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與分米的認識》教學預案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科書(人教版)第五冊第2-4頁。
【教學目標】
1.認識“毫米”和“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模型,并能運用已有長度單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計實際物體的相關長度。
3.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使其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中有效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模型。
【教學設想】
人教版教材中,《毫米與分米的認識》這塊內容安排在《米與厘米的認識》之后、《千米的認識》之前。因此,它既不是“長度單位”學習的起始課,也不是“長度單位”學習的終結課。所以,與“前知”溝通、給“后續”鋪墊,是本課教學的總體思路。前測表明,很多學生在正式學習前,已經知道了“毫米”與“分米”,也大概了解它們的長度模型,但往往不夠清晰、不夠具體、不夠完整,所以,本課需要著力解決的是建立“毫米”與“分米”的清晰概念,形成“1毫米”、“1分米”的長度表象。也就是說,使學生的數學認識由“混沌”到“清晰”是本課的靈魂所在。對于這類目標的達成,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它需要的是“體驗”與“思辨”并行,在體驗中感受、積累,在思辨中提煉、內化。
具體到教學流程,如筆者借助“電話卡”引導學生比較準確地感受“1毫米”,讓學生秉持自主比劃的“1分米”去估測課桌的長度。后測顯示,這些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對“1毫米”與“1分米”的模型建構。但這只是基礎,更進一步,我們需要借助于模型表象來達到“準確估測”的現實目的,從中深入體會“標準長度”的“累積”思想和“相近長度”的“參照”意識。下述教學過程中“桌面有多長”、“白紙有多長”等環節,就指向了這個問題。當然,“體驗”與“思辨”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完全割裂,“體驗”有多充分,“思辨”才會有多深刻。妥善把握“體驗”與“思辨”的整合度,是本課教學調控的難點所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扇門高大約是2( )。
一個回形針長約2( )。
一個一元硬幣大約厚2( )。
(設計意圖:通過蘊涵情境的任務驅動,一方面激活學生對“米”和“厘米”的已有經驗,同時,又引導學生體會到“米”和“厘米”有時無法準確描述現實世界中的一些長度,從中引出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二、展開探究
(一)認識“毫米”
1.了解“毫米”
一元硬幣大約厚2毫米。量一量硬幣厚度,找一找“2毫米”是尺子上的哪一部分。交流得出:兩格就是2毫米,一格就是1毫米。
(設計意圖:知識的邏輯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是有差異的。這個環節中,由“硬幣厚2毫米”反推出“尺上一格是1毫米”,既符合知識的邏輯結構,也貼切學生的認知結構。)
2.深化“毫米”
(1)課件出示6毫米長的物體,讓學生說說是幾毫米。
(2)課件出示9毫米的物體,讓學生說說是幾毫米。交流方法,得出1厘米=10毫米。
(設計意圖:趁熱打鐵。在學生認知了“一格是1毫米”后,緊接著出示這樣兩道練習,既能很好鞏固對“一格是1毫米”這一知識點的認識,同時也能促使“5毫米刻度線”、“1厘米=10毫米”等新知識點的自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