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教學雜談
許多課文留下了藝術的空白,給讀者以遐想的余地。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填補,使省略的情節明朗化,以收到知識上的融會貫通,感情上交流共鳴的效果。如《給予樹》一文中,金吉婭在圣誕節到來之前,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那個女孩收到禮物后的表現是課文的空白。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這樣想:女孩收到禮物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有的學生說那個女孩收到了一個可愛的洋娃娃,晚上抱著它進入甜蜜的夢鄉;有的說那個女孩收到了禮物,在圣誕節那天,抱著洋娃娃,又蹦又跳,又說又笑,開心極了;有的說那個女孩收到禮物后,眼里噙滿淚水,在新年的賀卡上寫下了自己的祝福:遠方的朋友金吉婭,你送給我一個洋娃娃,也送給我一份快樂。在這里,我誠心誠意祝你圣誕節最快樂;在這里,我祝福你那顆金子般的心永遠閃光。通過系列想象,金吉婭那份善良,那顆愛心感染了大家,深深地打動了同學們的心。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 張海根】
〖實現文本“多元解讀”的有效策略·深入文本,用“多元解讀”來豐富作品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表明語文新課程發生了由過去強制灌輸“一元解讀”到現在倡導在師、生以及文本對話基礎上的“多元解讀”的變化。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對“多元解讀”的過熱追捧,對“獨特體驗”的過分珍視,導致了對文本價值取向的曲解或誤解。這必然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向另一個極端。本文試圖探索實現文本“多元解讀”的有效策略,因為,引領學生在文本解讀的誤區中突圍,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共同的職責。
大部分文學作品都可以進行多元解讀,“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關鍵是如何確定“界”,把握“度”。作為閱讀客體的文本雖然存在著“空白”和“不確定性”,但必然會有許多顯性的、鮮明的“規定性”,總會有個“作品視界”的范圍。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引領學生正確地對文本進行有效解讀。
于永正老師對解讀文本有過精辟見解,他認為,要想真正上好語文課,必須要學會解讀文本,走進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蘊藏的東西,只有鉆研出語文的味道來,才能上出帶有語文味道的課來。他還反復強調,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學功底,要博覽群書,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游刃有余。“有文化才有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才能在課堂上有靈氣。”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給予樹》時,于永正老師把“給予”解讀為“給予意味著失去,給予意味著得到,給予意味著高尚”。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作為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應盡量發揮好閱讀主體的能動作用,運用已有的對文本解讀的經驗,跨越時空,與文本的作者達成心靈的共識,產生思維的共鳴。當然,這需要我們教師要有語文教育的人文情懷,要終身學習,一輩子去學習,才能領會文本的真正價值內涵,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上“好”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