑶秒鐘轉過一圈就是1分,所以這道題的秒針一晝夜轉過的圈數等同于一晝夜等于幾分。一晝夜=24小時=24×60分=1440分,所以秒針轉過1440圈。

  ⑴最接近真實值的時間就是取其平均值

  t1+t2+t3

  t = ≈10秒34.7≈10秒35,所以選(A)

  3

  七、參考資料

  宇宙時鐘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伴隨自身轉動按一定周期發射無線電波和X射線的中子星。通常,中子星產生的脈沖信號周期并不是絕對穩定的,它會隨著中子星自轉速度的逐漸變慢而更加緩慢地延長下去,除了這種平滑的變化之外,偶爾也會產生叫做“假信號”的周期波動,但是,有一種叫做“P5R1937+21”的中子星,它以1.6毫秒的周期發出脈沖信號,自1982年發現以來,不僅脈沖的周期極其穩定,而且連“假信號”也未曾觀測到。人們把這種中子星叫做“毫秒脈沖發生器”。由于它的脈沖周期穩定度極高,比地球上任何時鐘都精確得多,因此人們已經開始考慮將它用于計時方面,被稱為“宇宙時鐘”。

2、5 時間的測量 篇2

  第二章 觀察和測量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表、秒表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表、秒表。用實驗數據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并及時適時地復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采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了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⒉了解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⒊介紹測量時間的工具。

  ㈡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㈢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鐘、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表、秒表。

  四、教學過程

  ㈠時間

  ⒈學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后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并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⒊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復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數據哪些屬于時刻?哪些屬于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么?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后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㈡時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周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⑶練習單位換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㈢測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據,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 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后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測定時間的工具有鐘、表、秒表等。

  回憶表中數據的測定的過程,鐘、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鐘、表、指針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并由先后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表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表只能精確到0.1秒。

  ⑶更精確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五、板書設計

2、5 時間的測量 篇3

  五年級科學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教案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時間在流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時間有時指某一時刻,有時指時間間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和現象可以估計時間。

  過程與方法:經歷各種活動,感知、體驗1分鐘時間的長短,進而合理估計10 分鐘、1小時持續的時間。

  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流逝的時間,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意識到只憑主觀感受有時是不正確的。

  【教學重點】感受時間流逝;合理估計時間。

  【教學難點】客觀合理的估計時間。

  【教學準備】大時鐘一個,學生自帶鐘表(小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帶領閱讀單元導語。

  2、揭題:時間在流逝。(板書課題)

  二、現在幾點了:

  1、如果不看鐘表,你能知道現在大約幾點鐘嗎?(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

  2、可以根據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來估計現在幾點了?(分組討論估計的方法。)

  3、匯報、交流估計方法。

  4、要準確地知道現在的時間,該怎么辦?(看鐘表)

  5、請看看鐘表,現在幾點了?你們小組誰估計的最接近?

  三、1分鐘有多長?

  1、師出示大時鐘,結合敘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體驗一分鐘有多長?

  a、集體閉上眼睛,體驗一分鐘,師看時間。

  b、你們還可以找哪些活動,來體驗一分鐘?小組里面先討論下,然后拿出時鐘或手表,開始體驗活動。

  3、匯報交流體驗方法和結果。

  4、我們體驗了 1 分鐘有多長,那如果讓我們估計 10 分鐘持續的時間,或者是1小時持續的時間,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過去多少時間了?

  1、從上課到現在已經過去多長時間了?離這節課下課還有多長時間?

  2、在學生估計后,師出示正確時間進行對照,讓學生發現有時自己的估計居然這么不準確。

  3、引導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時候你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什么時候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

  4、討論:時間是否真的如我們的感受一樣,有時候快有時候慢呢?

  5、小結: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的,我們之所以會對時間有快慢的感覺,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們會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們沒興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覺來計量時間,準確嗎?怎樣能比較準確地計量時間呢?

  2、完成作業本作業。

  板書設計:

  時間在流逝……

  體驗:

  一分鐘有多長?

  時間有快慢嗎?

