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教學雜談
【浙江省溫州市育英國際實驗學校 特級教師 朱 瑛】〖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
時下,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課堂教學就整體而言,在朝著理想的方向不斷推進,但是由于我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踐經驗的缺乏,前階段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出現了許多非語文、泛語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可以說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那么,什么叫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什么?怎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呢?對前兩個問題余文森先生在《有關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一文中已有具體闡述,本人無力超之,對后一問題,余文森先生與諸多專家在其文中也多有論述,但本人也想就此問題談點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課標說,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認為第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而時下,我們經常看到,學生才初讀一遍課文,有的字音還沒讀準,句子還沒讀通順,詞語沒理解,課文還不熟,教師就匆匆忙忙地組織對話,交流。有的直奔重點、中心,談感悟;有的急著用大屏幕出示重點句段或抓住一兩句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反復地進行朗讀、感悟、體會、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課堂教學的效率也低。因為此時學生對課文整體還沒形成印象,對課文的重點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詞、一句進行重錘敲擊,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學生體會不深,理解膚淺,泛泛而談,不得要領。所以,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象于永正老師說的那樣,“書不讀熟不開講”。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教師上《給予樹》,在讓學生匆匆讀了一遍課文后,老師就急于問學生“你認為課文中有哪些給予?”學生因為對課文不熟,任憑教師怎么啟發,也只能發現“金吉婭對陌生小女孩的給予。”卻怎么也猜不出老師想要的“媽媽給予孩子們。兄弟姐妹相互給予”。而為了讓學生說出這兩種“給予”,一節課上,這位教師帶著學生一會思考,一會交流,一會看書,一會反饋,繞來繞去,把學生搞得稀里糊涂,結果學生還是不能說到點子上,最后教者只好自己說出答案。這個例子告誡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組織的各種活動,要始終以文本為基礎,不管是教學開始時對課文的整體感知,還是對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對具體的語段進行深入細致的品讀,前提都必須是每一位學生與文本進行比較緊密的接觸,通過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通過生動、扎實的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讓“言”與“意”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因為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實現人與文本的內在交流,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學生與文本是否發生了這種交流,以及這種交流是否親密、深刻、流暢和完整。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像兩個人談戀愛一樣,兩個人從第一次接觸到最終結婚,總得有個過程。總是從一次又一次的接觸中慢慢產生情感,那種“一見鐘情”式的愛情方式一般只能產自作家筆下。同樣道理,如果你讓學生僅僅是初步接觸一下文本,還沒有讀通讀順,就急于進行對話,作深度的交流,教學效率肯定不行。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那種學生與文本只打了個照面,就開始進行直奔重點的閱讀,就開始“超越文本”,作“拓展性的閱讀”,甚至脫離文本進行“空中樓閣”式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