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設計(精選3篇)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設計 篇1
本節(jié)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fā),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即數(shù)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jié)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jié)課,教師能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huán)節(jié)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nèi)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jié)課充分地體現(xiàn)了新的數(shù)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shù)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著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jié)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 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后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3. 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fā)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fā)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并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著突出而到位的表現(xiàn),她對小組里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jié)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于形式的現(xiàn)象.
4. 教態(tài)自然親切,師生關系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fā)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fā)展,從而,有效的開發(fā)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松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shù)?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于學生漂亮的發(fā)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贊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設計 篇2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在一期課改的教材中,是安排在四年級第二學期學習的,而我們的二期課改新教材,提前到了三年級第一學期就學習了。
二期課改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讓學生在親身感受、體驗中獲得知識。本節(jié)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jīng)歷探究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從直觀到抽象,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自己探究發(fā)現(xiàn)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長×寬”的算理,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形成數(shù)學模型,從而促進學生對數(shù)學的理解。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幫助他們學會學習。要做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本節(jié)課,我借鑒了網(wǎng)上的優(yōu)秀案例,進行了教學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要把新的數(shù)學課程理念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通過每節(jié)課的點滴實踐,日積月累,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經(jīng)歷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中,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設計 篇3
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學習從一年級(下冊)就開始了。
一年級(下冊)
直觀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級(上冊)
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三年級(下冊)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本單元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的知識,所以教學內(nèi)容還包括面積的意義和常用的計量單位。知識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是: 使學生建立初步的面積概念;認識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積單位,探索并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經(jīng)過探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分面積的意義、常用面積單位、面積計算公式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四部分編排,共編寫了六道例題、五次“試一試”(“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三道思考題和兩篇“你知道嗎”。
1. 初步建立面積概念。(第74~77頁)
物體表面的大小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平面圖形的大小是平面圖形的面積。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個面各有確定的大小的意思。
第74頁例題教學面積的意義。結合教室里的實例,按照“物體有面——每個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積”這樣的線索引導學生逐步體會面積的意義,分三個層次展開面積意義的教學。
(1) 第一層次安排了四個學習活動!翱础薄春诎灞砻、課本封面,體會物體有面。“比”——比黑板表面與課本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奥牎薄牰昂诎灞砻娴拇笮∈呛诎迕娴拿娣e,它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跋搿薄搿笆裁词钦n本封面的面積”,再次體會面積的含義。