  2、太陽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度會慢慢的變化,日晷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計時器。

  過程與方法:觀察太陽光影在一定時間內長短和方向的變化;討論太陽光影是怎么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的;學習使用簡易日晷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人探索時間的過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太陽鐘計時的原理。

  【教學難點】制作使用太陽鐘計時。

  【教學準備】關于日晷計時的資料、立竿、制作太陽鐘的套材(小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如今,我們只需要看一看鐘表就能知道現在幾點了。可過去的人們并沒有我們今天使用的鐘表,在時鐘發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來計量時間的呢?(學生充分交流)

  2、揭題: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用太陽來計時:

  1、關于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資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用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如:古時候一天分為幾小時?是怎樣劃分的?閱讀課本p52資料等等。

  三、用光影來計時:

  1、師:古代的人還常常用光影來計時。他們是怎樣做的呢?

  2、引導思考:在太陽下,將一根木棒豎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木棒的影子。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方向、長短會花生變化嗎?

  3、組織觀察活動。(課前老師畫一次影子,課中和學生再去畫一次,使用太陽鐘時還可以畫一次。)

  4、如有錄象片段,可適當代替上面的觀察光影的活動。

  5、討論: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陽的光影來計時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圖,解釋怎樣計時。

  7、師結合日晷面介紹“時辰”資料。

  8、師提供太陽鐘套材,小組合作組裝。

  9、師介紹使用方法,學生嘗試計時。

  四、延伸:

  1、為什么古人選用太陽來記錄一天時間的流逝呢?

  2、太陽鐘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弊端?

  板書設計:

  太陽鐘

  資料:                                 日晷

  “天”

  “時辰”

  3、用水測量時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用來計時。

  過程與方法:記錄100毫升水緩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根據記錄推測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實驗觀察的重要性;激發研究用水計時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滴漏實驗

  【教學難點】滴漏實驗

  【教學準備】有關水鐘的資料、每個小組一個鐵架臺、一個漏杯、一個量筒、裝300毫升水的燒杯、電子表,實驗記錄單,毛巾一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們還曾經利用流水來計時,他們是怎樣設計這種計時工具的呢?

  2、揭題:用水測量時間。(板書課題)

  二、古代的水鐘:

  1、播放用水計時的錄象資料。

  2、學生獨立閱讀課本p54有關古代水鐘的內容。

  3、嘗試解釋這些水鐘是怎樣計時的?

  4、討論:古人是怎樣想到用流水來制作計時工具的?水鐘的字捉必須解決什么問題?

  三、滴漏實驗:

  1、師出示滴漏實驗裝置,介紹課本p55上的滴漏實驗。

  2、實驗一:記錄100毫升水緩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

  3、匯報交流實驗結果。討論:結果為什么會存在差異。

  4、根據自己小組的記錄結果,推測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5、實驗二:測量記錄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6、反饋:我們的推測與實驗結果接近嗎?想一想:為什么?

  7、引導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嗎?

  能讓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嗎?

  古人是怎樣保持水鐘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樣的瓶子里裝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時間將怎樣變化?

  板書設計:

  用水測量時間

  古代的水鐘: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實驗:流100毫升水需要(     ),

  推測: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

  4、我的水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一定的裝置里,流水能夠用來計時;通過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鐘更加準確的計時。

  過程與方法:設計制作一個自己的水鐘;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鐘嘗試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制作帶來的樂趣;意識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科學制作是一個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

  【教學重點】設計制作水鐘

  【教學難點】控制漏水速度

  【教學準備】一些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實物、學生自帶制作水鐘工具材料、鐘表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古代水鐘和滴漏實驗。

  2、師介紹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

  3、揭題:我的水鐘。(板書課題)我們能用兩個塑料瓶制成一個能夠計時10分鐘的水鐘嗎?

  二、設計“水鐘”:

  1、我準備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

  2、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來劃分10分鐘的時間刻度呢?

  4、用畫圖的方法把我們的設計方案表示出來。

  三、做一個“水鐘”:

  1、制作一個滴漏。思考:怎樣制作一個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標出時間刻度。

  確定合適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計時,在容器壁上標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鐘和5分鐘時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時間,分別標出1分鐘~10分鐘的時間刻度。

  3、小組討論后,進行制作。

  四、用水鐘計時:

  1、用做好的水鐘與鐘表對照,我們的水鐘計時準確嗎?

  2、討論: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狀、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劃分的準確度等。

  3、思考:怎樣改進我們的水鐘?

