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測量(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的:1、在實踐活動中感知用毫米作長度單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理解1厘米=10毫米的關系。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并且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并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3、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準備:學生(尺子、一張大約3厘米長的小紙條);教師(課件、米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小朋友,上個學期我們學過哪幾個長度單位?
生:厘米和米。
小朋友們還記得哪些關于厘米和米的知識?大家一起用手來比劃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長。
二、認識毫米
1、認識1毫米
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有什么東西比1厘米還要短呢?
生:眉毛、眼睫毛、螞蟻、硬幣的厚度……
這些東西都不夠1厘米長,我們用什么樣的長度單位表示長度呢?
生:毫米。
對!毫米是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來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小朋友猜猜看,1毫米有多長呢?你們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長度,你能找出來嗎?請大家試著找一找。
讓學生說一說1毫米在尺子上到底有多長?教師引導說出:直尺上1厘米之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請小朋友在尺子上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呢?讓學生說一說
2、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讓學生猜一猜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學生說并說明是怎樣想的?可以引導學生數一數尺子上1厘米中間有幾個小格。(板書:1厘米=10毫米)用鉛筆尖指出從0刻度開始5毫米的刻度線。比一比,誰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線;8毫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
(1)我們的數學書大約有多厚呢?先讓學生用眼睛估測,再小朋友
自己動手測量,學生量出是6毫米。(板書:毫米)。
(2)先估測再測量桌上小紙條的長度,引導說出小紙條長度為3厘米4毫米或34毫米并追問3厘米4毫米是怎樣換算為34毫米的,理由是什么?
三、總結
小朋友,你們今天高興嗎?你有什么收獲呢?
四、練習
1、 給物體選擇合適的單位
(課件出示)一張床長大約2( )、一根黃瓜長大約20( )、一顆牙齒長大約4( )、一塊黑板長大約4( )、一枝鉛筆長大約15( )。
2、選擇合適的測量單位。
老師家的房子要裝修,我要計算客廳的長度,選擇什么樣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請學生說出自己選用單位的理由。讓學生意識到可以根據物體的實際長度來選用合適的單位。
同桌之間用手勢比畫出1毫米、1厘米、1米大約有多長。
課外活動。
(課件出示問題)查一查:米、厘米、毫米國際上采用什么樣的符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