這個層次的教學要注意兩點: 第一,不能僅僅比出黑板表面比課本封面大、課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各個面都有確定的大小”?梢宰寣W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課本的封面,感知物體的“面”。讓學生用手勢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課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體的面有確定的大小。第二,在學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積后,讓他們說一說什么是課本封面的面積,以及為什么說黑板表面的面積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
(2) 第二層次的學習活動是“摸”和“比”,即分別摸課桌面和椅子面,比這兩個面的面積誰大、誰小。這個層次通過擴大概念外延,進一步體會面積的意義。讓學生摸課桌面和椅子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的大小。摸過以后要讓他們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對“課桌面的面積”“椅子面的面積”的理解。這個層次的學習有模仿、有遷移,是學生體會面積意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 第三層次是開放的,讓學生自己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一方面讓學生反饋對面積的初步認識,另一方面讓他們在更大的范圍里體會: 看到的物體都有面,每個面的大小是這個面的面積,從而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第75頁例題教學內(nèi)容有兩點: 一是平面圖形的面積,二是怎樣比較面積的大小。學生在前面的例題里已經(jīng)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面積,通過本例題的學習,繼續(xù)知道平面圖形的大小也是面積。這樣,他們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題出示了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提出的問題是“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教學可以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討論,什么是這個正方形的面積,什么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引導他們認知遷移,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類推出平面圖形的大小也是面積。然后讓學生討論,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前面例題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時,使用的方法是觀察,因為相比的兩個面大小差異很明顯,一看就知道。這個例題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差異不明顯,憑觀察難以作出判斷。于是,要采用別的比較方法,如把這兩個圖形疊起來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張紙條量一量,當然,學生還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兩個圖形不便重疊的話,用同一張紙條量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對后面學習面積單位有積極的影響。
還有一點要注意,教材沒有對面積下概括的定義,只要求學生結合實例體會面積的意義,在表象的層面上認識面積。
“想想做做”第3題是比較方格紙上的四個圖形的面積哪一個大些。用相同的方格量也是比較面積大小的一種方法,用圖形有幾個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圖形的面積,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圖形的面積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為以后用面積單位計量面積作了極好的鋪墊。第4題先描出圖形的邊線,再涂出圖形的面積,這是教材第一次引導學生區(qū)別周長與面積。通過描和涂,學生能體會到圖形的一周邊線的總長度是圖形的周長,圍在邊線里的面的大小是圖形的面積,從而明白周長與面積是不相同的。第5題讓學生觀察學校平面圖,圖上可以看到校園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場地,它們分別在什么位置,還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積大些、什么占地面積小些,是一道比較開放的題。
2. 常用的面積單位。(第78~81頁)
例題及“想一想”讓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例題首先提出問題“你知道課桌面的面積有多大嗎”,由于學生曾經(jīng)用自制的紙條量過圖形的面積,所以這個問題能激起他們的興趣,自選工具來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各人選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答案不可能一致。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測量工具,進而需要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這一小段教材在引發(fā)學習動機的同時,又讓學生體驗了人類創(chuàng)造面積單位的歷史過程。
這部分教材編寫還有以下特點:
第一,重視培養(yǎng)學習能力。教材詳教1平方厘米,簡教1平方米,帶出1平方分米。以1平方厘米為重點,講述它有多大,并畫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學1平方米時,教材的敘述比1平方厘米簡單,“1平方米有多大”留給學生去體會或想像。至于1平方分米,則安排在“想一想”里,讓學生自己描述、比畫。
第二,重視建立各個面積單位的表象。在教學1平方厘米時,除了要讓學生仔細觀察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體會它的大小外,還要讓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特別是“同指甲面的大小差不多”,更有助于學生感受并記住1平方厘米的大小。1平方米比較大,教材讓學生在地面上畫一個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試試可以站多少個人。這項活動學生感興趣,能幫助學生感受并記住1平方米的大小!跋胂胱鲎觥钡1題再次說說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分別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通過身邊熟悉的實物,幫助學生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在頭腦里留下深刻的印象。1平方分米雖然留給學生自己學,教材仍提醒學生用手比畫一下它的大小!跋胂胱鲎觥钡2題,在填上適當?shù)膯挝粫r,能讓學生體會計量線段的長度應該用長度單位,計量面的大小應該用面積單位。在選用適當?shù)拿娣e單位時,又一次體會了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
第三,重視用1平方厘米計量面積的實踐活動!跋胂胱鲎觥钡4題,先估計、再測量圖形的面積。無論是估計還是測量,都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比試,估計的時候是想像比試,測量的時候是動作比試。第5、6題利用數(shù)方格的辦法說出圖形的面積,也是用面積單位測量面積。這些用面積單位計量面積的實踐活動,既加強了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又為探索面積計算公式打下了基礎。
第四,重視思維的發(fā)散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想想做做”第3題用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擺出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存在多種擺法,擺出的各個長方形雖然長、寬各不相同,但面積都是相同的。學生在操作與交流中,體會到這一點,思維得到鍛煉。第8題在方格紙上畫出兩個面積都是8平方厘米的有趣圖形,這里不限于長方形和其他已經(jīng)認識的圖形,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去創(chuàng)造。
