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第九冊《整理與復習》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通用2篇)
北師大第九冊《整理與復習》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 篇1
一、教學目標
1、能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能理解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計算;能把分數化成有限小數;能結合實際情境,解決簡單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2、認識組合圖形,并會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簡單組合圖形的面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能估計一些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大小。
3、經歷觀察、整理數學知識、選擇數學信息、交流等數學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4、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學習活動中來,在整理復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重在引導學生整理復習第四單元和第五單元的內容,在復習中,既注重引導學生整理所學過的數學知識,也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在學習這兩個單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發展。因此本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第四單元和第五單元所學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自己整理的知識結構入手,從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出發,引導學生在梳理回顧中進行整理前面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采用多種形式(如采用形式多樣的練習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每個教室都配置了實物展臺、電腦、背投等多媒體設施,現在的五年級學生是2001年進入課程改革的第一批學生,他們大部分來自城市,極個別來自農村,學生基礎相對均衡。學生在經過四年多的學習后,已經能夠根據學習內容嘗試著去提出數學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夠比較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四、課堂實錄
(一)小組合作,展示交流
師:同學們,在課前我們已經整理了第四單元和第五單元的內容,把你整理好的內容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小組交流后推薦出你們小組公認為比較好的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
師:通過剛才的小組交流,哪個小組先來匯報你們小組的整理情況?
組1:我們組都進行了交流,經過推選曉曉的知識整理比較全面,請大家看屏幕(下圖),這就是曉曉整理的“數學松鼠”。
我們先把兩個單元分開,按照每節課的課題進行了整理,為了說明每節課學習的內容,我們還在課題的后面舉了一些例子,例如“分數加減法”一課,我們主要學習的內容是:分母不同的分數相加減,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減,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3/4+1/5 =( ) 5/8+ 1/9 = ( );再如,“組合圖形面積”整理的內容如下:把一個組合圖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就容易計算出它的面積了!我們還把嘗試與猜測、點陣中的規律也進行了整理。同學們,我們組的匯報完畢!
師:對于第一組的知識整理你有什么要說的嗎?
生1:他們組推選出來的“數學松鼠”很有創意,不但形式很好,內容整理的也比較全面。
生2:我也認為比較好!
師:哪個小組接著進行匯報?
組2:我們組推選出來是冬冬的知識樹(展示如下),在知識樹中,我們把著兩個單元的知識點整理成一個個的果實,說明通過知識整理后我們像大樹一樣碩果累累。在第一個果實上我們寫著:分母不同的分數相加減,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減。在整理“嘗試與猜測”這一節課的時候,我們通過一道題目來整理的“雞兔同籠,有20個頭,54條腿,雞、兔各多少只?”我們還寫了“可以用列表法、畫圖法……” 同學們,我們組的知識樹怎么樣?
生1:我認為他們組不但整理了知識,而且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整理了出來,特別好!
生2:我覺得你們組的知識樹很好!我想提一點建議,如果把這兩個單元的內容都整理在上面會更好!
生3:如果大樹上果實上的內容豐富一些會更好!
師:哪個小組接著進行匯報?
組3:我們把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整理在了一把傘上,是通過解決題目進行梳理知識的。
例如,- = ? 分母不同的分數相加減,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減,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先把和 通分,化成 - ,最后的答案是。再例如,“組合圖形面積”,你知道圖一的面積嗎?那么這個圖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可以分成兩個圖形來計算(分割法),如圖二或圖三。第二種方法是添補法,添補后就好計算了(如圖四)。歡迎大家多提意見。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生1:我認為比較好,通過解決題目來整理兩個單元的內容,而且在傘把上寫著“數學真奇妙!”
生2:不但形式很好,而且內容整理的比較全,如果把重點的內容用紅顏色的筆標注出來會更好!
組4:我是采用一個個小企鵝來整理的,整理的內容和前面的基本一樣,請同學們和我一起來看一看。
生1:我認為整理得很全面。
生2:我認為你們組在第一張上面寫著:“快和我一起走進知識的海洋!” ,很有趣!
生3:在最后一頁的友情提示也非常好!
組5:我們把這兩個單元的知識整理在了一只小狗身上。請同學們和我一起來分享。
師:還有哪幾組沒有展示?請你們來前面一個個展示。
組6:我把這兩個單元的知識整理成了書。
組7:我們組展示的知識樹有許多棵。
師:剛才我們班的7個組分別進行了展示,每個組的整理的內容將貼在我們的教室內,課后同學們還可以繼續來分享知識整理的快樂!【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可以說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孩子的發言使本節課的教學更加生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匯報知識整理的過程,是他們思維發展的過程,在學生個性化的整理方式中,經過相互的補充交流學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理能力。同時,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學生一起體驗知識整理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對學生的展示匯報給予充分的尊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師:在學習這兩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你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數學問題?誰愿意給大家一起分享?生1:通過學習第四單元的學習,我把以前數學銀行中“分母不同的分數如何計算?”的問題解決了,我特別的高興!生2:在我生日的時候,爸爸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后,又將一半平均分成了3小份,我和媽媽各吃了一小份,當我告訴爸爸我和媽媽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1/6時,爸爸夸我是個聰明的孩子!生3:學過組合圖形的面積后,我會計算我家地板的面積了!生4:我在方格紙上估計了自己手印和腳印的面積。我還幫助鄰居家3歲的小妹妹估計了一下呢!……【設計說明:通過回顧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在回顧的過程中學生也能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體會與進步。】(二)鞏固練習,發展思維師:我們除了每人整理了這兩個單元,而且出了一份這兩個單元的試卷,請同學們拿出自己出的試題,選出你認為最滿意的一題與大家分享。生1:這是我出的最滿意的題,誰愿意解答?