  4、實踐嘗試、改進。

  板書設計:

  我的水鐘

  設計水鐘: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鐘:滴漏?刻度?

  使用水鐘:準確嗎?

  改進水鐘:哪些因素?

  5、機械擺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么制成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過程與方法:重復觀察和測量擺鐘每分鐘的擺動次數;動手制作一個單擺并觀察和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理解重復進行實驗的價值;感受探究計時工具的快樂。

  【教學重點】動手制作一個單擺并觀察和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教學難點】通過觀測理解擺的等時性。

  【教學準備】擺鐘一個或擺鐘的錄象、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鏍帽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前幾節課學習的幾種古老的計時方法,如:太陽鐘、水鐘等。同時指出還有很多類似的計時方法,如:一柱香、一個沙漏等等。

  2、師:雖然計時方法很多,但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鐘,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揭題:機械擺鐘。(板書課題)

  二、觀察鐘擺:

  1、師出示擺鐘,設疑:擺鐘計時為什么可以這么精確呢?

  2、觀察討論:擺鐘是怎樣來計量時間的?

  3、測量:用秒表測一測: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幾次?

  4、集體測量一次后反饋,問:鐘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相同嗎?

  5、討論:課本中的記錄表為什么要讓我們測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觀察我們的鐘擺:

  1、師:我也做了一個單擺(出示單擺),它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呢?

  2、學生猜測后,師帶領學生集體測量三次。

  3、設疑:是不是所有的單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都是一樣的呢?

  4、老師給你提供鐵架臺、棉線、鏍帽,你能做一個擺嗎?

  5、小組合作制作一個單擺,并開始測量固定時間內,單擺擺動的次數。(課本記錄表上的時間間隔可以讓各小組決定,只要相同間隔就可以了)

  6、反饋交流結果。

  7、討論:你有什么發現?

  8、結合學生發現的(相同間隔時間段里,單擺擺動的次數是固定的),指出:單擺的這個特性就是等時性。利用這個特性,人類發明了擺鐘,大大提高了計時的精確度。

  四、延伸思考:

  師可結合學生匯報:雖然每個小組的單擺都具有等時性,但不同的單擺之間,擺動的速度確是不一樣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機械擺鐘

  單擺:等時性

  6、擺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感覺是會出錯的,深刻理解重復精確實驗的價值 ;感受探究單擺的快樂。

  【教學重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長中短棉線各一、重中輕鏍帽各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我們知道擺具有等時性,那不同的擺自由擺動的快慢都一樣嗎?

  2、師出示自制單擺問: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么有關呢?

  3、揭題:擺的研究。(板書課題)

  二、用擺做實驗:

  1、推測: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么有關呢? (擺繩長度、擺錘大小等,如出現擺的幅度這個因素,可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實驗。)

  2、對擺繩長度、擺錘大小兩個因素,分別展開討論:

  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3、學生小組實驗研究搜集數據。

  4、集體匯報。問: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有關嗎?擺的快慢與繩長有關嗎?

  5、小結。

  三、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1、師: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什么樣的擺擺動的慢,什么樣的擺擺動的快,我們是怎樣知道的?

  2、閱讀課本p61下面的插圖和文字。讓學生進行推測。

  3、師出示如圖的兩個擺,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演示實驗。

  4、討論: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師引導:擺的長度并不等同于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6、小結: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

  板書設計:

  擺的研究

  預測: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擺繩長度  擺錘重量? 擺動幅度大小?

  實驗驗證

  結論:擺的快慢與擺繩長度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

  擺長

  7、做一個鐘擺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 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據。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數據。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

  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

  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

  8、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過程與方法:觀察擺鐘內部構造;制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簡易擺鐘。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體會到探究擺鐘計時的樂趣;感受到科學與技術結合帶給人類的進步。

  【教學重點】認識擺鐘的內部結構,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制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簡易擺鐘。

  【教學準備】擺鐘內部結構示意圖或錄象片段、學生自帶制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通過近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擺具有等時性,我們還知道了通過控制擺長,可以控制擺的快慢。那么擺鐘又是怎樣把擺的這個特性應用進去,制造出擺鐘的呢?

  2、設計時鐘的要訣在于讓指針以一定的快慢移動,幾世紀以來的時鐘都是利用擺錘控制與齒輪相連的指針運轉的。擺鐘的擺錘是怎樣帶動指針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動的?

