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說課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激起情感
1、談談春節
2、引出圣誕
3、出示課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給予樹》中的故事是發生在西方圣誕節的,對孩子們來說不是非常熟悉。然而過年是孩子盼望的日子,從我們的春節開始說起,他們一定會有興趣的。再拿圣誕節和我們的春節做比較,更激起了孩子們的求知的欲望。“給予樹”的讀音則在孩子們朗讀過程中被掌握了。
二、初讀課文 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
2、檢查讀書情況。
3、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一讀這個故事(可以獨自讀,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讀),喜歡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孩子初步地感受課文,自主地學習生字、生詞。“授之與漁”才是課堂真正的目的,讓學生主動識字、同桌互相識字,目的在于讓學生能更有方法的主動地識字。自主學習完成后,檢查讀書情況,檢測自學情況是必要的,采用多變的形式進行,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完了生字詞,讓孩子選擇自己感動的地方讀,這樣更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第一印象,讓課文本有的閃光點在學生的腦海中閃爍。
三、深入故事 研讀課文
1、以詞引入
出示:沉默不語 如愿以償 仁愛 體貼
用“——”畫出這四個詞語所在的句子,再讀一讀,體會體會
2、指名讀出所畫的句子并出示:
“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
“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
a、1、金吉婭為什么沉默不語?
2、金吉婭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呢?
3、金吉婭看到給予樹上的卡片時,她會想什么?
4、看圖說話:金吉婭會和援助中心的阿姨說什么?(學生想象說話)
b、1、那個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
2、因為什么,小女孩才能如愿以償的?
出示沉默不語、如愿以償、仁愛、體貼幾個重點詞語,請學生朗讀,一方面可以再次鞏固對生詞的掌握,另一方面以重點詞引入重點句,請孩子在課文中找到這四個詞語所在的句子,抓住重點句,讓學生感悟、體驗金吉婭對他人的關愛和她的善良。
這一環節,著重品讀課文重點詞句,用美好的心靈去感受心靈的美好。主要圍繞著“金吉婭拿著這二十美元到底做了什么?金吉婭在拿卡片時是怎么想的?再看看自己手里的二十美元,她決定買嗎?”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金吉婭矛盾的心理,讓學生明白“給予就是這樣,在獲得的同時,還意味著放棄” “給予不僅僅是放棄,也不僅僅是得到,給予更是善良、仁愛、同情、體貼、友誼……
這時的學生與文本、作者展開精神、情感、生命的對話,從感性的認識走向理性的體驗,在對話中增添新的信息,內化語言,加深情感,對“給予”一詞賦予新的生命。金吉婭會和援助中心的阿姨說什么?這個想象說話的訓練,既鍛煉了孩子的說話能力,又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金吉婭的愛,那是一種無私的愛。。
那個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 因為什么,小女孩才能如愿以償的?這兩個問題則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金吉婭對別人的關愛,以及幫助別人的快樂。因為什么,小女孩才能如愿以償?正是因為世界上有愛,正是因為金吉婭的愛,小女孩的愿望才能實現。
四、體會媽媽心情變化
用“﹏”畫出媽媽前后心情變化的句子,聯系上下文想想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