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傳蕩千年的鐘聲———浙教版第九冊《楓橋夜泊》說課稿
預設:
詩人的妻子也無法入睡,她日夜思念著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夢呢?
詩人的母親也無法入眠,她在擔心著自己的孩子出門在外睡得香嗎,吃得飽嗎?
還有詩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牽掛著何時能與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歡,對酒談心……
追問:深夜里思念著遠方詩人的家人朋友,又會在低聲祈禱著什么,祝福寫什么呢?
預設: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你什么時候回家團聚呢?
母親: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體。
朋友:張繼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滿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時候再陪我去放風箏啊?
4、睡夢中的詩人思念著故鄉的親人,故鄉的親人牽掛著遠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誦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理念闡述:剛剛“欲眠”卻又“難眠”。其實今夜難以入夢的又何止詩人一人呢?“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是閨婦對遠游的丈夫的牽掛。通過跨越空間的阻隔,進行詩人與家人的情境對話,編制一個多維的情感磁場,從而讓學生對“故鄉”這個現在的城市孩子漸漸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認識——原來故鄉就是對家人的思念,就是對故鄉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時也更深入的走進詩人的心理,探詢“難眠”的深層原因,他在思念親人,同時想到親人也在牽掛自己,這時思家的心更緊縮了,歸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鐘聲攪碎鄉思夢——不眠
1、 過渡:夜已深,人欲睡;歸心急,苦難眠。
2、 教師范讀,學生靜心體悟詩人的心懷,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低沉的蕭鳴與一聲聲鐘聲,齊讀“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3、 那一聲聲寒山寺傳來的鐘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更劃破了詩人入睡的心,攪碎了
詩人入眠的夢!此時涌上心頭的是離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羈旅之苦,是失意之悲。頭頂劃過陣陣驚鴉的悲鳴,詩人迎著凄凄的江風,夜的夢卻又被寒山寺飄來的鐘聲攪碎,攪碎了似乎剛剛平靜的心湖,攪碎了剛剛理順的思緒。此時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4、 音樂聲中,學生寫話,抒發郁積胸口的情感。
5、 交流、評議、提升:
預設:他想起了自己出門時,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著自己的衣腳久久不原松開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邁的母親連夜趕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親拉著自己的雙手千叮萬囑的話語;————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著遠處星星點點的漁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淚滑眼角。————引背葉紹翁《夜書所見》
他想起家鄉稻谷飄香,瓜果滿園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理念闡述: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豐厚文本的人文內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積極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體現的正是新課標提出的“大語文觀”的教學思想。其次,通過對比參讀,立體化地構筑學生的認知、情感、思維體系,更深化對文本的認識,從而對“月落、烏啼、漁火、鐘聲”等具象背后所蘊涵的中華文化有更深層次的體悟。)
6、 音畫渲染,誦讀體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載。