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的初步知識(精選9篇)
測量的初步知識 篇1
【考點聚焦】測量的初步知識涉及到的考點有:
1.長度的單位及其換算,長度的測量。
2.體積的單位及其換算,體積的測量。
3.誤差和錯誤。
4.長度的測量方法。
【呈現形式】上述考點常以填空題和選擇題型出現。其中長度和體積的測量,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也能以實驗題型或探究性試題題型出現。
【知識結構】
一、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單位:主單位:米(m),其它單位km、dm、cm、mm、μm、nm
2.長度的測量工具:①基本工具:刻度尺;②精密工具: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激光測距儀。
3.刻度尺正確使用:
①會選: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最小分度值;
②會放:尺要放正,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一端對齊,刻度線緊貼被測物;
③會讀:視線正對刻度線,讀出準確值和估計值;
④會記:準確值+估計值+單位。
二、體積的測量
1.體積的單位:主單位:立方米(m3)其它單位:dm3、cm3、mm3、l、ml。
2.體積的測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3.量筒的正確使用:①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②視線要與液面齊平
三、測量誤差
1.定義: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差異
2.誤差不可避免,但可以減小。錯誤可以避免。
3.減小誤差的方法:①采用精密測量工具;②改進測量方法(常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對應訓練】
1.單位換算:8.5m= cm; 36000nm= km 15cm3= m3。
2.如圖1所示,用刻度尺測量a、b兩個小木條的長度,其中對木條 的測量是正確的,這個木條的長度是 cm。
3.用刻度尺測量木塊的長度,圖2的四種方法正確的是 〔 〕
4.如圖3所示,某同學用量筒、足夠多的水,一定重的鐵塊和細線,測量某一木塊的體積,所作的步驟如下:
a.往量筒內倒入適量的水,并記錄下水的體積v1;
b.用細線栓住鐵塊,輕輕放入量筒內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沒,記下鐵塊和水的總體積v2;
c.取出鐵塊,用細線把鐵塊和木塊捆在一起浸沒在量筒內的水中,記下此時的總體積v3;
d.計算出木塊的體積;
①以上步驟中多余的是 (填步驟前的序號)
②寫出求木塊體積的公式,即v= = cm3
5.關于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誤差是實驗中產生的錯誤
b.測量中誤差和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c.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盡量減小
d.使用精密儀器和改進實驗方法可以避免誤差
6.把一根刻度尺均勻但不準確的直尺跟標準直尺進行比較,當兩尺零刻度線對齊時,不準確尺的30.00cm刻度線正好與標準尺的29.50cm刻度線平齊,由上面讀數可知標準尺的分度值是 。若用不準確的直尺測得筆盒的長度為15cm,則用標準尺測得筆盒的長度為 cm。
7.有一個量程為1m的卷尺,請你設計一套簡單的方法測出你家到學校的路程,寫出必要的方法、步驟,并將路程表達出來。
【參考答案】
1.850 3.6×10-8 1.5×10-5 2.b 3.35 3.a 4.a v3-v2 15 5.c
6.1mm 14.75 7.a.用卷尺測出自行車前輪的周長l;b.推車從家到學校,數出自行車前輪轉動的圈數n;c.路程s=nl
測量的初步知識 篇2
(一)教學目的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三)教學過程
1.測量(著重講測量的意義)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四)說明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也很容易將技能遷移到溫度計、停表、彈簧秤、電流表等測量儀器的讀數上。因此本節把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作為重點。
在教法上采取了錯誤嘗試的方法。刻度尺學生比較熟悉,也經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使用刻度尺,難以引起重視,甚至引起學生反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利用錯誤嘗試法,讓學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潛在地使學生認識到,即使最簡單的測量,也要嚴肅認真,要有正確的操作規則,才能做好實驗測量。
刻度尺使用規則的表述,涉及立體幾何術語,數學中應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說法。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的操作,教學中應通過示范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規則。
誤差和有效數字的理論比較深,在本節課不宜涉及過多。僅讓學生知道由于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就必然存在誤差。知道估讀的數字是有意義的,它能告訴我們真實值在哪個范圍,它跟它前面的數字都是有效的。應該告訴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有效數字的位數要跟測量值的位數相同。
測量的初步知識 篇3
(一)教學目的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三)教學過程
1.測量(著重講測量的意義)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四)說明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也很容易將技能遷移到溫度計、停表、彈簧秤、電流表等測量儀器的讀數上。因此本節把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作為重點。
在教法上采取了錯誤嘗試的方法。刻度尺學生比較熟悉,也經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使用刻度尺,難以引起重視,甚至引起學生反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利用錯誤嘗試法,讓學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潛在地使學生認識到,即使最簡單的測量,也要嚴肅認真,要有正確的操作規則,才能做好實驗測量。
刻度尺使用規則的表述,涉及立體幾何術語,數學中應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說法。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的操作,教學中應通過示范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規則。
誤差和有效數字的理論比較深,在本節課不宜涉及過多。僅讓學生知道由于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就必然存在誤差。知道估讀的數字是有意義的,它能告訴我們真實值在哪個范圍,它跟它前面的數字都是有效的。應該告訴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有效數字的位數要跟測量值的位數相同。
測量的初步知識 篇4
(一)教學目的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三)教學過程
1.測量(著重講測量的意義)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四)說明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也很容易將技能遷移到溫度計、停表、彈簧秤、電流表等測量儀器的讀數上。因此本節把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作為重點。
在教法上采取了錯誤嘗試的方法。刻度尺學生比較熟悉,也經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使用刻度尺,難以引起重視,甚至引起學生反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利用錯誤嘗試法,讓學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潛在地使學生認識到,即使最簡單的測量,也要嚴肅認真,要有正確的操作規則,才能做好實驗測量。
刻度尺使用規則的表述,涉及立體幾何術語,數學中應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說法。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的操作,教學中應通過示范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規則。
