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教案(精選2篇)
《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教案 篇1
關于余劍老師執教的《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一課,我先后聽三次。應該說每次都給我留下新的思考,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本節課是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教學內容是學生第二次接觸乘法。關于計算課的教學,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生掌握算理及算法,一般是按部就班教學,但余老師的這節課教學設計頗有新意,不僅保證內容充實,也保證了學生學習的深度。下面就余老師教學設計的特殊之處及細節處理上的一些改動,談一談我的感受和思考:
一、說是復習,實則鋪墊,巧無聲息,層層推進。
在教學復習階段,余老師無論是試教還是正式上課安排了復習舊知的環節,這個環節實則是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合理設計的。我個人認為這很有必要,且很有特色,思考到位。這部分教學設計,對學生建立兩位數乘一位數這一新概念的認識有很大幫助,借助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的乘法的意義和表內乘除法,這就可以通過復習再現一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數加整十數以及幾個十是多少的相關舊知的過程,幫助學生通過已有的經驗來認識掌握新的知識,這樣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同時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差異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能前后聯系,為學習今天的知識降低難度。
試教 口算:2×4 3×3 1×5 40+40
正式 口算:3×4 2×5 6×2 50+50 30+30+30 20+20+20+20
這是余老師先后教學的一次比較成功的改進。經過改進的復習題,目的性更明確,增加了幾個幾十連加的口算環節,這就更加貼近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且通過學生對這部分復習知識的反饋來應對主題內容教學很有幫助,應該說這樣的設計對學習本課知識,學生掌握本課知識很關鍵。
二、情境引導,突出重點,體驗探索,算法優化。
計算教學一個難點就在于計算的枯燥性。學生在學習計算時總是以想當然的態度面對,從而導致學習過程不嚴謹,思維不緊密,計算錯誤層出不窮。而本節課的教學,余老師充分結合應用題教學的經驗,在問題情境方面下了一點功夫,通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產生計算需求;再通過問題推進,使學生產生計算興趣。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形成過硬的計算技能,并且是自主投入,自主探索計算方法。這樣的教學還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想,也從一定程度上陪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例如:創設了大象運木頭,猴子摘桃等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學會計算。產生于現實需要的問題就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也使他們感受到了計算的必要性。大象運木頭的主題設計過程由三只大象到五只,再到八只,問題層層推進,學生的計算需求也再逐步提高。
但計算教學并非創設了問題情境就結束的,余老師在解決問題后巧妙的轉入到計算教學過程。運用探索算法的過程使學生經歷數學化的活動,使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以前未曾遭遇過的新問題,認識未曾接觸過的新知識,掌握未曾運用過的新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探索算法首先是一種創新的過程。這種創新還源于對算法探索、算法多樣化、算法優化的理解。例如:在教學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在出示了主題圖后,考慮到學生的差異,余老師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后集中精力放在計算方法上,余老師讓學生自主探索方法,通過與學生交流,得到三種方法:20+20+20=60;2個十乘3得6個十,6個十是60;2×3=6,20×3=60這些都是學生自己想出的方法,余老師都表示肯定,但卻不停留在算法的多樣化的程度,而是讓學生自己比較,篩選出簡便的方法,從而使算法優化,而這些也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得來的。再進行一些這樣的練習,使學生掌握優化的算法。
像這樣的計算教學過程不僅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還結合知識特點讓學生自主探索。探索后列舉學生一系列的計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這樣的過程實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差異教學思想。再者通過引導讓學生優化算法,從而鞏固算法。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筆算時,余老師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在與學生的交流得到14×2有三種方法: 14+14=28;4×2=8,1×2=2,合起來就是28;4×2=8,10×2=20,20+8=28。這時余老師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例題圖,在直觀的圖中理解:4×2是表示什么?(右邊一筐4個,兩筐就是4×2=8個),10×2呢?(左邊一筐10個,兩筐就是10×2=20個),要求一共多少?也就是把這兩部分合起來。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步一步引導,不僅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理解算理,也通過比較將一個比較復雜的豎式計算簡化成一般的書寫形式增強學有余力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回有余味,深入反思
整節課給我的印象是。教學設計嚴謹,教學層次清晰,學生學習效果顯著,但每節課都有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也有值得我們思考的環節。下面就本節課我的一些思考談幾點。
1、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應該說余老師把握的很到位,但如果就這節課后,第二天學生的豎式計算正確率是否能像本節課一樣呢?我想可能會有折扣。原因在哪?我的思考是豎式計算的教學部分,余老師為了增強學生的印象采用彩色粉筆,圖式結合等方式很有效,但如果多給點學生鞏固的過程,如說、交流,糾錯等,學生的掌握應該更牢固。
2、計算教學的算理、算法很重要,但究竟哪種更重要,哪種又相對枯燥呢?我想在教學本課前我們應該深刻思考。本節課余老師的側重點放在了算法上,我想綜合整個小學乃至以后學生的數學學習,算理應該更重要。而相對算理而言算法的枯燥性更能體現,所以我覺得充分結合算法、算理的教學特點,設計一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環節對計算教學應該更有利。
3、計算教學實則上是數學學科最為嚴謹的內容之一,再結合本節課內容多的特點,我想我們的語言應該更簡潔,放開手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總結要一步到位,補拖泥帶水。
《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教案 篇2
課前預習單
1.8個十是( ),10個十是( )。
2.5+5+5+5寫成乘法算式是( )×( ),得數是( )。
3.(教材例1)仔細觀察這幅圖,每堆有( )根木頭,每頭大象運了( )堆,也就是( )根。3頭大象一共運了多少根?
