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三上第五冊《整理與復習》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精選2篇)
北師大三上第五冊《整理與復習》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 篇1
〖教學目標〗
1.能自己整理這一階段(三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2.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解決與周長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鞏固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較熟練地進行計算,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促進學生在數學情感和態度方面的健康發展,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5.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段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教師組織學生回憶這三個單元的所學內容,包括對知識的整理、復習和運用。我的設計思想,首先是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本段的大概內容,并且要舉出自己身邊的相應的數學問題,這樣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以致用意識的養成,即“小小設計家”;其次,在班內作集體討論與交流,給學生以自我展示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將課堂變成他們共同創造和分享新問題、新發現、新體驗的課堂,把枯燥無味的練習課變成富有競爭氣氛的數學活動,即“小小記者會”;最后,再回歸到“我的成長足跡”上,引導學生作學習小總結,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掌握的方法、經驗的積累等,即引導學生對學習情況的自我評價。這樣,90%的課堂就交給了學生自己操作。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學校是一所鎮中心小學,有15個教學班700多名學生,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京博集團的支持下,在師資建設、教學環境等方面逐步走向規范化。京博希望小學雖然是一所鄉鎮小學,但卻有著優秀的教學設施:整齊的教學樓、優雅的教學環境;配備有微機室、音樂室、舞蹈室、大實驗室、圖書室、儀器室、體育器材室、音樂器材室等專門教室;30多位教師人手一臺微機;各教室網絡在進一步建設當中。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來自鄰鎮的村莊(一小部分來自鎮直單位),除了周三和周六,他們都像一個個身著藍白相間校服的小天使,熱情大方,裝扮得非常美。特別是三年級的這一批幸運兒,他們與課改一起悄悄長大,喜歡把自己帶入到數學問題之中,自己去探索、去操作、去討論、去解決,可謂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縣教研室的領導來我校聽課,給他們的評價是:他們當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具有六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已經可以在腦子中一連串地想出六步過程的數學問題結果。
〖教學設計〗
(一) 觀察圖畫,引出課題
師:(出示圖1)
(圖1)
同學們,看到這個畫面,你們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小朋友放學回家了。
生2:我想到了狗熊掰棒子。
生3:不是,狗熊什么也沒留下,而這是老師提醒我們該總結這么長時間學到了什么了!
小記者:請問李紅嬌同學,你能向大家說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我想我們走過之后都會留下一串腳印,那么我們每天都在學習,腦子里也會留下一串“腳印”,況且我們又要學習“整理與復習”了,這是老師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老師與學生一塊為李紅嬌的回答喝彩鼓掌)
師:你們真是老師肚子里的小蛔蟲,老師的心思一下子就被你們猜透了。這一節課,我們就一塊來把這一段時間學習的東西做一下整理與復習。(板書)
(評析柴老師以簡單的畫面引入課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像力,又揭示了要解決的問題,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了方向。)
(二)自主探究,回憶舊知
1. 小小設計家。
師:我們在走路的時候,都會留下一串清晰的腳印,那么我們學習了這三個單元之后,你們留下了什么“腳印”呢?希望大家展開你們想像的翅膀,用你們自己喜歡的方法,設計出更清晰的整理思路圖,好嗎?
生:(齊答)好!
師:各小組趕快行動吧,我們的3位小記者還在等著采訪你們呢!
(與此同時,3位小記者設計自己的采訪策略與步驟,并且巡視,以便找好目標作采訪。)
(學生開始動手翻閱記錄、動口討論交流,設計出大樹形、統計表形、大括號形、花形等各種形式來進行整理,真是五花八門。教師不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師:同學們,你們設計好了嗎?
生:(齊答)設計好了!
師:那就讓我們在“小小記者會”上來比高低吧,看一看哪一組設計得漂亮、清晰、又實用,好嗎?
生:(齊答)好!
(評析柴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機會以及廣闊的創造空間,改變了教科書中的模式。并且,例舉了一些身邊相應的問題,真正引導學生把教材吃透了、用活了。)
2.小小記者會。
師:在“小小記者會”上,我們的小記者們有權利采訪任何一個小組,一共有3次采訪機會,每一輪只能采訪兩個組。
小記者1:我采訪的是2組和5組。
大家請看這就是2組的設計(小記者1高舉2組的設計圖2),看到它你們有什么感覺呢?
(圖2)
生1:它像一朵花。
生2:它能給我們一種層次感,感覺很美。
生3:它能讓我們一眼就看明白了!
小記者1:現在讓我們來聽一下他們的解釋好嗎?
生:我們是在設計的時候,突然想到了老師那次出的“花兒開了”的計算題,所以就選了這個形狀畫出來,填上的。
生(另一組):請問“造大樹”是什么意思?
生:難道你忘了!老師不是說過“理解題意的時候,就像造大樹一樣給它添枝加葉嗎?”比如我們在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時,就先想出大樹干“(長+寬)×2”,然后再填上樹葉“長和寬”,最后算出得數不就行了嗎?
師:謝謝你們還能記住老師的話!馬繼鵬講得好嗎?
生:(齊答)好!(師生一塊鼓掌)
小記者1:請問在解決“及時做飯”問題中,你們是如何安排的?
