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24時記時法教材簡析
全單元的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第49~52頁著重教學24時記時法及它與昔通記時法(12時記時法)的聯系;第53~55頁聯系實際問題教學求經過時間的基本思路與方法;第56~57頁是一次實踐活動。在本單元中,安排了兩則“你知道嗎”。其中第一則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第二則以北京時間早上7時為例介紹了世界幾個知名城市的地方時間,讓學生初步知道“時差”。
1.認識24時記時法的教材編寫特點。
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
(1)聯系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例題先出現摘錄的一段電視節目時間,從學生喜歡的“六一劇場”的開始時間切入,讓學生討論“怎么會有14:00呢”,引入了24時記時法。“想想做做”中有學習和體育活動的時間、銀行的營業時間、公共:汽車站牌上標注的服務時間、交通標志上的起止時間、火車票上的開車時間、紅領巾廣播站節目預報等等,無論是數學內容還是生活內容都十分豐富。
(2)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并掌握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的關系是有些困難的,教材充分注意到這個難點。在學生已經知道一天里有兩個8時、兩個10時、兩個12時等的基礎上,例題首先利用連貫的三個鐘面講述24時記時法的基本原理,從左邊到中間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0----12時,中間到右邊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12----24時。右邊的那個鐘面上還完整地顯示了一天中的0—24時。
例題接著利用線條上的0----24時教學兩種記時法的相互轉換。先分別講了上午8時、中午12時與晚上8時轉換成用24時記時法表示,然后讓學生試著把16:00和18:30改成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
(3)扎實、靈活地安排“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教材考慮到學生在生活中習慣使用12時記時法,因此第l題先把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轉換成24時記時法表示。教材同時注意到學生在許多場合會看到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所以第2—5題著重幫助學生看懂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 并練習把這些時間改成用12時記時法表示。第8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鐘面上的時間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中午也可能是午夜。題目要求學生看鐘面想一想可能是什么時間,會做什么事。這道題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的習慣。
2.形象地展開求經過時間的思考方法。
這部分教材由易到難,第53頁例題的前一半求整時到整時的經過時間,后一半求非整點時刻間的經過時間。
(1)求整時之間的經過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
(2)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求非整點時刻間經過時間的方法。
①在線段圖上表示時間。
②把問題表示在線段圖上
③引導學生看著線段圖計算播放的時間。
(3)“想想做做”選擇學生身邊的事情,需要解決的問題比例題復雜,可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3.通過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
《周末的一天安排》分三段教學。
(1)引導學生觀察小華的時間安排表。
(2)引導學生制作自己的時間安排表。
(3)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一天安排。
教材要求學生在制作自己的時間表后,和同學、老師交流討論看看各是怎樣安排的。特別提出“看了同學的時間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的問題,一方面讓學生相互啟發,使一天的活動內容安排得更豐富、更充實,另一方面讓學生相互評價,使一天的安排更合理、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