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 說課稿(精選3篇)
《放飛蜻蜓》 說課稿 篇1
19放飛蜻蜓說課稿
一、說教材
《放飛蜻蜓》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最后一課,講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讀中感悟陶行知對孩子的諄諄教誨。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語言文字,練習讀好人物的對話。
教學難點: 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讀中感悟陶行知對孩子的諄諄教誨。
二、說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新課
用一兩句話說說課文講一件什么事嗎?
2.學習課文2-6自然段,明白孩子們放蜻蜓的原因。
⑴出示圖片,認識孑孓。
⑵蜻蜓是吃蟲的能手,每小時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蒼蠅,是不是人類的朋友?(引導說出——蜻蜓真的是人類的朋友;蜻蜓的確是人類的朋友。)
⑶讀課文,想想陶行知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孩子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呢?(是要孩子通過蜻蜓消滅害蟲的事實真正明白蜻蜓是人類的朋友。)
⑷讀他們的對話,理解“七嘴八舌”,注意讀出每個人說話的不同語氣。
3.精讀課文,了解蜻蜓的知識
⑴出示表格。那這樣的表格你能完成嗎?學生自讀課文第10自然段。
匯報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說一說,讀一讀。
⑵理解“據說”一詞。
學生討論后,再指名說出自己的理解。
⑶學生對照圖片介紹蜻蜓的有關知識。
4.品讀語言文字,感知陶行知的為人
⑴出示圖片:這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他還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呢?(親切和藹、尊重學生、循循善誘、富有愛心)
⑵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找找陶行知先生的動作、神態、語言,會認識更加讓人敬佩的教育家。)
⑶交流體會:在交流每一部分的時候,都要關注課文中孩子們的反映,體會陶行知爺爺引導的效果,并適時指導朗讀。
5.創設情境,感受放飛蜻蜓的快樂
創設情境,給學生練習說話提供一個舞臺,既拓展學生的思維,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蜻蜓放飛了,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說些什么?(學生說說此時此刻的心情,體會放飛的快樂。)小蜻蜓會說些什么呢?陶行知會說些什么呢?
6.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⑴總結全文。
⑵出示偉人對陶行知稱贊的話語。學生讀出贊揚的語氣。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澤東
萬世師表。 —— 宋慶齡
當今一圣人。 —— 董必武
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7.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傷害動物的行為嗎?說說。如果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你的面前,你會什么做呢?
《放飛蜻蜓》 說課稿 篇2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描寫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幫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關知識,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勸導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飛掉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愛護益蟲的道理,是富有啟迪意義的好教材。孩子們放飛的是蜻蜓,其實也是在放飛童稚,放飛愛心,放飛希望。
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漸次深入探究。
2、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根據標題“放飛蜻蜓”的特殊性,啟發學生由此出發,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機亮出故事結構“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進而兼顧首尾,聚集“放飛”,導向深入探究,使教學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中盡量注意陶先生關愛兒童、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情緒,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寫了一群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于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3、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從陶行知先生的言行舉止中體會其獨特的教育方式,他是如何讓孩子們懂得這個道理,志愿放飛蜻蜓的,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教學準備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關知識(特點、習性等);
3、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極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中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以趣激學,以情系說。 以情導趣意境呈趣趣例生趣 ※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在一個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對色彩鮮艷奪目、活動的東西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蜻蜓飛舞的畫面導入課題,不僅激起學生對美麗蜻蜓的喜歡,而且由此讓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將對后面的教學產生了鋪路搭橋的效用。
※以趣為徑,樂中學習。 了解關于蜻蜓的知識,我以為并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我打算采取以趣導讀;以讀入境的方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觀察討論蜻蜓的特點后適當地插入一段“蜻蜓的自白”,這是我自己的一段錄音,輕柔動聽的聲音配上精彩的課件制作,一只活靈活現、唯妙唯肖的小蜻蜓就仿佛在面前晃動!學生的情緒也會漸漸高漲起來,這種以趣為徑,樂中學習的方式可以產生一種奇妙的效果。教學重點1也就輕而易舉的解決了。 過度:教學重點2從陶行知先生的言行舉止中體會其獨特的教育方式,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課文講的是陶先生發現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放飛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藝術由此可見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先生的音容笑貌,我以“引導學生認識陶先生”為主線,指導學生朗讀、感悟并適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慈愛”“小心”“商量”等體會先生關愛學生、循循善誘、講究民主的精神作風的為人。 ※意境呈趣,以趣促情。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應當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現代教學論認為,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建構的辨正統一。“入境始與親”,讓學生轉換角色,自己深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組圖片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說什么呢?并自由表達:你們有什么想對小蜻蜓說的嗎?目的為了開啟心智的思考,創設一個激情、智慧、靈感、生成的語文課堂。
《放飛蜻蜓》 說課稿 篇3
《放飛蜻蜓》是小學語文國標本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通過人物具體明白的對話,推進故事的發展,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中了解有關科學知識,受到教育,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代的諄諄教導。是教育學生要愛護有益動物,激發學生探求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的好教材。根據新課標對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語,了解他們的含義。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蜻蜓的資料,為上課做好準備。
我預設用2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我安排三個環節,
首先我直接板題,讓學生讀完課題根據課題質疑。
第二個環節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完成1、標好自然段2、畫出文中到生字的詞語3、把課文讀通順讀熟練。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們自己評價點評,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指導學生讀準確這些字的讀音:前鼻音“貞、蚊”后鼻音“舌、蠅、搶”,調整的tiao,露水的lu。
在學生掃清閱讀障礙后,用質疑討論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的方法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知道課文講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簡單介紹陶行知)見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事。
第三個環節,最后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的習字冊
2、讀課文
下面我著重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我將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安排復習回顧、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個環節以期達到讓學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的目標。
第一個環節復習回顧
1、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2、請學生簡要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接著進入第二個環節探究自悟
課文的2-10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我以“在陶行知和小朋友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相機板書陶行知)這一問題為切入點進入文本的學習,我將用充足的時間安排學生自讀課文,圈圈畫畫,找出相關語句進行交流。我這樣預設教學過程
第一步、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課文,邊讀邊思考,并畫出相關內容.
第二步、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第三步、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評議,補充完善
第五步、請學生完整地,有條理地敘述蜻蜓的相關知識:相機板書: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師總結
第七步、感悟朗讀
1、學生自讀
2、指名讀
3、學生互相評議(人物的不同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4、學生在評議的基礎上練讀
5、感情朗讀(讀出人物不同的的語氣)
第八、課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寫在陶行知的開導下,孩子們放飛蜻蜓。我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學習這部分,我這樣預設教學過程。
1、讓學生自讀這一段,對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讀,感悟:你讀懂了什么?
3、討論交流(理解孩子們放飛蜻蜓時的迫切心情)
4、引導學生用欣喜、贊嘆的語氣讀好這一段。
5、自讀感悟陶行知是個怎樣的人?(在書上找出有關的詞句)
6、討論陶行知是個怎樣的人。
7、教師歸納總結:陶行知是一個慈愛,有學問,尊重學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學生再讀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業:1、抄寫詞語。、
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說:蜻蜓餓極時會吃自己的尾巴,這個說法對嗎?找找有關資料驗證一下。(組織學生結合問題查找資料,展開交流。)
板書 放飛蜻蜓(陶行知)
(人類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