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設計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后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里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于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準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杰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后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準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后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后轉至伯力,五年之后,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后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后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后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于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 ——《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 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后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 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