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當家——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教學設計
(出示線段圖,圖略)
提問:在圖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數?哪一段表示興趣班好朋友的人數?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呢?所求的問題在哪兒?第二段怎會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來怎么辦?(生答師板書)
談話:小紅請好了小伙伴準備去買菜,媽媽和奶奶聽說小紅想當家,非常支持。
練一練:奶奶給了10元錢,媽媽給了20元錢,爸爸給的錢比媽媽和奶奶給的總數少2元,爸爸給了( )元錢。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計劃二:上街買菜
買表菜用了2元錢,買蘿卜用了3元錢,買肉用的錢比買表菜和蘿卜的總數多8元,買肉用了( )元錢。
談話:誰愿意說說?(買答師板書)小紅也很快地算出來了,這時旁邊一位正買菜的老爺爺看見,也想請她們幫幫忙。
練一練:買茄子用了4元錢,買冬瓜用了2元錢,買魚的錢比買前兩樣的總數多4元錢,買魚用了多少錢?
引導:你們愿意幫忙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評析:數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就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是生動、有趣的。不節步步深入,分別設計了“邀請朋友”“上街買菜”等生活實例,激活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誘發出“我就是小紅”的意識。讓學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學生個體思維,呈現方式的多樣化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一方面培養學生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另一方面使學生感覺到書本上的知識來源于人的實踐活動,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3、談論:吃完午飯,小紅決定去完成第三個計劃,去小區劉奶奶家打掃衛生。小紅多會安排呀!
出示:計劃三:社區服務
2個同學洗衣報,1個同學掃地,擦窗的人數是洗衣服和掃地的總數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師板書。
談論:小紅和小伙伴們把劉奶奶家打掃得干干凈凈,高高興興地往家走,下地好遇上小區管理員張叔叔,原來啊,他正在發搞好家庭衛生的倡議書呢!
練一練:第一次發了22份倡議書,第二次發了38份倡議書,第三次發的是前兩次的總數的3倍,第三次發了多少份倡議書?
[評析:在數學課中創設情境,并不是為了創設而他設,主學生在感興趣的情境中認識數學知識,體驗玫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力量。因此在四個計劃這一主線中還必須注意數學知識間的銜接與穿插,“上街買菜算算錢”,“小區發了多少份倡議書”,這些都能在現實中找到藍本,學生身臨現實情境,與鞭說是在解答題目,還不知如說是在做身邊的一件事情,不僅實現了《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而且還注意了學科間的融合與滲透。]
4、揭示課題
5、引導:比較三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相同點:都是先求總數,因為要求的問題都與總數有直接關系;不同點:因為所求的問題和總數的關系不同,所以計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書質疑(學生完成例1)。
三、開放練習,拓展提高
1、媽媽買了8個蘋果,6個梨,9個香蕉,買的桔子比蘋果和香蕉的總數多7個,買了多少桔子?
學生匯報,逐題出示:①8+6=14(個)②8+6+9=23(個) 14+7=21(個)23+7=3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