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教案
本篇課文編排在五冊以思想方法為專題的第七單元。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要邊讀邊思考,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讀懂課文內容,初步受到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體會課文中的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繼續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習慣。
這篇課文講述了將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長處集合在一起而發明了坦克的經過。文章共6個自然段,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進行對打比賽的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他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英軍把坦克投入戰場,打敗了敵軍。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已有一定的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且由于學生已經學了一個課時,需要認識的生字已經認識,需要學會寫的生字也已經學寫了,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設想以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附之以老師及時、適時的調配課堂教學資源,啟發學生的探究內容和方法,盡量完成本堂課的“目標”。
目標:
1、知道詞語“集合、招架、固然、自衛、履帶、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龐然大物”等的意思;
2、用另一組表示打比方的詞語改寫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
3、繼續練習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
4、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5、初步受到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初步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說理方法。
重、難點:了解發明家把矛和盾的優勢合二為一的過程;理解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思考。
過程:
一、學生自由讀(或看)課文,找疑問和意見。
學生自由讀(或看)課文,邊讀邊思考,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疑問(或不同的意見),并在文中相應的地方做上標記,寫上疑問的內容(或不同意見)。
二、探究文本。
1、教師了解全班學生疑問的多少,并及時夸獎、鼓勵。
2、學生以前后桌為一組,借用《新華字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及各個人經驗進行合作探究,解決組上各人的疑問,探究不同意見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3、老師集中各組還沒解決的疑問及不同意見進行全班性的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視學生的疑問及不同意見,結合本堂課目標,進行及時、適時的調配。
估計學生對“集合”和“合二為一”理解不到位。其實,這兩個詞是相呼應的。后者是對前者的進一步注解,是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靈魂所在。如果學生們沒有提出或者是認為理解了“合二為一”,則老師及時以一連串的問題考他們——這個“一”可否理解為一個整體、一個團隊?這個“二”是否僅僅代表矛和盾?我們班級里的十個同學組成一個運動隊參加鎮里的運動會,我們把它說成“合十為一”合適還是說成“合二為一”合適?“合二為一”是不是僅僅把矛和盾捆在一起?如果不是,那怎樣算“合二為一”?(聯系上下文理解)把矛和盾的優勢結合在一起成了什么?這樣結合起來的坦克有用嗎?能找出根據來證明你的想法嗎?文章寫了1916年英國軍隊在戰場上第一次使用坦克,產生了巨大的威力。作者為何要寫出這個內容?發明家是怎么想到把矛和盾的長處集合起來的?(在此時用另一組表示打比方的詞語改寫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坦克的發明和成功使用使人們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