  二、觀察擺鐘齒輪操縱器: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學課本p64——65內容。

  2、交流自學成果。

  3、師指出擺鐘的幾個重要部件:擺錘、垂體、齒輪操縱器、齒輪。并結合插圖引導學生發現這些部件在擺鐘工作時是怎樣運動的?

  4、要求學生進行描述。小組內描述到獨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關錄象資料,加深學生理解。

  三、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1、看了擺鐘的內部結構,知道了擺鐘的工作原理后,我們也來做一個簡易擺鐘吧。

  揭題: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2、引導思考:擺錘只需要擺動30次,擺鐘就是一分鐘,也就是60秒。這是為什么呢?

  3、用自帶卡紙等其他材料進行仿制。

  4、請成功的小組進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繼續完成。

  板書設計:

  做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擺鐘的主要部件:擺錘、垂體、齒輪操縱器、齒輪等

  每分鐘擺動30次  →  時鐘走60秒

2、5 時間的測量 篇4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五)教學后記

2、5 時間的測量 篇5

  第二章  觀察和測量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表、秒表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表、秒表。用實驗數據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并及時適時地復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采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了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⒉了解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⒊介紹測量時間的工具。

  ㈡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㈢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鐘、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表、秒表。

  四、教學過程 

  ㈠時間

  ⒈學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后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并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⒊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復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數據哪些屬于時刻?哪些屬于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么?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后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㈡時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周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⑶練習單位換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㈢測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據,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    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后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測定時間的工具有鐘、表、秒表等。

  回憶表中數據的測定的過程,鐘、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鐘、表、指針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并由先后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表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表只能精確到0.1秒。

  ⑶更精確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五、板書設計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時刻:比較事物發展的先后順序。

  ⒈時間

  時間間隔: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

  ⒉時間主單位:秒。

  ⒊鐘、表測時刻。

  ⒋秒表測時間間隔。⒈時間

  六、習題與解析

  ⒈隨堂練習

  ⑴下列各種說法中指時間間隔的是(   )

  (A)教師早上7∶00到校

  (B)中央電視一臺新聞聯播節目從19點開始

  (C)從杭州飛往北京的飛機于晚上20∶30到達目的地

  (D)小王100米跑的比賽成績是11.7秒

  ⑵下列專門用來測定時間間隔的工具是(   )

  (A)鐘     (B)表    (C)秒表     (D)鬧鐘

  ⑶走時準確手表的秒針,一晝夜內轉過的圈數是(  )

  (A)24圈 (B)86400圈  (C)1440圈 (D)4320圈

  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B)鐘和表既能顯示時刻,又能通過計算得到時間間隔

  (C)有了時刻的概念,可以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

  (D)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發射成功,指時刻的事件

  ⒉課后作業 :

  ⑸為測量甲同學唱一首歌的時間,乙同學共測量了3次,分別為10秒36、10秒33、10秒35,請問最接近真實值的時間是(   )

  (A)10秒35  (B)10秒36 (C)10秒33  (D)10秒347

  ⑹完成時間單位的換算

  24分36秒= 小時

  14589秒= 時 分

  10時= 分= 秒   

  150分= 時= 秒

  ⒊參考答案:

  ⑴(D)  ⑵(C)  ⑶(C)  ⑷(C)  ⑸(A)  ⑹0.41 4.05 243 600 36000 2.5 9000

  ⒋簡要分析

  ⑶秒鐘轉過一圈就是1分,所以這道題的秒針一晝夜轉過的圈數等同于一晝夜等于幾分。一晝夜=24小時=24×60分=1440分,所以秒針轉過1440圈。

  ⑴最接近真實值的時間就是取其平均值

  t1+t2+t3

  t = ≈10秒34.7≈10秒35,所以選(A)

  3

  七、參考資料

  宇宙時鐘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伴隨自身轉動按一定周期發射無線電波和X射線的中子星。通常,中子星產生的脈沖信號周期并不是絕對穩定的,它會隨著中子星自轉速度的逐漸變慢而更加緩慢地延長下去,除了這種平滑的變化之外,偶爾也會產生叫做“假信號”的周期波動,但是,有一種叫做“P5R1937+21”的中子星,它以1.6毫秒的周期發出脈沖信號,自1982年發現以來,不僅脈沖的周期極其穩定,而且連“假信號”也未曾觀測到。人們把這種中子星叫做“毫秒脈沖發生器”。由于它的脈沖周期穩定度極高,比地球上任何時鐘都精確得多,因此人們已經開始考慮將它用于計時方面,被稱為“宇宙時鐘”。

