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時間的測量(通用5篇)
2、5 時間的測量 篇1
第二章 觀察和測量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表、秒表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表、秒表。用實驗數據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并及時適時地復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采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了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⒉了解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⒊介紹測量時間的工具。
㈡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㈢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鐘、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表、秒表。
四、教學過程
㈠時間
⒈學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后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并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⒊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復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數據哪些屬于時刻?哪些屬于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么?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后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㈡時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周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⑶練習單位換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㈢測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據,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 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后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測定時間的工具有鐘、表、秒表等。
回憶表中數據的測定的過程,鐘、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鐘、表、指針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并由先后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表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表只能精確到0.1秒。
⑶更精確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五、板書設計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時刻:比較事物發展的先后順序。
⒈時間
時間間隔: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
⒉時間主單位:秒。
⒊鐘、表測時刻。
⒋秒表測時間間隔。⒈時間
六、習題與解析
⒈隨堂練習
⑴下列各種說法中指時間間隔的是( )
(A)教師早上7∶00到校
(B)中央電視一臺新聞聯播節目從19點開始
(C)從杭州飛往北京的飛機于晚上20∶30到達目的地
(D)小王100米跑的比賽成績是11.7秒
⑵下列專門用來測定時間間隔的工具是( )
(A)鐘 (B)表 (C)秒表 (D)鬧鐘
⑶走時準確手表的秒針,一晝夜內轉過的圈數是( )
(A)24圈 (B)86400圈 (C)1440圈 (D)4320圈
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B)鐘和表既能顯示時刻,又能通過計算得到時間間隔
(C)有了時刻的概念,可以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
(D)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發射成功,指時刻的事件
⒉課后作業 :
⑸為測量甲同學唱一首歌的時間,乙同學共測量了3次,分別為10秒36、10秒33、10秒35,請問最接近真實值的時間是( )
(A)10秒35 (B)10秒36 (C)10秒33 (D)10秒347
⑹完成時間單位的換算
24分36秒= 小時
14589秒= 時 分
10時= 分= 秒
150分= 時= 秒
⒊參考答案:
⑴(D) ⑵(C) ⑶(C) ⑷(C) ⑸(A) ⑹0.41 4.05 243 600 36000 2.5 9000
⒋簡要分析
⑶秒鐘轉過一圈就是1分,所以這道題的秒針一晝夜轉過的圈數等同于一晝夜等于幾分。一晝夜=24小時=24×60分=1440分,所以秒針轉過1440圈。
⑴最接近真實值的時間就是取其平均值
t1+t2+t3
t = ≈10秒34.7≈10秒35,所以選(A)
3
七、參考資料
宇宙時鐘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伴隨自身轉動按一定周期發射無線電波和X射線的中子星。通常,中子星產生的脈沖信號周期并不是絕對穩定的,它會隨著中子星自轉速度的逐漸變慢而更加緩慢地延長下去,除了這種平滑的變化之外,偶爾也會產生叫做“假信號”的周期波動,但是,有一種叫做“P5R1937+21”的中子星,它以1.6毫秒的周期發出脈沖信號,自1982年發現以來,不僅脈沖的周期極其穩定,而且連“假信號”也未曾觀測到。人們把這種中子星叫做“毫秒脈沖發生器”。由于它的脈沖周期穩定度極高,比地球上任何時鐘都精確得多,因此人們已經開始考慮將它用于計時方面,被稱為“宇宙時鐘”。
2、5 時間的測量 篇2
第二章 觀察和測量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表、秒表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表、秒表。用實驗數據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并及時適時地復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采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了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⒉了解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⒊介紹測量時間的工具。
㈡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㈢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鐘、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表、秒表。
四、教學過程
㈠時間
⒈學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后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并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⒊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復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數據哪些屬于時刻?哪些屬于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么?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后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㈡時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周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⑶練習單位換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㈢測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據,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 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后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測定時間的工具有鐘、表、秒表等。
回憶表中數據的測定的過程,鐘、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鐘、表、指針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并由先后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表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表只能精確到0.1秒。
⑶更精確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五、板書設計
2、5 時間的測量 篇3
五年級科學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教案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時間在流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時間有時指某一時刻,有時指時間間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和現象可以估計時間。
過程與方法:經歷各種活動,感知、體驗1分鐘時間的長短,進而合理估計10 分鐘、1小時持續的時間。
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流逝的時間,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意識到只憑主觀感受有時是不正確的。
【教學重點】感受時間流逝;合理估計時間。
【教學難點】客觀合理的估計時間。
【教學準備】大時鐘一個,學生自帶鐘表(小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帶領閱讀單元導語。
2、揭題:時間在流逝。(板書課題)
二、現在幾點了:
1、如果不看鐘表,你能知道現在大約幾點鐘嗎?(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
2、可以根據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來估計現在幾點了?(分組討論估計的方法。)
3、匯報、交流估計方法。
4、要準確地知道現在的時間,該怎么辦?(看鐘表)
5、請看看鐘表,現在幾點了?你們小組誰估計的最接近?
