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風箏》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正確認讀“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拼命、奔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和句子。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個別詞語的意思。
3.體會秋天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體會做風箏、放風箏過程中孩子們的心情,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教學難點: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等重點詞句,入情入境展開想象體會人物的心情。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有條件體驗一次放風箏的過程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線斷以后,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 了,“垂頭喪氣”。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體會做放箏、放風箏時的快樂,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后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對讀”“品讀”“賽讀”等多種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我們”的快樂,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有所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畫面,進行角色的轉換,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挖掘當時的人物情感,并進行語言思維的訓練,在一步步激情的引導中,讓學生的情感逐步提升。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并教給學生聯系上下文、換詞等理解詞語的方法,教給學生體會人物情感的方法,讓學生感知作者的寫作方法等,對一些學法、寫法的指導比較細致。
教學方法:學法、寫法的指導,自由感悟、空白處引導想象,個性化朗讀想象畫面、評價。
教學過程:
一、喚起情感、導入新課
1.交流資料齊讀課題,你對風箏有哪些了解?
2.喚起情感你放地風箏嗎?能不能簡單說說你放風箏時的感受?
3.導入新課風箏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情感體驗,是我們童年快樂的玩伴。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寫過有關風箏的文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賈平凹的這篇《風箏》,帶著你美好的回憶再來讀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讀生字詞。
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老師想看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樣。
(1)指名領讀。
(2)提醒讀音。平舌音:喪、村,后鼻音:精多音字:磨(提醒學生作動詞用一般讀二聲;作名詞用,表示一種事物,一般讀四聲音) 坊(一聲時指地名濰坊,或古時的坊本、坊間;二聲時多指小手工業者的工作場所)
(3)只讀詞語,齊讀。
(4)按老師要求讀。(大小聲讀,男女生讀,起立、拍手讀,帶動作讀“奔跑”、“抖動”等) “垂頭喪氣”什么意思?做一下動作。 “卻”單獨用表示轉折的意思,還可以組哪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