2、5 時間的測量(通用5篇) 相關內容:
  • 第一冊測量(精選2篇)

    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我們有兩只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聽老師講課,可以獲得各種知識,聽電臺廣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它是怎么傳到我們耳朵?二、進行新課:1、聲音的...

  • 力的測量(通用16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 實際測量(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2.會用卷尺、測繩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較近的距離.3.能用標桿測定直線并沿著直線量出較遠的距離.教學重點使用工具測量方法.教學難點測定直線的方法.教具學具準備1.標桿三根,卷尺(或...

  • 測 量(通用15篇)

    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我們有兩只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聽老師講課,可以獲得各種知識,聽電臺廣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它是怎么傳到我們耳朵?二、進行新課:1、聲音的...

  • 測量的初步知識(精選9篇)

    【考點聚焦】測量的初步知識涉及到的考點有:1.長度的單位及其換算,長度的測量。2.體積的單位及其換算,體積的測量。3.誤差和錯誤。4.長度的測量方法。【呈現形式】上述考點常以填空題和選擇題型出現。...

  • 力的測量(精選15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 第一單元 測量(通用4篇)

    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教學內容: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2~3頁教學目標:1、了解1厘米=1毫米,初步形成對毫米的感知;2、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觀察、樂于動手的習慣。學生分析:會用米和厘米進行測量。...

  • 長度和體積的測量(精選4篇)

    第1課時 長度的測量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1)知道測量的意義。知道長度和體積的單位及其常用單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測量范圍。...

  • 用工具測量(精選4篇)

    教學設計意圖說明一、教材簡析:本課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觀察與測量》的第2部分,在同學們嘗試用各種感官對多種物體做了細致的觀察基礎上,發現我們的細致的觀察也會有不可靠的時候,感覺不可靠怎么辦?測量可以為我們提...

  • 10、測量物體的體積

    教學目標:1、讓學生運用等積變換的方法,以及聯系某種物質的比重,通過測量相應物體的質量,計算其體積的方法,來測量和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 第一單元 測量(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的:1、在實踐活動中感知用毫米作長度單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理解1厘米=10毫米的關系。...

  • 長度和體積的測量

    第1課時 長度的測量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1)知道測量的意義。知道長度和體積的單位及其常用單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測量范圍。...

  • 測量的初步知識

    【考點聚焦】測量的初步知識涉及到的考點有:1.長度的單位及其換算,長度的測量。2.體積的單位及其換算,體積的測量。3.誤差和錯誤。4.長度的測量方法。【呈現形式】上述考點常以填空題和選擇題型出現。...

  • 如何正確地測量血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許多家庭都備有水銀血壓計或是彈簧血壓計,但因為實際生活中測量血壓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所以父母朋友們懂得一些醫學常識并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將是十分必要的。...

  • 測量物體密度實驗教學反思

    篇一在本節課的備課中我對于分組實驗的設計很詳細,認為引導學生設計出實驗步驟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組實驗,但是,在本節課結束之后在反思過程中才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 小學自然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xxx视频 | 一级特毛片 | 日日噜噜噜噜人人爽亚洲精品 | 亚洲综合字幕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视频免费视频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 神马久久亚洲 | 在线?看免费91 | 国产成人日日夜夜 | 国产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 国产黄色精品视频 | 蜜桃av中文字幕 | 欧美在线视频网 | 久久久精品日韩免费观看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D1 | 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 | 上流社会免费看 | 久草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 第一福利所导航 |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 | 男人天堂2023 | 把女邻居弄到潮喷的性经历 | 日本在线免费 | 337p欧美顶级日本大片 |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网站 | 欧美日韩无 | 伊人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 四虎精品在线 | 国产黄色大片免费看 | 亚洲欧洲偷自拍图片区 | 超碰高清在线 | 久人久人久人久久久久人 | 欧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韩国三级无码hd中文字幕 | 不卡的av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 |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