誤差和有效數字的理論比較深,在本節課不宜涉及過多。僅讓學生知道由于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就必然存在誤差。知道估讀的數字是有意義的,它能告訴我們真實值在哪個范圍,它跟它前面的數字都是有效的。應該告訴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有效數字的位數要跟測量值的位數相同。
測量的初步知識 篇5
課題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第一節 長度的測量 誤差 執教 教學 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重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 二教學過程 設計 1. 測量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 認識所舉例子長度 觀察刻度尺 練習讀數 教學過程 設計 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近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 誤差跟錯誤不同。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而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 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小結:(從板書中小結) 歸納 三.思考與作業 四板書 第一章 第一節 長度的測量 誤差 一.認識測量 二.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主單位):米(m) 2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長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實驗室常用) 2刻度尺正確使用 ① 使用前認清零刻線、量程、分度值 ② 使用時,尺要沿所測直線,并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③ 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四.誤差 1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人為因素和測量工具本身。 3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較精密儀器。 五簡要說明
測量的初步知識 篇6
詳細介紹:
課題第一章測量的初步知識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執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具學生主要教學過程學生活動一引入新課二教學過程設計1.測量2.長度的單位3.正確使用刻度尺教學過程設計4.正確記錄測結果5.誤差三.思考與作業四板書第一章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五簡要說明
第一章測量的初步知識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
測量的初步知識 篇7
(一)教學目的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三)教學過程
1.測量(著重講測量的意義)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四)說明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也很容易將技能遷移到溫度計、停表、彈簧秤、電流表等測量儀器的讀數上。因此本節把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作為重點。
在教法上采取了錯誤嘗試的方法。刻度尺學生比較熟悉,也經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使用刻度尺,難以引起重視,甚至引起學生反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利用錯誤嘗試法,讓學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潛在地使學生認識到,即使最簡單的測量,也要嚴肅認真,要有正確的操作規則,才能做好實驗測量。
刻度尺使用規則的表述,涉及立體幾何術語,數學中應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說法。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的操作,教學中應通過示范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規則。
誤差和有效數字的理論比較深,在本節課不宜涉及過多。僅讓學生知道由于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就必然存在誤差。知道估讀的數字是有意義的,它能告訴我們真實值在哪個范圍,它跟它前面的數字都是有效的。應該告訴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有效數字的位數要跟測量值的位數相同。
測量的初步知識 篇8
(一)教學目的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三)教學過程
1.測量(著重講測量的意義)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四)說明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也很容易將技能遷移到溫度計、停表、彈簧秤、電流表等測量儀器的讀數上。因此本節把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作為重點。
在教法上采取了錯誤嘗試的方法。刻度尺學生比較熟悉,也經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使用刻度尺,難以引起重視,甚至引起學生反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利用錯誤嘗試法,讓學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潛在地使學生認識到,即使最簡單的測量,也要嚴肅認真,要有正確的操作規則,才能做好實驗測量。
刻度尺使用規則的表述,涉及立體幾何術語,數學中應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說法。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的操作,教學中應通過示范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規則。
誤差和有效數字的理論比較深,在本節課不宜涉及過多。僅讓學生知道由于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就必然存在誤差。知道估讀的數字是有意義的,它能告訴我們真實值在哪個范圍,它跟它前面的數字都是有效的。應該告訴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有效數字的位數要跟測量值的位數相同。
測量的初步知識 篇9
一)教學目的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三)教學過程
1.測量(著重講測量的意義)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四)說明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也很容易將技能遷移到溫度計、停表、彈簧秤、電流表等測量儀器的讀數上。因此本節把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作為重點。
在教法上采取了錯誤嘗試的方法。刻度尺學生比較熟悉,也經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使用刻度尺,難以引起重視,甚至引起學生反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利用錯誤嘗試法,讓學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潛在地使學生認識到,即使最簡單的測量,也要嚴肅認真,要有正確的操作規則,才能做好實驗測量。
刻度尺使用規則的表述,涉及立體幾何術語,數學中應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說法。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的操作,教學中應通過示范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規則。
誤差和有效數字的理論比較深,在本節課不宜涉及過多。僅讓學生知道由于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就必然存在誤差。知道估讀的數字是有意義的,它能告訴我們真實值在哪個范圍,它跟它前面的數字都是有效的。應該告訴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有效數字的位數要跟測量值的位數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