三、1分鐘有多長?
1、師出示大時鐘,結合敘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體驗一分鐘有多長?
a、集體閉上眼睛,體驗一分鐘,師看時間。
b、你們還可以找哪些活動,來體驗一分鐘?小組里面先討論下,然后拿出時鐘或手表,開始體驗活動。
3、匯報交流體驗方法和結果。
4、我們體驗了 1 分鐘有多長,那如果讓我們估計 10 分鐘持續的時間,或者是1小時持續的時間,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過去多少時間了?
1、從上課到現在已經過去多長時間了?離這節課下課還有多長時間?
2、在學生估計后,師出示正確時間進行對照,讓學生發現有時自己的估計居然這么不準確。
3、引導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時候你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什么時候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
4、討論:時間是否真的如我們的感受一樣,有時候快有時候慢呢?
5、小結: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的,我們之所以會對時間有快慢的感覺,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們會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們沒興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覺來計量時間,準確嗎?怎樣能比較準確地計量時間呢?
2、完成作業本作業。
板書設計:
時間在流逝……
體驗:
一分鐘有多長?
時間有快慢嗎?
2、太陽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度會慢慢的變化,日晷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計時器。
過程與方法:觀察太陽光影在一定時間內長短和方向的變化;討論太陽光影是怎么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的;學習使用簡易日晷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人探索時間的過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太陽鐘計時的原理。
【教學難點】制作使用太陽鐘計時。
【教學準備】關于日晷計時的資料、立竿、制作太陽鐘的套材(小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如今,我們只需要看一看鐘表就能知道現在幾點了。可過去的人們并沒有我們今天使用的鐘表,在時鐘發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來計量時間的呢?(學生充分交流)
2、揭題: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用太陽來計時:
1、關于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資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用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如:古時候一天分為幾小時?是怎樣劃分的?閱讀課本p52資料等等。
三、用光影來計時:
1、師:古代的人還常常用光影來計時。他們是怎樣做的呢?
2、引導思考:在太陽下,將一根木棒豎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木棒的影子。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方向、長短會花生變化嗎?
3、組織觀察活動。(課前老師畫一次影子,課中和學生再去畫一次,使用太陽鐘時還可以畫一次。)
4、如有錄象片段,可適當代替上面的觀察光影的活動。
5、討論: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陽的光影來計時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圖,解釋怎樣計時。
7、師結合日晷面介紹“時辰”資料。
8、師提供太陽鐘套材,小組合作組裝。
9、師介紹使用方法,學生嘗試計時。
四、延伸:
1、為什么古人選用太陽來記錄一天時間的流逝呢?
2、太陽鐘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弊端?
板書設計:
太陽鐘
資料: 日晷
“天”
“時辰”
3、用水測量時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用來計時。
過程與方法:記錄100毫升水緩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根據記錄推測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實驗觀察的重要性;激發研究用水計時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滴漏實驗
【教學難點】滴漏實驗
【教學準備】有關水鐘的資料、每個小組一個鐵架臺、一個漏杯、一個量筒、裝300毫升水的燒杯、電子表,實驗記錄單,毛巾一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們還曾經利用流水來計時,他們是怎樣設計這種計時工具的呢?
2、揭題:用水測量時間。(板書課題)
二、古代的水鐘:
1、播放用水計時的錄象資料。
2、學生獨立閱讀課本p54有關古代水鐘的內容。
3、嘗試解釋這些水鐘是怎樣計時的?
4、討論:古人是怎樣想到用流水來制作計時工具的?水鐘的字捉必須解決什么問題?
三、滴漏實驗:
1、師出示滴漏實驗裝置,介紹課本p55上的滴漏實驗。
2、實驗一:記錄100毫升水緩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
3、匯報交流實驗結果。討論:結果為什么會存在差異。
4、根據自己小組的記錄結果,推測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5、實驗二:測量記錄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6、反饋:我們的推測與實驗結果接近嗎?想一想:為什么?
7、引導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嗎?
能讓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嗎?
古人是怎樣保持水鐘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樣的瓶子里裝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時間將怎樣變化?
板書設計:
用水測量時間
古代的水鐘: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實驗:流100毫升水需要( ),
推測: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
4、我的水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一定的裝置里,流水能夠用來計時;通過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鐘更加準確的計時。
過程與方法:設計制作一個自己的水鐘;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鐘嘗試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制作帶來的樂趣;意識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科學制作是一個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
【教學重點】設計制作水鐘
【教學難點】控制漏水速度
【教學準備】一些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實物、學生自帶制作水鐘工具材料、鐘表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古代水鐘和滴漏實驗。
2、師介紹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
3、揭題:我的水鐘。(板書課題)我們能用兩個塑料瓶制成一個能夠計時10分鐘的水鐘嗎?
