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牌和下棋》教學案例之點評與反思
《摸牌和下棋》是三年級上學期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安排的研究性學習內容。這項內容與學生課余生活接近,學生喜聞樂見,興趣盎然。如何合理安排,以培養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態度和鍛煉學生生動的合作、探究性的學習能力?我作了如下嘗試:一、活動準備:撲克牌兩副,小正方體八個(涂上不同顏色),紅棋、黑棋各24個,棋紙24張。統計表每人一張,條形圖每人兩張。學生自己準備好彩筆。
二、活動步驟:
(一)摸牌(分成八個小組,每組六人)
1、發牌:每組發給四種花色的牌各兩張,共8張。
2、估計:摸40次,估計各種花色的牌可能摸到多少次?
3、實際摸一摸,并把摸到的結果用畫“正”的方法記錄到統計表中,并用涂條形圖的方法來統計。(注意:每組六人,一共摸40次,很可能帶來諸多需要討論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之間的爭執,甚至引發混亂,降低活動效果。為此,要教育學生加強合作。讓他們知道,共同完成實踐活動,證實自己的猜想,必須小組每一個成員團結一致,相互謙讓。)(點評:嚴格要求學生經歷完整的數據收集、處理的過程,并以數據來說明問題,體驗從實驗中收集數據研究問題的方法;關注學生用“正”字記錄數據和畫條形圖的情況,促進學生熟練掌握必要的統計技能。)
4、與自己估計的次數相比較,并交流摸牌結果。各組交流活動經過、并統計全班摸牌結果。(點評:通過交流,了解和比較同伴活動的情況,進行小組之間的活動競賽,看看哪個小組的活動開展得順利,有條不紊,以此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等。并通過匯總,進一步認識統計表的功能,總結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與哪些因素相關。并訓練學生正確表述自己活動情況的能力。)
6、思考:如果再放進四張紅桃的牌,再任意摸40次,結果可能會怎樣?
(二)下棋 (下棋規則:兩人一組輪流拋小正方體,紅色面朝上,紅棋走一步;黑色面朝上走兩步。先走到最后一格的獲勝。)
1、發放小正方體(五面紅色,一面黑色)和棋紙。
2、估計:執紅棋與執黑棋,誰勝的可能性大些?
3、開始下棋。哪種顏色的棋勝一盤,就在條形圖上涂一格。(點評:讓全體學生熟練掌握條形圖的繪制方法。)
4、兩人交換紅棋和黑棋,再下幾盤,看哪種顏色的棋勝得多,并思考為什么。(點評:下棋規則本身就不公平,學生在活動中,執黑棋的肯定有抱怨。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通過探究清醒的認識事情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本質原因。同時讓學生在獲取知識之后應用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
5、全班交流:把自己的體會與同伴交流,總結得失。
(三)改變紙牌的花色和小正方體六個面的顏色比例,先估計一下摸到的次數或下棋的勝負,再自主進行實踐活動,至少一次。并進行交流。(點評:教材中沒有安排這項內容。如果說(一)(二)兩次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話,那么這次活動則是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活動的表現。他們能不能全部成功的進行實踐活動,有沒有正確估計并經歷驗證并不緊要。重要的是在活動中,他們是不是積極生動的參與探究活動,能不能有效的順利的組織活動。交流的內容除認知方面,還可以是怎樣互相合作的情況以及成功的樂趣與失敗的原因等,以促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四)思考:生活中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些?哪些發生的可能性小些?哪些一定會發生?哪些不一定會發生?哪些一定不會發生?
反思一:統計與可能性等有關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廣泛。活動之前,學生已經通過摸紅球黃球、擲小正方體等諸多實踐活動,初步掌握了兩種統計的方法:畫 “正”字和畫條形圖。并能根據統計表正確運用“差不多”、“經常”、“偶爾”來表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此基礎上,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摸牌和下棋,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自主探索和體驗事實真相的空間。這項活動,不僅取材方便,而且學生喜聞樂見,豐富有趣,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建構自己對統計與可能性的認識創造了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