□○□=□( )
有困難的同學可以閱讀數學書69頁例題介紹的方法哦!
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4.(教材例2)說一說:從圖中你可以知道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問題?
做一做:2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桃?
□○□=□( ) 你是怎么算的?
讀一讀:認真閱讀書本70頁的內容,書上介紹的方法你能理解嗎?
試著用豎式算一算14×2= (個)
課堂練習單
1.口算下面各題
2×60= 90×4= 50×6=
2.用豎式計算
42×2 3×23
3.數學醫院
對的在□里打“√”,錯的在□里打“×”,并改正。
2 3 3 3 3
× 2 × 2 1 × 2
4 5 6 3 3 6
□ □ □
4.二(3)班有45人去游樂場。每輛小火車限乘13人,游樂場有3輛小火車,一次可以坐多少人?
我是35號,這次能坐上火車嗎?
能□ 不能□
課堂作業:★《補充習題》第39頁第1(第一列)、3題。
★ ★《補充習題》第39頁第4題的(1)、(2)、(3)題。
★★★ 填一填 1 2
□ 3 × □
× □ □ □
+ □ 2
2 6 5 8
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69~71頁例題及試一試,想想做做1—4
執教日期
( )月( )日,星期( )
三維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交流、比較中理解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較熟練的進行口算。
2.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一位數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理解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算理,掌握豎式的計算方法。
3.讓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在比較中探究、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掌握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理解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算理,掌握豎式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算理。
教學資源
1.學生已經較好的掌握了表內乘法,知道乘法的含義。有了加減法豎式計算的基礎。
2.課前預習單,課堂練習單,展臺,小黑板。
預習作業
預習單
學 程 設 計
導 航 策 略
調 整 反 思
一、檢查預習,揭示課題。(預設2 分鐘)
1.說出本課的學習內容。
2.交流預習作業的前兩題.
二、探究學習,提煉建模。(預設23分鐘)
(一)組織教學例1
1.交流計算方法
2. 口答
20×5=100 20×8=160
3.觀察比較,總結口算方法。
4.對算式游戲。
5.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二)組織教學例2
1.交流預習單上的內容。
2.說說14×2,2×14是怎么口算的。
3.交流用豎式計算的計算方法。
4.嘗試練習用豎式計算 3×21=
5.說一說: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6.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驗算
三、鞏固練習、內化提升(預設8分鐘)
完成課堂練習單
1.揭示本課學習內容。(出示課題)
2.我們一起來看預習單上的內容!
1.你是怎么算的?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提問:照這樣計算,5頭大象可以運多少根?8頭大象呢?
3.觀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4.根據4×3=12,5×7=35你還能想到哪些算式?
5.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觀察圖,說說信息和問題。你是怎么列式的?
2.14×2或者2×14你是怎么口算的?
3.用豎式可以怎么算?
4.說明2×14用豎式通常把14寫在上面,3×21用豎式計算,做在探索本上!
5.提問:用豎式計算時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6.教學驗算方法。
學生練習后評講。
1.學生獨立計算。
2.教師巡視并指導。
3.校對作業,學生及時訂正。
作業設計
四、當堂檢測,評價反思(預設8 分鐘)
★《補充習題》第39頁第1(第一列)、3題。
★《補充習題》第39頁第4題的1、2、3題。
★★★:見練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