二、設計“水鐘”:
1、我準備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
2、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來劃分10分鐘的時間刻度呢?
4、用畫圖的方法把我們的設計方案表示出來。
三、做一個“水鐘”:
1、制作一個滴漏。思考:怎樣制作一個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標出時間刻度。
確定合適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計時,在容器壁上標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鐘和5分鐘時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時間,分別標出1分鐘~10分鐘的時間刻度。
3、小組討論后,進行制作。
四、用水鐘計時:
1、用做好的水鐘與鐘表對照,我們的水鐘計時準確嗎?
2、討論: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狀、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劃分的準確度等。
3、思考:怎樣改進我們的水鐘?
4、實踐嘗試、改進。
板書設計:
我的水鐘
設計水鐘: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鐘:滴漏?刻度?
使用水鐘:準確嗎?
改進水鐘:哪些因素?
5、機械擺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么制成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過程與方法:重復觀察和測量擺鐘每分鐘的擺動次數;動手制作一個單擺并觀察和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理解重復進行實驗的價值;感受探究計時工具的快樂。
【教學重點】動手制作一個單擺并觀察和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教學難點】通過觀測理解擺的等時性。
【教學準備】擺鐘一個或擺鐘的錄象、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鏍帽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前幾節課學習的幾種古老的計時方法,如:太陽鐘、水鐘等。同時指出還有很多類似的計時方法,如:一柱香、一個沙漏等等。
2、師:雖然計時方法很多,但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鐘,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揭題:機械擺鐘。(板書課題)
二、觀察鐘擺:
1、師出示擺鐘,設疑:擺鐘計時為什么可以這么精確呢?
2、觀察討論:擺鐘是怎樣來計量時間的?
3、測量:用秒表測一測: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幾次?
4、集體測量一次后反饋,問:鐘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相同嗎?
5、討論:課本中的記錄表為什么要讓我們測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觀察我們的鐘擺:
1、師:我也做了一個單擺(出示單擺),它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呢?
2、學生猜測后,師帶領學生集體測量三次。
3、設疑:是不是所有的單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都是一樣的呢?
4、老師給你提供鐵架臺、棉線、鏍帽,你能做一個擺嗎?
5、小組合作制作一個單擺,并開始測量固定時間內,單擺擺動的次數。(課本記錄表上的時間間隔可以讓各小組決定,只要相同間隔就可以了)
6、反饋交流結果。
7、討論:你有什么發現?
8、結合學生發現的(相同間隔時間段里,單擺擺動的次數是固定的),指出:單擺的這個特性就是等時性。利用這個特性,人類發明了擺鐘,大大提高了計時的精確度。
四、延伸思考:
師可結合學生匯報:雖然每個小組的單擺都具有等時性,但不同的單擺之間,擺動的速度確是不一樣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機械擺鐘
單擺:等時性
6、擺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感覺是會出錯的,深刻理解重復精確實驗的價值 ;感受探究單擺的快樂。
【教學重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長中短棉線各一、重中輕鏍帽各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我們知道擺具有等時性,那不同的擺自由擺動的快慢都一樣嗎?
2、師出示自制單擺問: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么有關呢?
3、揭題:擺的研究。(板書課題)
二、用擺做實驗:
1、推測: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么有關呢? (擺繩長度、擺錘大小等,如出現擺的幅度這個因素,可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實驗。)
2、對擺繩長度、擺錘大小兩個因素,分別展開討論:
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3、學生小組實驗研究搜集數據。
4、集體匯報。問: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有關嗎?擺的快慢與繩長有關嗎?
5、小結。
三、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1、師: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什么樣的擺擺動的慢,什么樣的擺擺動的快,我們是怎樣知道的?
2、閱讀課本p61下面的插圖和文字。讓學生進行推測。
3、師出示如圖的兩個擺,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演示實驗。
4、討論: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師引導:擺的長度并不等同于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6、小結: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
板書設計:
擺的研究
預測: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擺繩長度 擺錘重量? 擺動幅度大小?
實驗驗證
結論:擺的快慢與擺繩長度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
擺長
7、做一個鐘擺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 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據。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數據。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
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
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
8、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過程與方法:觀察擺鐘內部構造;制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簡易擺鐘。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體會到探究擺鐘計時的樂趣;感受到科學與技術結合帶給人類的進步。
【教學重點】認識擺鐘的內部結構,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制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簡易擺鐘。
【教學準備】擺鐘內部結構示意圖或錄象片段、學生自帶制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通過近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擺具有等時性,我們還知道了通過控制擺長,可以控制擺的快慢。那么擺鐘又是怎樣把擺的這個特性應用進去,制造出擺鐘的呢?
