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教學設計
教案設計思路:
《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又那么一條在公民人格教育的過程中,要把社會責任、誠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奮自強作為重點內容。這篇《畫楊桃》的課文是因為文章敘事性強、含義深刻是教育學生“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好教材。選擇本篇教材是為了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讓學生明白要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針對本文的特點,從文本的整體性出發,形成了一個閱讀話題——如何理解“實事求是”?并通過“我”的作畫態度、“同學們”的心理轉變、“老師”的言行舉動這 “三大板塊”整合推動實施建構,逐層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在設計本篇教材中,我希望體現以下特點和要達到的目標:
一、整體感知,讀中感悟,讀中質疑
《新課程標準》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良好的語感,要先靠平時多讀,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來實現。上《畫楊桃》時,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誦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由表達質疑。因為我認為:孩子們讀書后,都應該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沖動。因此,我想請學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來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甚至感覺、感受和疑問。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自己了解了學生初讀之后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
二、親身實踐,思考體驗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是各個學科的共同責任。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并不亞于一些自然科學的學科。因此,在設計教學時,于是我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著重在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學習方式,把學生從被動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讓學生在主動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先在課前,并有意將楊桃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去畫自己看到的楊桃。學。這一過程,是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并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蘊涵的道理。人們要做到“是什么樣,畫什么樣”,并不像說起來那么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
三、相互評價,深入領悟
在上課過程中,我收集了幾幅具有典型性的學生作品,并把學生的作品用投影儀放大到屏幕上,讓學生“以作品的作者讀沒讀懂課文”為題,對作品進行評價。這一環節我覺得很有效果,經過這一番評價,學生較深刻地領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道理。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我會始終堅持聯系課文語句去評說實踐中的實際事物,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閱讀,提高認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