“想想做做”第7題是教材中第二次安排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比較。這次比較,不僅在意義上區(qū)分,而且在數(shù)量上和所用的計量單位上作了比較。
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82~84頁)
過去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把重點都放在應用公式計算上,F(xiàn)在的教學應該把精力放在探索面積計算公式上。因為接受和按公式計算并不困難,而探索這些求面積的公式,有利于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讓學生在探索公式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數(shù)學學習充滿著研究和創(chuàng)造,感受數(shù)學的嚴謹以及數(shù)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材為探索長方形面積公式設計了充實的內(nèi)容,有三個特點。
。1) 操作活動數(shù)量足、質(zhì)量高。第82頁的例題和“試一試”連續(xù)安排三次操作活動,及時提取活動中的數(shù)學本質(zhì)內(nèi)容,逐步提升數(shù)學思考水平。
第一道例題用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3個長方形,每次擺都在表格里填寫長方形的長、寬、所用正方形個數(shù)以及長方形的面積,這是一次承前啟后的活動。學生在前面學習面積單位時,曾經(jīng)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過長方形,現(xiàn)在再次擺,要研究它的面積計算方法。通過擺圖形和填表記錄,初步體會長、寬的數(shù)量與所需正方形個數(shù)的關系,間接感受長、寬數(shù)量與面積的聯(lián)系。
第二道例題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兩個長方形的面積。通過教材的圖示啟發(fā)學生只沿著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擺一排正方形,計算一共需要的正方形的個數(shù),引導他們進一步體會長、寬的數(shù)量與面積的關系。
“試一試”提出長6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面積是多少的問題,用“你是怎樣想的”為不同的學生設置了不同的空間,既不提倡用小正方形擺,也不限制用小正方形擺。這樣,學生中必定有一部分會利用前面兩道例題中獲得的經(jīng)驗,通過思考沿著長擺6個,沿著寬擺3行,得到長方形的面積。
(2) 小組合作學習與個人獨立思考交替安排。第一道例題小組合作進行,第二道例題和“試一試”先獨立探索,再小組交流,最后還安排小組討論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合理安排學習形式能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小組合作擺3個長方形,學生共用學具,還能相互啟發(fā)思考。先自己量、自己想,再小組交流,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機會,又促進了認識互補。集體討論面積與長、寬的關系以及長方形面積公式,凝聚每個學生的智慧,共享學習成果。
。3) 面積公式的得出安排細致。在發(fā)現(xiàn)長方形面積與長、寬關系后,先形成由文字表達的公式,再引出字母表達的公式,有利于學生理解公式的含義。
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在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出。
教材沒有編寫利用面積公式計算面積的例題,把這個內(nèi)容安排在“試一試”和“想想做做”里讓學生自己學習!跋胂胱鲎觥睖p少了求積筆算的分量,因為單純地套用公式進行豎式計算的價值不大。加強了估計,第2題要求先估計面積大約是多少,再計算。可以通過計算檢驗估計得怎么樣,逐步提高估計的能力。第5題估計黑板面、教室門正面的面積,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估計物體表面的面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第4題用面積是46平方厘米的電話卡測量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這是測量工具的一次拓展。利用面積已知的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估測其他面的面積,和利用面積單位測量面積在原理和方法上,都是一致的。
4.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第85~86頁)
例題首先呈現(xiàn)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但沒有標注邊長,讓學生量邊長算面積。學生在測量邊長時采用的長度單位可能是分米,也可能是厘米。于是得到的面積分別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10×10=100),通過交流,就會發(fā)現(xiàn)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接著讓學生繼續(xù)推導平方米與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學生可能用類似的方法通過計算推導出來,也可能通過類比直接得出結論。
“試一試”要求學生運用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單位換算。由于學生已進行過長度單位、質(zhì)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那些換算的思考方法可以遷移運用,所以讓他們嘗試計算是可行的。教材還安排學生交流換算時的想法,這是為了加深對換算方法的理解。由于學生還沒學習除數(shù)是100的除法,教學時不應要求學生列出換算算式,只要求借助對數(shù)的意義的理解進行推理。例如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由于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里面有7個100平方厘米,所以可以換算成7平方分米!跋胂胱鲎觥钡3、4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面積單位的換算,可以體會面積單位換算的實用價值。
5. 關于練習八。
練習的設計力求幫助學生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以及面積單位的換算等知識組織起良好的認知結構。第1題通過估計課桌面的周長與面積,回憶、整理并區(qū)別周長與面積這兩個概念以及計算方法。第2題通過選用單位名稱,讓學生再次看到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在意義、名稱和實際應用上有哪些不同。第3題是周長與面積計算方法的比較,第4、5、10題是運用周長和面積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第4題還帶著進行了面積單位換算的練習。
練習設計十分注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第6題說出方格紙上的三個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可以把兩個半格合并成整格,一格一格去數(shù)。也可以先用移補的方法處理不滿1格的問題,再計算面積。第7、8題分別是周長相等而面積不等、面積相等而周長不等的圖形。第9題每次擺出的圖形面積都是16平方厘米,各個圖形的周長都不相等,而正方形的周長最短。學生的空間觀念正是在這些圖形位置移動、識別相等和不等的活動中得到發(fā)展。
《我們的試驗田》是一次場景型實踐活動,以試驗田里種小麥、玉米、蔬菜、花卉為題材,綜合了有關求面積、簡單的分數(shù)以及其他數(shù)學內(nèi)容的實際問題。學生可以靈活地選用口算、估算或筆算等方法解決問題。場景里有大量數(shù)據(jù)信息,可以提出許多問題,教材僅提出了其中一部分,把許多問題留給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