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教學設計
第二部分(第3-11段)敘述“風箏事件”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12-13段)由景襯情,即由故鄉的春天回到北京現實的冬天,照應開頭。體現了作者一種心頭的悲切,凄涼。
設計目的:以主干性問題促使教學深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并通過歸納提練,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感知文章的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默讀課文,找找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幾件事。學生先在小組之間相互復述故事的內容,小組再派代表在班上復述故事的內容。
(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我”中年時讀了兒童教育的書籍后無限懊悔當年對弟弟的虐殺,想補過而又不得的經過。
復述故事的內容時,老師要提示:要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交代清楚。)
2、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1)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年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發生了變化,試從文中找出有關體現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句子或詞語,并簡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說說使作者感情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1)“我”原來“嫌惡”放風箏,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詣制作的風箏為 “勝利”,當年對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時隔二十年后,“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此后每當回憶這事。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后來的看法是:“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2)產生變化的原因:偶爾看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中年明白了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
設計目的:通過復述課文內容,鍛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通過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把握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課內小結
文章關于風箏往事的聯想,其感情線索,有兩條: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緒發展為主線。兄弟倆圍繞著對風箏的好和惡,而產生出兩種尖銳對立的情緒,以致發生了我對小兄弟精神虐殺的“這一幕”。“我”在“這一幕”以勝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續到中年。二十余年后,一旦認識到“勝利”的空中樓閣是用對兒童“精神虐殺”的悲哀的磚塊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責、內疚組成的悲哀的網便蒙罩著心頭。
五、作業
思考課后練習題一、三。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
風箏—— 故鄉春天的象征,給“我”的只是“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和“無可把握的悲哀”。這種回憶的悲哀更加重了現實的嚴冬的肅殺。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臨著“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我”沒有畏縮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而是積悲成憤,憤然前行。文章用了相當大的篇幅敘寫關于風箏往事的回憶,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設計目的:喚起學生的記憶,把學生引入課堂情境中來。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難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同學共同研討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