生7:左面圖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生8:右面圖形的面積是:(5+12)×10÷2 = 85(平方厘米),4×5 = 20(平方厘米)。 85-20 = 65(平方厘米)。
……
……
【教學說明:在練習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單元知識的綜合運用,在練習題的設計中既有形成技能的題目,也有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題目。】
(三)系統回顧,小結提升。師:(對照展示臺,回顧一下我們整理復習的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感受?
生1:通過今天的復習,我會計算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減法,并會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生2;在知識的整理中,我感到數學很有趣!
生3:在知識的整理中,我們可以知道如何更好地去整理知識,同時也知道分享很重要,自己也學到更多的內容。
【設計說明:再次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并對照板書進行建構。談感受也使學生梳理自己在本節課上教師引導學生所學習整理復習的方法。】
五、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中,我認為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整節課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在匯報交流時,我看到了學生的精彩的展示;在練習的處理時,學生有了更強的自主性。在課堂上我分享著來自學生的精彩,我感悟著來自學生的思考,一節小小的整理復習課竟在學生創造性的思考后處處呈現出跌宕起伏,我和全班的學生分享著、感悟著,從學生個性化的知識整理中,我看到了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所創造出來的魅力。只有學生積極的思考整理,才有這么多極具個性的知識結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會使學習更具個性。在梳理自己課堂的時候,我本打算采用突出前面三組后將其他組的作品展示在數學展臺(我們班上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布置了一個展示學生成果的展板,起名數學展臺)上,因為學生在匯報自己組知識整理的知識的時候是有些重復和雷同的,但在課堂上每次的匯報學生都專心的傾聽,我想學生的學習是不可重復的,而聆聽無疑也是一種學習,在課堂上我為學生的認真而感動,于是我選擇讓每個組都進行了匯報。在本節課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匯報的時候,如何引導學生用簡練的數學語言來介紹自己整理的知識,如何把學生自己出的試題中篩選出比較有創意的題目與大家分享,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進行研究。
六、案例點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交流匯報自己整理復習的知識,學生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成就感,教師緊緊抓住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求,將學生的欲望充分調動了起來,在匯報的時候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使課堂研討的氣氛十分地濃厚。這樣的教學,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知識整理的能力,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做到為今天的課去作積極的準備,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本節課上有以下兩個突出的優點:
(1)突出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中,老師緊緊圍繞“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一指導思想來開展教學,教師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想、去說,真正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課堂上,在學生自主整理的基礎上,再傾聽同伴知識整理的過程,然后進行全班展示匯報。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2)改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在知識整理的過程是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在本節課中老師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較大的交流空間,學生自己積極動腦去想,積極動口表達自己的想法,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數學方式的轉變。
北師大第九冊《整理與復習》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 篇2
認識小數單元《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一個單元又結束了,感覺上這個單元知識很少,但是課前一梳理,確實還有很多知識點需要復習。估計孩子們的感覺和我的感覺一樣,這個單元好簡單!但是在作業中,存在的問題真的很多,而且可以給優生很大的提升空間。問題很瑣碎,如:3米4厘米=( )米,不少學生寫成了3.4米,這里涉及了數位不夠時要添0補足,學生就容易忘了。審題不清的,如“將保留兩位小數寫成改寫,甚至保留成了3位小數的。因此必要的訓練還是不可少的,但是最關鍵的還是要抓學生的學習習慣,沒有好的習慣而一味的去練習也時枉然的。怎么養成好的習慣呢?一味批評又是效果很差,我覺得還是應該鼓勵與反思相結合最好。哎,慢慢摸索吧!!!
認識小數整理和復習
過了一個雙休日,學生的遺忘卻比較嚴重,很多概念、要求都互相的混淆了,作業中錯得比較多的有:
1.單位換算。比如3千克8克=( )千克,不少學生就寫成了“3.8千克”。以前學過的單位換算都是在整數的范圍里,現在要通過小數點的移動,出現了小數;甚至位數不夠要用0來補,例題沒有正兒八經地出現過,而是直接在練習中出現,有的學生就不會思考了。
2.審題不清現象比較嚴重。明明是保留兩位小數的,寫成整數的有,寫成一位小數的也有,說明了學生的作業習慣沒有養成好。
3.“四舍五入”不會用。通過學生自己所謂的“四舍五入”,出來的答案五花八門,很多根本就不是多“1”的問題,考慮問題很無序。所以在復習的時候我花了一定的時間教這個內容。
學生練習中的難點:
1.位數不夠補需“0”,如6709000=( )億,不少寫成“0.6709”
2.中間多個“0”的處理,如549000900=( )億,寫成“5.49”
3.對可能的范圍把握不準,如4.3□≈4.3,可以填的數。不少學生把“0”也放進去了,如果填0的話,那就該用“=”,這個問題說明學生以前對“≈”和“=”的區別把握地不夠準確。
20.9□≈21.0,可以填的數有哪些?有不少學生不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