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教學設計及反思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寫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很花俏的東西。我重視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課文是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如愿以償”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課的導入環節,我也是以對“沉默不語”的理解來引入新課的。
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你能為陌生小女孩寫幾句感激的話嗎?指導學生動筆寫一寫。這是把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一下子就寫了四五句話來,既寫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寫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如陳瑾是這樣寫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我會好好照顧它,像它的媽媽一樣。金吉婭,你真是個善良的小女孩!”從學生的話語中,可以充分看出,他們已完全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亦師亦友,師生共同構筑生活化課堂。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老師不再是背著手在課堂上踱步,遠遠地觀望,而是做為本次活動的參與者,參與其中,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就像朋友一樣,可親可愛,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指導朗讀的部分。在指導學生地有感情地朗讀金吉婭對媽媽說的話時,我以請教的姿態讓學生教我應當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不僅積極思考怎樣才能讀出感情,還樂于示范。
四、恰當的評價語,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上課時,我們老師都會犯一個通病,就是自覺不自覺地要去重復學生的答案。有時是不知道怎么含接,有時是怕其他學生聽不清楚。其實,老師聽同學回答問題,關鍵要對他的答案進行評價。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問題在哪里,該怎么樣改正。有時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幫他表達清楚;有時是不正確的要引導學生給予糾正;有時是要對其看法進行肯定,表示贊賞。這樣,學生的認識、表達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這節課中,我就非常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我認真聽他們的發言,對不同的回答我都盡量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如:讓學生說說“沉默不語”是什么意思時,有學生回答:“沉默不語的意思就是說低下頭不說話。”我便肯定地說:“你回答得真精煉。”另一個學生接著說:“老師,我認為沉默不語的意思是說因不高興或心里有事而不說話。”時,我高興地告訴全體學生:“原來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老師希望同學們在這一節課上都能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好嗎?”這就無形中在對學生進行一種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滲透。
上完這節課,我的感受就是要上好一節課不容易。課前老師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學生方面,要考慮得很細。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什么情況我們老師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們老師事先可以估計,列出幾種可能,制訂幾種應變的方案,這樣在課堂上我們才能應對自如,從容不迫。例如,我班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會出現理解完全失誤的現象,有時是你如何也想象不出的低級的錯誤。所以在備課時,我就充分考慮了當學生出現這種情況時,自己該如何引導。因此,在現場教學中,當學生真的又再現這樣的現象時,我才能做到不急不燥,沉著地引導學生從另一個正確的方向去理解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