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海》說課稿
《趕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
本文是一篇記敘文,敘述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窮樂趣。課文語言活潑、趣味橫生,字里行間充滿了童年的無窮樂趣,處處洋溢出作者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情懷。課文插圖再現了課文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悟課文。
全文共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每當“我”唱起《大海啊,故鄉》這首歌,便想起童年趕海的趣事。文章以歌詞開頭,巧妙地引出下文。“每當……便……”突出趕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趕到海邊——抓蟹、捉蝦——滿載而歸”的順序具體記敘了趕海的過程。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嘩嘩往下退,只要浪花還不時回過頭來,好像不忍離開似的”賦予浪花以人的神態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躍的形象躍然紙上。“我興奮極了,飛跑著追趕……”寫出“我”趕海的興奮與快樂。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總體寫出趕海的人們的活動,又通過細節描寫,寫了“我”和一個小伙伴的個體活動。其中抓蟹、捉蝦是重點,描寫得生動具體,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寫趕海的人們在夕陽中歸家,海灘也恢復了平靜。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給人留下想象與回味的余地。文章的結尾再一次引用歌詞,照應開頭,使全文渾然一體。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9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似”。
(3)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句中“武將”、“俘虜”等詞語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抓住文本語言,或借助多媒體、朗讀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啟發想象,感悟趕海的樂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
通過抓螃蟹、捏大蝦體會趕海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難點:
通過學習感受趕海給“我”帶來的樂趣。
教學設計
一、初讀感知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大海的背景圖,在播放《大海啊,故鄉》的樂曲,把學生帶入情境。
2、引導學生說說大海是什么樣子?大海退潮后,人們常去干什么?
3、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大海退潮后,人們常去海邊捉魚蝦、撈海帶、撿貝殼,這就是——趕海。
4、板書課題,揭示課題,并引讀。
5、齊讀課題,學生質疑。
[設計意圖: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到環境氣氛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于這一點,我借助背景圖畫和樂曲等手段營造氣氛,將學生帶入情境,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時空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檢查自讀效果,糾正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