2、設計時鐘的要訣在于讓指針以一定的快慢移動,幾世紀以來的時鐘都是利用擺錘控制與齒輪相連的指針運轉的。擺鐘的擺錘是怎樣帶動指針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動的?
二、觀察擺鐘齒輪操縱器: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學課本p64——65內容。
2、交流自學成果。
3、師指出擺鐘的幾個重要部件:擺錘、垂體、齒輪操縱器、齒輪。并結合插圖引導學生發現這些部件在擺鐘工作時是怎樣運動的?
4、要求學生進行描述。小組內描述到獨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關錄象資料,加深學生理解。
三、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1、看了擺鐘的內部結構,知道了擺鐘的工作原理后,我們也來做一個簡易擺鐘吧。
揭題: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2、引導思考:擺錘只需要擺動30次,擺鐘就是一分鐘,也就是60秒。這是為什么呢?
3、用自帶卡紙等其他材料進行仿制。
4、請成功的小組進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繼續完成。
板書設計:
做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擺鐘的主要部件:擺錘、垂體、齒輪操縱器、齒輪等
每分鐘擺動30次 → 時鐘走60秒
2、5 時間的測量 篇4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五)教學后記
2、5 時間的測量 篇5
第二章 觀察和測量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表、秒表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表、秒表。用實驗數據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并及時適時地復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采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了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⒉了解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⒊介紹測量時間的工具。
㈡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㈢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鐘、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表、秒表。
四、教學過程
㈠時間
⒈學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后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并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⒊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復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數據哪些屬于時刻?哪些屬于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么?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后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㈡時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周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⑶練習單位換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㈢測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據,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 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后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測定時間的工具有鐘、表、秒表等。
回憶表中數據的測定的過程,鐘、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鐘、表、指針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并由先后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表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表只能精確到0.1秒。
⑶更精確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五、板書設計
第五節 時間的測量
時刻:比較事物發展的先后順序。
⒈時間
時間間隔: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
⒉時間主單位:秒。
⒊鐘、表測時刻。
⒋秒表測時間間隔。⒈時間
六、習題與解析
⒈隨堂練習
⑴下列各種說法中指時間間隔的是( )
(A)教師早上7∶00到校
(B)中央電視一臺新聞聯播節目從19點開始
(C)從杭州飛往北京的飛機于晚上20∶30到達目的地
(D)小王100米跑的比賽成績是11.7秒
⑵下列專門用來測定時間間隔的工具是( )
(A)鐘 (B)表 (C)秒表 (D)鬧鐘
⑶走時準確手表的秒針,一晝夜內轉過的圈數是( )
(A)24圈 (B)86400圈 (C)1440圈 (D)4320圈
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B)鐘和表既能顯示時刻,又能通過計算得到時間間隔
(C)有了時刻的概念,可以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
(D)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發射成功,指時刻的事件
⒉課后作業 :
⑸為測量甲同學唱一首歌的時間,乙同學共測量了3次,分別為10秒36、10秒33、10秒35,請問最接近真實值的時間是( )
(A)10秒35 (B)10秒36 (C)10秒33 (D)10秒347
⑹完成時間單位的換算
24分36秒= 小時
14589秒= 時 分
10時= 分= 秒
150分= 時= 秒
⒊參考答案:
⑴(D) ⑵(C) ⑶(C) ⑷(C) ⑸(A) ⑹0.41 4.05 243 600 36000 2.5 9000
⒋簡要分析
⑶秒鐘轉過一圈就是1分,所以這道題的秒針一晝夜轉過的圈數等同于一晝夜等于幾分。一晝夜=24小時=24×60分=1440分,所以秒針轉過1440圈。
⑴最接近真實值的時間就是取其平均值
t1+t2+t3
t = ≈10秒34.7≈10秒35,所以選(A)
3
七、參考資料
宇宙時鐘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伴隨自身轉動按一定周期發射無線電波和X射線的中子星。通常,中子星產生的脈沖信號周期并不是絕對穩定的,它會隨著中子星自轉速度的逐漸變慢而更加緩慢地延長下去,除了這種平滑的變化之外,偶爾也會產生叫做“假信號”的周期波動,但是,有一種叫做“P5R1937+21”的中子星,它以1.6毫秒的周期發出脈沖信號,自1982年發現以來,不僅脈沖的周期極其穩定,而且連“假信號”也未曾觀測到。人們把這種中子星叫做“毫秒脈沖發生器”。由于它的脈沖周期穩定度極高,比地球上任何時鐘都精確得多,因此人們已經開始考慮將它用于計時方面,被稱為“宇宙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