生:前一段時間爸爸媽媽每天都去拾棉花,晚飯都由我來做。為了省下時間做作業,我就按照我們學過的“時間與數學(二)”來做,我先燒湯,同時擇菜;然后炒菜,同時做作業了,效果果然不錯。
(小記者1與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鼓掌!)
小記者1:這是5組的設計,你們看它多么像一棵大樹呀!請問,你們是如何知道王奶奶家的籬笆是11米長的?
生:因為王奶奶借助了院墻,只加一條長就可以了。
小記者1:這是誰算出了他爸爸的年齡?還知道再有4個星期零6天就是你爸爸的生日。
生(我們班的小淘氣):我。
小記者1:很好,能給大家講一下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嗎?
生:先來看看我爸爸的身份證吧……
師:打算怎么給你爸爸過生日呢?
生(我們班的小淘氣):咱們班的同學都喜歡給媽媽過生日,也應該給爸爸過吧!等到那一天,我要讓媽媽幫忙做一桌子好菜,也和電視上一樣為爸爸唱一首生日歌。
(評析在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時刻關注著學生的情感教育。只有賦予課堂以情感,學生才能“走”進去,教學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三兩輪方法大體同上)
師:同學們的設計都很好,老師為有你們這樣的學生而自豪!可我們只有一個“小小設計家”的獎杯,你們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生:老師,我們組的好!
(其他組也異口同聲地喊著)
生:老師,還是你來決定吧!
小記者1:老師,讓我們自己選好嗎?
師:當然好,下面的評選活動就由你來主持吧!
(經過大家的對比和篩選,2組的“花兒開了”被公認為是最佳的設計。)
師:當記者真有趣,大家就給我一次機會,采訪一下2組的同學,好嗎?
生:(齊答)太好了!
師:請問,你們除了想到老師的“花兒開了”那道題,還有其他的原因和意義嗎?
(教室里一下子變得靜悄悄了)
小記者1:我想花兒開出的花瓣越多,表示我們的問題就越多,我們學到的就越多了,對嗎?老師!
師:很對!那你們還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生:“問題開花”“足跡開花”……
(評析在這一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從一些抽象的數學模式出發,再到尋找生活案例,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得到了最佳的結合與落實。特別是在選用小記者的問題上,看得出是做了精心的安排,更有利于課堂的控制和順利進行。)
(三)學習小結
這一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
〖教學反思〗
1. 在備學生方面教師越是刻意作安排,就越是感覺遠離了學生。所以,在教學中要有“樹大自直”的思想,心甘情愿地被學生“牽”著走。
2.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想發掘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就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活動情境,特別是創設一種相互競爭的情境,如個人與個人之間比一比,小組與小組之間賽一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班中的小記者就是層層比出來的,經常這樣做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而且能廣泛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帶動整體水平的提高。
〖案例點評〗
這節課,在教學的設計上自始至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大膽放手還給了學生。不管是設計、采訪,還是最后的評選,都由學生完成,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究的情境和氛圍。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營造出了愉悅的學習情境,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生活化、活動化和情感化,使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以有效的落實。使學生在“你說我論”中不僅回憶了舊知,而且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了當時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體會到了復習的方法、經驗的積累;提高了對學習情況的自評能力。
北師大三上第五冊《整理與復習》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 篇2
認識小數單元《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一個單元又結束了,感覺上這個單元知識很少,但是課前一梳理,確實還有很多知識點需要復習。估計孩子們的感覺和我的感覺一樣,這個單元好簡單!但是在作業中,存在的問題真的很多,而且可以給優生很大的提升空間。問題很瑣碎,如:3米4厘米=( )米,不少學生寫成了3.4米,這里涉及了數位不夠時要添0補足,學生就容易忘了。審題不清的,如“將保留兩位小數寫成改寫,甚至保留成了3位小數的。因此必要的訓練還是不可少的,但是最關鍵的還是要抓學生的學習習慣,沒有好的習慣而一味的去練習也時枉然的。怎么養成好的習慣呢?一味批評又是效果很差,我覺得還是應該鼓勵與反思相結合最好。哎,慢慢摸索吧!!!
認識小數整理和復習
過了一個雙休日,學生的遺忘卻比較嚴重,很多概念、要求都互相的混淆了,作業中錯得比較多的有:
1.單位換算。比如3千克8克=( )千克,不少學生就寫成了“3.8千克”。以前學過的單位換算都是在整數的范圍里,現在要通過小數點的移動,出現了小數;甚至位數不夠要用0來補,例題沒有正兒八經地出現過,而是直接在練習中出現,有的學生就不會思考了。
2.審題不清現象比較嚴重。明明是保留兩位小數的,寫成整數的有,寫成一位小數的也有,說明了學生的作業習慣沒有養成好。
3.“四舍五入”不會用。通過學生自己所謂的“四舍五入”,出來的答案五花八門,很多根本就不是多“1”的問題,考慮問題很無序。所以在復習的時候我花了一定的時間教這個內容。
學生練習中的難點:
1.位數不夠補需“0”,如6709000=( )億,不少寫成“0.6709”
2.中間多個“0”的處理,如549000900=( )億,寫成“5.49”
3.對可能的范圍把握不準,如4.3□≈4.3,可以填的數。不少學生把“0”也放進去了,如果填0的話,那就該用“=”,這個問題說明學生以前對“≈”和“=”的區別把握地不夠準確。
20.9□≈21.0,可以填的數有哪些?有不少學生不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