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文字的書和信》教學設計
內容借用的東西用途記事結繩可以記起以前經歷的事貝殼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許多事通信槍、箭宣戰書死鳥、死老鼠死青蛙、五支箭警告我發現,很多小組的同學都沒能填寫出最后一項,遇到難題了,對嗎?沒關系,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4自然段的3——6句話,大家一邊聽,一邊思考:到底這樣的信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 宣戰書:我也覺得你說的有一定的道理,課文中沒有寫出“我們馬上開戰”呀!還要再讀讀句子,體會體會。 告訴另一個民族,你們不要踏上我們的土地:那告訴另一個民族“你們不要踏上我們的土地“我們可以把它稱做什么? a提醒:語氣不夠強硬,你要讓你的鄰居小心——別侵犯我的領地! b最后通牒:還沒到生死關頭呢! c警告:這個概括很準確。 指導朗讀:怎樣讀出嚴厲的語氣?(個別讀、教師讀、集體讀)6、總結:先人靠結繩記數,今天打了幾頭獵物,誰分多少,系幾個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給自己的“書信”。慢慢的,便有了數字的概念。走到哪個山頭,這里獵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畫上幾群牲口,告知同族這里可以狩獵。這是形象的書信。從女媧摶土造人、精衛煉石補天到黃帝大戰蚩尤、大禹疏浚洪水,這是古人關于萬物起源、人類發展、社會形態演變的書信。以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古文字的起源和發展,信息的傳輸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人們在占卜之后,把卜辭刻到龜甲獸骨上,產生了甲骨文,還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書信。到商周時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應用,皇族把歷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國家之重器的青銅鼎上,或埋于地下,寫出來,絕不是為了自己看的,那是為了銘記歷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書信。春秋戰國,人們把書信寫在竹簡上,先是用繩扎,再用封泥封。東漢蔡倫發明了被譽為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為書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有了文字,有了紙張,書信變成了通信聯絡的重要手段。書信也就成為延續幾千年文明史、傳承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課件演示:繩結——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與行書。) 三、拓展活動(課件展示,配置音樂) 1、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訊方式,你們知道有哪些方便快捷的通訊方式嗎?(小組討論、個別匯報) 電話、互聯網、電報、傳真機、手機短信、bp機...... 2、想一想將來人們還會用什么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進行交流? (同桌互說,個別匯報) 小結:同學們說得真棒,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老師相信你們的設想都能成為現實,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我們的理想而奮斗,好嗎? 3、雖然古代的人類沒有我們現在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他們利用自己身邊能夠利用的事物進行記事通信,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我們現在我們用的文字,創造了人類一個又一個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