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千克和克:克的認識
4、做“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圖,學生觀察,并說說圖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嗎?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樣子稱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課總結,課后延伸。
交流學習體會。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認識克
重量 克 g
幾十粒黃豆大約重10克。
1千克=1000克
課前思考: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仍然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千克和克的關系。對應教材編排的層次,教學時大致也可分四步進行。第一步,回憶1千克和幾千克,引入克。第二步,承接前面的疑問,引出用天平稱比較輕的物體。第三步,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以克為單位的盤秤稱物體的克數。第四步,出示兩袋鹽,先引導學生根據“一袋鹽重500克”推算“2袋鹽重多少克”,再要求學生用以千克作單位的盤秤稱一稱。
課后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千克的基礎上教學克的,所以學生并不陌生,讓他們先了解一些物品的重量以克為單位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克是常用來表示比較輕的物品重量,在此基礎上引出1克有多重。并讓學生估測自己的學具有多種,通過天平來驗證學生的估測結果,又加以比較千克與克,使學生準確的建立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提高了他們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由于本堂課在課前講解了規范,所以課堂操作過程中沒有出現前一課的現象。
課后反思:
緊扣現有的知識,事先讓學生了解除了用千克作單位外,還可以以克為單位,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克”常用來表示比較輕的物品重量,從而自然引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1克有多重。然后通過幾次掂一掂、比一比,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增加對1克的感性認識。這一單元所認識的“千克”和“克”和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聯的,僅僅靠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回到生活中,讓學生在實際的應用中進一步體會,從而能準確牢固地建立起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同時,長期引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對學生自覺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進行估測,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在估測中準確建立“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課后反思:
首先讓學生建立直覺,1克是很輕的。教材用天平稱黃豆,從而讓學生感到1克是很輕的。接著讓學生體驗:1克有多重。再通過稱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并要求他們掂一掂,感受1克。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1克的印象,還通過“一根羽毛比1克輕”“一把直尺比1克重”的操作活動。然后讓學生研究克與千克間的進率。教材沒有直接告訴學生1千克=1000克,而讓他們在稱鹽的活動中去發現,還有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計算和估計。
課后反思:
學生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千克與克對他們來說比較抽象。與千克相比,克更難體會,因此必須通過實踐活動,讓他們通過操作來產生體驗和感悟,才能有效地掌握概念,形成經驗。今天上課時,我們一起稱了10克的黃豆,還用手掂一掂2分硬幣的重量感受1克的重量,學生對克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概念并且知道稱較輕的物體應選擇怎樣的秤。本節課上還稱了許多學生身邊比較輕的物體,如:書本、鉛筆盒、水果、餅干等,學生很感興趣。練習時,學生初步學會區分選擇“千克”或“克”作為單重量位,只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還需要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