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牌和下棋》教學案例之點評與反思(精選2篇)
《摸牌和下棋》教學案例之點評與反思 篇1
《摸牌和下棋》是三年級上學期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安排的研究性學習內容。這項內容與學生課余生活接近,學生喜聞樂見,興趣盎然。如何合理安排,以培養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態度和鍛煉學生生動的合作、探究性的學習能力?我作了如下嘗試:
一、活動準備:撲克牌兩副,小正方體八個(涂上不同顏色),紅棋、黑棋各24個,棋紙24張。統計表每人一張,條形圖每人兩張。學生自己準備好彩筆。
二、活動步驟:
(一)摸牌(分成八個小組,每組六人)
1、發牌:每組發給四種花色的牌各兩張,共8張。
2、估計:摸40次,估計各種花色的牌可能摸到多少次?
3、實際摸一摸,并把摸到的結果用畫“正”的方法記錄到統計表中,并用涂條形圖的方法來統計。(注意:每組六人,一共摸40次,很可能帶來諸多需要討論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之間的爭執,甚至引發混亂,降低活動效果。為此,要教育學生加強合作。讓他們知道,共同完成實踐活動,證實自己的猜想,必須小組每一個成員團結一致,相互謙讓。)(點評:嚴格要求學生經歷完整的數據收集、處理的過程,并以數據來說明問題,體驗從實驗中收集數據研究問題的方法;關注學生用“正”字記錄數據和畫條形圖的情況,促進學生熟練掌握必要的統計技能。)
4、與自己估計的次數相比較,并交流摸牌結果。各組交流活動經過、并統計全班摸牌結果。(點評:通過交流,了解和比較同伴活動的情況,進行小組之間的活動競賽,看看哪個小組的活動開展得順利,有條不紊,以此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等。并通過匯總,進一步認識統計表的功能,總結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與哪些因素相關。并訓練學生正確表述自己活動情況的能力。)
6、思考:如果再放進四張紅桃的牌,再任意摸40次,結果可能會怎樣?
(二)下棋 (下棋規則:兩人一組輪流拋小正方體,紅色面朝上,紅棋走一步;黑色面朝上走兩步。先走到最后一格的獲勝。)
1、發放小正方體(五面紅色,一面黑色)和棋紙。
2、估計:執紅棋與執黑棋,誰勝的可能性大些?
3、開始下棋。哪種顏色的棋勝一盤,就在條形圖上涂一格。(點評:讓全體學生熟練掌握條形圖的繪制方法。)
4、兩人交換紅棋和黑棋,再下幾盤,看哪種顏色的棋勝得多,并思考為什么。(點評:下棋規則本身就不公平,學生在活動中,執黑棋的肯定有抱怨。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通過探究清醒的認識事情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本質原因。同時讓學生在獲取知識之后應用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
5、全班交流:把自己的體會與同伴交流,總結得失。
(三)改變紙牌的花色和小正方體六個面的顏色比例,先估計一下摸到的次數或下棋的勝負,再自主進行實踐活動,至少一次。并進行交流。(點評:教材中沒有安排這項內容。如果說(一)(二)兩次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話,那么這次活動則是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活動的表現。他們能不能全部成功的進行實踐活動,有沒有正確估計并經歷驗證并不緊要。重要的是在活動中,他們是不是積極生動的參與探究活動,能不能有效的順利的組織活動。交流的內容除認知方面,還可以是怎樣互相合作的情況以及成功的樂趣與失敗的原因等,以促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四)思考:生活中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些?哪些發生的可能性小些?哪些一定會發生?哪些不一定會發生?哪些一定不會發生?
反思一:統計與可能性等有關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廣泛。活動之前,學生已經通過摸紅球黃球、擲小正方體等諸多實踐活動,初步掌握了兩種統計的方法:畫 “正”字和畫條形圖。并能根據統計表正確運用“差不多”、“經常”、“偶爾”來表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此基礎上,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摸牌和下棋,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自主探索和體驗事實真相的空間。這項活動,不僅取材方便,而且學生喜聞樂見,豐富有趣,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建構自己對統計與可能性的認識創造了情境。
反思二:研究性學習是指基于學生自身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它強調通過實踐,增強學生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摸牌和下棋這兩個活動,就充分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通過多次實踐活動,使全體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不僅掌握了這一重要知識,而且為學生逐漸形成積極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摸牌和下棋》教學案例之點評與反思 篇2
《摸牌和下棋》這節活動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統計圖、統計表及初步認識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統計和計算可能性以及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的操作練習。要是單純的講摸牌所出現的可能性是怎樣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學習,借助操作實驗等實踐性活動逐步體會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進行才摸到各種牌的可能性怎么樣,學生的興致很高,同時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準備好牌,并且小組分工后,我就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摸牌的游戲,使學生在摸牌的活動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學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體會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還有相等的情況。探索部分同學們掌握了以后,我就讓同學們說說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可能性,同時通過課件出示幾個可能性的練習題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本節課所學。這段教學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生參與感興趣的實踐性活動。這樣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在這節課的實施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是一節活動課,且讓學生自己帶撲克牌來,學生有一點興奮,還有一些學生還認不清撲克牌的四種花色,所以在講要求的同時也花了一點時間去讓學生認識牌上的花色。在第一個活動環節的時候,學生按照要求操作的挺好的,但在第二個環節中要求加四張紅心牌進去,或許學生的興致達到了高點,這時候課堂的紀律有點亂了。這節活動課,還有第三個環節就是下棋,由于時間關系我沒有讓學生在課上全部完成,只是講了要求,我不曉得這樣是不是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總之,活動課學生上的很開心,但究竟學習進去了多少這是我們老師所要考慮的,尤其像我這樣的年輕老師要去研究和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