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里亞的木匣》說課稿
各位評委: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6課《科里亞的木匣》,現(xiàn)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及板書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課文特點
《科里亞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組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想法不同,處理方式不同,結果往往也就不同。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shù)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shù)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fā)的順序記敘。課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2.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 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jīng)過,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課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這四個目標的設置既提高了學生的詞匯掌握量,同時也達到了從課文遷移拓展到實際的目的。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其中(3)(4)兩點是本課的重、難點。
二、說教法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jīng)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fā),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①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②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③懸念法——帶著問題,深入思考
④點撥法——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
其中提問法和誦讀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三年級學生受思維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完成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大多需要老師的指導。因而我采用提問導入,適時點撥的方法,一步一步展開教學。“萬法讀為宗”,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將在本課教學中采取各種形式的朗讀方法,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三、說學法
三年級的學生自制能力差,容易跑神又十分好動,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既是難點也是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邊讀邊在書上圈點生字詞和勾畫重要句詞。這些都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手段,同時教師的啟發(fā)誘導再貫穿始終,這樣就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說教學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