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3、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細讀課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
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平常都喜歡哪些小動物?為什么?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放飛蜻蜓這篇課文,認識了很多生字寶寶,讓我們先到詞語樂園去走一走,讀一讀。(出示詞語)
慈愛 撫摸 復雜 入神 結構 調整 七嘴八舌
蜻蜓 露水 蒼蠅 蚊子 孑孓 田埂 成千上萬
1、你最想讀哪一行?相機糾正
2、齊讀
老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小伙伴們將自己捉來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蟲。
老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由地讀課文,想一想“孩子們為什么要放飛蜻蜓”呢?
學生1:因為蜻蜓是我們的朋友,所以孩子們放飛了蜻蜓。(板書:我們的朋友。)
學生2:因為蜻蜓吃蒼蠅、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蟲,所以蜻蜓是我們的朋友啊!(吃食)
學生3:因為 陶行知 先生告訴我們蜻蜓吃蒼蠅、蚊子、水里孑孓,所以我知道了蜻蜓是我們的朋友。
學生4:我通過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議論,得到蜻蜓是吃害蟲的,所有它是我們人類的朋友。
老師:是啊,蜻蜓是我們的朋友,讓我們再來讀一讀1—6小節,從而加深對蜻蜓的了解。
師:老師覺得同學們在讀人物對話的時候,要想讀好,不僅要注意人物的語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動作。誰來說一說,這段話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隨機引讀2—6小節。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師:孩子們放飛蜻蜓僅僅是因為它吃蒼蠅、蚊子、水里的孑孓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七至十自然段,我們對蜻蜓還有哪些了解?
生5:從對話中,我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結構很復雜,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板書:眼睛)劃出有關語段,指導朗讀。
尾巴的作用:相機劃出有關句子,指讀,再讀,個別讀(多讀幾遍)讀出蜻蜓
生6:從對話中,我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調整方向的作用。(板書:尾巴)
對于蜻蜓在餓極時會將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說法,陶行知也很難確定,所以用了“據說”一詞。其實呀(出示注釋)
老師:通過課前的資料的收集,你對蜻蜓的身體、結構、作用還有哪些了解嗎?
學生匯報。
①蜻蜓點水(人們常常看到蜻蜓點水,實際上這是蜻蜓媽媽在生兒育女。雌蜻蜓在產卵時,單獨在水面上飛行,然后一次次不斷地把尾巴插入水中,產下一些卵,立即又飛起來。這樣連續產卵的動作,好像蜻蜓在不斷地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