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說課稿
之所以這樣導入,是因為本課表現的是外國兒童的生活,有一些風俗對學生來說不太熟悉,這樣能縮小文化差距,為學好課文打下基礎,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第二個環節:整體入手,初步感知課文。
1、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圈畫描寫媽媽心情變化的詞語。
學生交流,老師板書:擔心、生氣、激動。
2、再針對板書啟發學生質疑:媽媽為什么擔心?為什么生氣?為什么激動?
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中媽媽“我”的情感變化,理清文章的脈絡。第三個環節是來解決這三個問題的。
(三)第三個環節:品讀課文,體會媽媽心情變化的原因,感受金吉婭的誠摯愛心。
1、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媽媽擔心什么。
(1)默讀課文,思考:媽媽擔心什么呢?
交流,屏幕出示句子:“讓我擔心的是,家里并不寬裕,我只攢了一百美元,卻要由五個孩子來分享,他們怎么可能買到很好的禮物?”
(2)然后再問:盡管家里并不富有,可金吉婭的媽媽卻這樣做,如果你是金吉婭,你心里會想些什么?這一語言訓練,讓學生走入故事情節中,容易與主人公產生共鳴,感受到媽媽給予孩子們的愛。
2、學習課文第2、3自然段,體會媽媽為什么生氣。
(1)讀課文后,問:孩子們采購圣誕禮物了后,表現得怎樣?
(2)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只有金吉婭----(沉默不語),
(3)問:金吉婭的沉默不語,引起了媽媽的注意,發現了什么?(交流出示句子: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4)問:媽媽非常生氣,心里想什么?
(學生交流時應引導學生理解“一些”與“一大把”的區別。從“五十美分”與“二十美元”的對比,知道棒棒糖太便宜了……媽媽想讓孩子送出最誠摯的祝福,而小金吉婭卻不夠誠摯。)
3、學習課文4、5自然段,體會媽媽為何激動。
(1)、屏幕出示句子,學生讀課文,口頭填空:
金吉婭來到這棵“給予樹”下,取下了其中的一張卡片,看到卡片上寫著:我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我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想到我們有那么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于是她取下卡片,買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禮品區
(2)、問:金吉婭在說這番話時心情會是怎樣?(抓住“難過”一詞,引導學生挖掘金吉婭的內心世界。并指導朗讀)
(3)、問:從金吉婭的做法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板書),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
問:媽媽為什么說金吉婭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引導體會句子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到媽媽通過這件事看到了女兒身上可貴的品質
(四)第四個環節:點擊“給予”,感受“愛”。
1、整篇課文中,無不透出愛的情意,再找找文中還寫了誰給予誰愛?
如:a、 媽媽給予每個孩子二十美元。——母子之愛
b、孩子們給予對方圣誕禮物。——手足之愛
等
小結:這些舉動都是對親人的愛,相信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也一定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